《Nature | 循环代谢生物标志物的全基因组表征》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 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3-13
  • 2024年3月6日,奥卢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Nature发表题为Genome-wide characterization of circulating metabolic biomarkers的文章。

    该文章描述了利用高通量代谢组学平台进行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为人类代谢生物学带来了新的见解。对系统代谢的遗传决定因素的详细了解对揭示遗传途径如何影响生物机制和复杂疾病至关重要。

    研究团队展示了一个涵盖233种循环代谢特征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使用核磁共振光谱在33个队列中最多达136,016名参与者中进行测量。他们确定了400多个独立的位点,并通过手动审查可信的生物候选基因,在其中的三分之二中指定了可能的因果基因。研究强调了样本和参与者特征对遗传关联可能产生重要影响的重要性。研究团队利用脂蛋白和脂类相关变体的详细代谢谱分析,更好地表征了已知脂质位点和新位点如何在粒度水平上影响脂蛋白代谢。他们展示了全面表征的分子数据的转化实用性,描述了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的代谢关联。

    最后,研究观察到多种代谢途径存在显著的遗传多效性,并阐明了Mendelian随机化分析中仪器选择的重要性,揭示了丙酮与高血压之间的可能因果关系。他们公开发布的结果为社区提供了一个基础资源,用于研究代谢在各种疾病中的作用。 

相关报告
  • 《结合基因组生物标志物指导非小细胞肺癌的免疫治疗》

    • 编译者:黄雅兰
    • 发布时间:2024-06-13
    • 目的: STK11、KEAP1和EGFR改变在非小细胞肺癌(非小细胞肺癌)中指导免疫检查点阻断(ICB)治疗的临床价值仍有争议,因为一些具有这些拟议耐药生物标志物的患者显示出持久的ICB反应。对于这种疾病,迫切需要更特异的组合生物标志物方法。 实验设计: 为了开发一种对非小细胞肺癌ICB无反应性具有更高特异性的组合生物标志物策略,我们对254例接受配体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阻断单药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进行了全面分析,包括75例接受全基因组测序(WGS)的发现队列和169例接受肿瘤正常大样本测序的独立验证队列。在低(《10 muts/Mb)或高(≥10 muts/Mb)肿瘤突变负荷(TMB)的情况下评估了STK11/KEAP1/EGFR改变对ICB无应答的特异性。 结果: 在低TMB病例中,STK11/KEAP1/EGFR改变是ICB耐药的高度特异性生物标志物,在发现和验证队列中,分别有0/15(0.0%)和1/34(2.9%)生物标志物阳性患者显示治疗获益。这与高TMB病例形成对比,在发现和验证队列中,分别有11/13(85%)和15/34(44%)的患者至少有一个STK11/KEAP1/EGFR改变显示出持久的治疗获益。这些发现得到了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分析的支持。 结论: 在携带STK11、KEAP1和EGFR耐药生物标志物的患者中,意外的ICB反应几乎只在高TMB患者中观察到。考虑到背景中的这些变化,TMB为限制非小细胞肺癌的过度治疗提供了一种高度特异性的组合生物标志物策略。
  • 《Nature丨中国人群肝癌全基因组变异及演化特征》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2-20
    • 2024年2月14日,海军军医大学王红阳院士/陈磊研究员课题组联合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北京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白凡教授课题组、杜克-新加坡国立大学医学院Steven G. Rozen教授课题组以及福建和瑞基因吴琳博士团队合作在Nature在线发表了题为 Deep whole-genome analysis of 494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s 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完成了中国人群肝细胞癌全基因组深度特征分析(Chinese Liver Cancer Atlas, CLCA)。 该研究对494例来自中国不同地区的肝细胞癌患者肿瘤组织进行了高深度的全基因组测序(平均120x),深入分析了编码区和非编码区的驱动基因、突变印记、拷贝数变异、聚集式变异事件(clustered alteration:chromothripsis, chromoplexy和kataegis)、染色体外环状DNA(extrachromosomal circular DNA, ecDNA)以及突变演进规律等特征,揭示了以HBV相关肝细胞癌为主的全基因组变异景观,为深入理解中国人群肝细胞癌的演进机理提供了重要的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