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能源所通过点线结合方式提高萜类化合物合成甲羟戊酸途径效率》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18-08-02
  •   萜烯化合物,既包括大宗化学品异戊二烯又包括高能量密度燃料蒎烯等,在材料、能源和医药等领域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以可再生糖为原料,利用绿色可持续的微生物代谢工程合成萜类物质是当前生物化工领域的研究重点,其中微生物可利用的外源甲羟戊酸(MVA)途径因其高效性和较好的可调控性是当前研究的热点。MVA途径从前体乙酰辅酶A到二甲基烯丙基焦磷酸(DMAPP)的合成路线涉及到7步反应和7个酶,如何突破限制该途径效率的点并平衡协调这7个酶的合成路线,从而提升代谢效率、平衡代谢流,同时防止中间产物对宿主细胞的毒性,是该途径的突破点和难题。

      青岛能源所生物基材料组群张海波研究员带领的精细化学品研究组长期致力于萜烯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重点针对MVA途径的酶甲羟戊酸激酶(MK)、异戊烯焦磷酸异构酶(IDI)和萜烯合成酶等几个限制性点,同时统筹代谢流和中间产物毒性,平衡整条合成路线,在点线结合提升萜类化合物合成的MVA途径的效率上取得了新的突破。首先,针对MVA途径中的MK和IDI,通过不同物种来源筛选、随机突变和半理性设计进行定向进化和优化,获得了酶活性提高的MK(RSC Advances, 2018)和IDI (Microbial Cell Factories, 2018),从而减弱代谢流在MK和IDI位点的阻滞,最终提高萜烯化合物的产量(图1 MK的定向进化策略和效果图)。其次,统筹MVA途径涉及到的多步反应,对酶表达量的调控涉及的多个水平。该研究选取翻译水平上的调控方法,避免了RNA的不稳定和翻译后水平调控的菌体代谢负担问题,通过调整不同酶的核糖体结合位点(RBS)序列的手段,调控不同酶的表达,平衡整条代谢路线。对非限制酶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基因(MvaE)和甲羟戊酸焦磷酸脱羧酶基因(ERG19),调节其RBS序列,使其翻译起始效率(T.I.R.)降低,降低其蛋白表达量。对限制性酶MK和IDI,调节其RBS序列,使其T.I.R.提高,提高其蛋白表达量。通过对甲羟戊酸途径中的不同的酶的蛋白表达量的调控,实现了代谢流的平衡,最终提高了萜烯化合物的产量(图2 非限制酶和限制酶RBS序列优化策略)。

      上述研究获得了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泰山学者攀登计划等项目资助。(文/图 李美洁 陈海林 张海波)

      相关成果发表:

      [1] Chen H, Li M, Liu C, Zhang H, Xian M, Liu H: Enhancement of the catalytic activity of Isopentenyl diphosphate isomerase (IDI) from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through random and site-directed mutagenesis. Microbial Cell Factories 2018, 17(1). Doi: 10.1039/c8ra01783b

      [2] Chen H, Liu C, Li M, Zhang H, Xian M, Liu H: Directed evolution of mevalonate kinase in Escherichia coli by random mutagenesis for improved lycopene. RSC Advances 2018, 8(27):15021-15028. Doi: 10.1186/s12934-018-0913-z

      [3] Li M, Nian R, Xian M, Zhang H: Metabolic engineering for the production of isoprene and isopentenol by Escherichia coli. Applied Microbiology and Biotechnology 2018, Doi:10.1007/s00253-018-9200-5.

      [4] Li M, Liu C, Chen H, Deng L, Zhang H, Nian R, Xian M: Biochem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isoprene synthase from Ipomoea batatas. Journal of Bioscience and Bioengineering 2018, Accepted.

相关报告
  • 《青岛能源所利用微生物合成萜烯化合物和芳香族化合物的代谢工程策略》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04-30
    •  萜烯化合物和芳香族化合物是两种种类非常丰富的天然产物,广泛应用于材料、能源、医药和食品等领域。以可再生糖为原料,通过代谢工程策略,以微生物细胞工厂合成这两种化合物,产品附加值高,是当前生物化工领域的研究重点。但是,这些化合物的微生物合成都受一些共性问题的限制,如前体和辅因子供应不足、代谢途径过长、代谢支路干扰和产物毒性强等问题。   多年来,青岛能源所生物基材料组群精细化学品研究组致力于多种萜烯化合物和芳香族化合物的微生物合成,包括蒎烯、法尼烯、桧烯、异戊二烯等,以及苯乙烯和苯乙醇等,对于解决上述微生物合成中面临的共性问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总结提出了较为全面的解决策略,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   在微生物中,代谢途径的前体往往参与多个重要的代谢途径,例如萜烯化合物合成的前体乙酰辅酶A,因此其供应的问题一直是生物化工领域的热点。该研究组总结了多种解决策略,包括减弱与副产物合成相关酶的表达、增强逆反应酶的表达以将副产物催化合成为前体、引入新型的前体合成途径、改变碳源、改变前体等代谢工程策略。另外,辅因子供应,包括ATP和NADPH,也是重要问题。该研究组总结了在大肠杆菌中NADPH合成的三个途径,戊糖磷酸途径、TCA循环和NADH的转化,因此过表达戊糖磷酸途径的Zwf1、TCA循环的sucAB、gltA和sdhABCD,和催化NADH转化为NADPH的Pos5是提高NADPH合成的三种策略。同理,ATP由ADP转化获得,过表达相关基因能够提高ATP的合成。另外,萜烯化合物和芳香族化合物合成的代谢途径过长,导致毒性中间代谢产物累积、细胞代谢负荷重、细胞生长受影响和代谢不平衡等问题。该研究组基于前期工作,提出了多种针对代谢途径过长的解决策略,包括代谢途径的模块化研究、外源基因的染色体整合表达和代谢途径的动态调控等。由于细胞内环境复杂,而且很多萜烯化合物和芳香族化合物也是细胞生长所必需的化合物,因此消耗代谢途径的中间产物或终产物的代谢支路也是面临的重要问题。该研究组总结了多种解决代谢支路的策略,包括支路关键基因的敲除、弱启动子或RNA干扰降低表达、动态调控关键基因的表达、酶抑制剂和基因振荡器等。另外产物在细胞中大量累积,其毒性也是微生物合成面临的重要共性问题。该研究组总结提出了多种解决策略,包括选择无细胞合成体系或者抗毒性宿主,过表达转运蛋白以将毒性产物排出细胞,将毒性产物转化为无毒性产物。   基于以上总结和研究,该研究组近期应邀在天然产物领域权威综述期刊Natural Product Reports(《天然产物报告》)发表题为“Recent advances of metabolic engineering strategies in natural isoprenoid production using cell factories”的综述文章,对近三年内通过微生物细胞产萜烯化合物的代谢工程策略进行总结和展望。同时,在《生物加工过程》发表题为“甲羟戊酸途径的代谢支路调控策略的研究进展”中文综述文章,针对甲羟戊酸途径的代谢支路的代谢工程策略进行总结和展望。另外,近期应邀在生物技术领域重要综述期刊Biotechnology Advances发表了题为“Common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the microbial productions of aromatic compounds and corresponding metabolic engineering strategies”的综述文章,对微生物合成芳香族化合物所面临的主要共性问题和对应的代谢工程策略进行总结和展望。   以上综述文章以及相关研究获得了山东省人才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和海南省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资助。(文/图 李美洁 王纪明)   文章链接:   1. Meijie Li, Feifei Hou, Tong Wu, Xinglin Jiang, Fuli Li, Haobao Liu*, Mo Xian*, Haibo Zhang*. Recent advances of metabolic engineering strategies in natural isoprenoid production using cell factories. Natural Product Reports, 2020, 37: 80-99. https://doi.org/10.1039/C9NP00016J   2. Meijie Li, Changqing Liu, Jianming Yang, Rui Nian, Mo Xian*, Fuli Li*, Haibo Zhang*. Common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the microbial production of aromatic compounds and corresponding metabolic engineering strategies. Biotechnology Advances, 2020. https://doi.org/10.1016/j.biotechadv.2020.107548.   3. 徐镇祥, 李美洁, 门潇, 陈国强, 王纪明, 咸漠, 张海波*. 甲羟戊酸途径的代谢支路调控策略的研究进展. 生物加工过程, 18(1): 44-51. http://swjggc.njtech.edu.cn/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2001006
  • 《科学家们提出了生物法合成萜烯类化合物的新机制》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pengh
    • 发布时间:2020-05-15
    • 萜烯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添加剂、化妆品、生物防治、能源工业等诸多领域。近年来,萜烯类化合物因其具有高能量密度、低冰点、低碳排放等优点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可用于制造高性能、高密度的航空燃料。 萜烯的传统生产方法是从天然植物中提取或化学合成。但两种方法均存在收率低、能耗高、工艺复杂、污染严重等问题。随着合成生物学的发展和对绿色能源和可持续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利用可再生糖作为原料和转基因微生物作为宿主生产所需产品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青岛生物能源与生物处理技术研究所(QIBEBT)的张海波教授说:“相当多的微生物发酵产品都是有机溶剂,对宿主细胞有一定的毒性。”“然而,大多数关于微生物工程产生各种化学物质的研究集中在提高宿主菌株的代谢效率,而相对较少的研究集中在提高宿主菌株对有毒产品的耐受性。” 为了提高大肠杆菌BL21(DE3)对sabinene(一种双环单萜)的耐受性,张教授的团队通过适应性实验室进化(ALE)对该菌株进行了进化,获得了一个耐sabinene的突变体XYF(DE3)。XYF(DE3)的sabinene产量达到191.76 mg/L,是亲本的8.43倍。 该小组还通过基因组重测序、转录组分析和横向工程揭示了与提高XYF(DE3)耐受性相关的关键通路和基因。首次发现ybcK、ygiZ和scpA基因对大肠杆菌BL21(DE3)的萜烯类耐药有重要影响。 本研究为合理设计sabinene甚至其他萜类化合物的微生物合成系统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相关进展发表在《生物燃料的生物技术》杂志上。这项工作得到了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海南省研发计划重点项目和中国科学院大连清洁能源国家实验室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