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们提出了生物法合成萜烯类化合物的新机制》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 pengh
  • 发布时间:2020-05-15
  • 萜烯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添加剂、化妆品、生物防治、能源工业等诸多领域。近年来,萜烯类化合物因其具有高能量密度、低冰点、低碳排放等优点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可用于制造高性能、高密度的航空燃料。

    萜烯的传统生产方法是从天然植物中提取或化学合成。但两种方法均存在收率低、能耗高、工艺复杂、污染严重等问题。随着合成生物学的发展和对绿色能源和可持续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利用可再生糖作为原料和转基因微生物作为宿主生产所需产品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青岛生物能源与生物处理技术研究所(QIBEBT)的张海波教授说:“相当多的微生物发酵产品都是有机溶剂,对宿主细胞有一定的毒性。”“然而,大多数关于微生物工程产生各种化学物质的研究集中在提高宿主菌株的代谢效率,而相对较少的研究集中在提高宿主菌株对有毒产品的耐受性。”

    为了提高大肠杆菌BL21(DE3)对sabinene(一种双环单萜)的耐受性,张教授的团队通过适应性实验室进化(ALE)对该菌株进行了进化,获得了一个耐sabinene的突变体XYF(DE3)。XYF(DE3)的sabinene产量达到191.76 mg/L,是亲本的8.43倍。

    该小组还通过基因组重测序、转录组分析和横向工程揭示了与提高XYF(DE3)耐受性相关的关键通路和基因。首次发现ybcK、ygiZ和scpA基因对大肠杆菌BL21(DE3)的萜烯类耐药有重要影响。

    本研究为合理设计sabinene甚至其他萜类化合物的微生物合成系统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相关进展发表在《生物燃料的生物技术》杂志上。这项工作得到了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海南省研发计划重点项目和中国科学院大连清洁能源国家实验室的支持。

相关报告
  • 《研究阐明利福霉素生物合成新机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8-06-25
    • 结核病不仅有导致大量人类死亡的历史事件,而且至今仍是危害公共健康的顽固性呼吸道传染病。利福霉素类化合物是由地中海拟无枝酸菌产生的一类具有广谱抗菌作用的抗生素,对结核杆菌、麻风杆菌、链球菌、肺炎球菌等革兰氏阳性细菌,特别是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很强的拮抗作用,同时对某些革兰氏阴性细菌也有效果。由天然产物利福霉素SV或利福霉素B进行化学半合成的利福平、利福喷丁、利福布丁等药物进入了世界卫生组织的基础药物目录,作为一线抗结核药物挽救了数以万计结核病人的生命。自1957年首次发现以来,利福霉素的生物合成途径一直是生物化学家们的研究热点。尽管前期利用同位素标记和基因敲除(敲入)等方法已阐明其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大部分环节,但利福霉素SV是如何转化为利福霉素B的这个关键环节却长时间困扰着科学界。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研究员李盛英带领的酶工程研究组,与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赵国屏和肖友利研究组,以及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唐功利团队的多名学者合作,在国际上首次阐明了利福霉素SV转化为利福霉素B的详细生物合成途径及酶催化反应机制,相关成果已在线发表于最新出版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上。 基于2011年赵国屏研究组通过分子遗传学方法确认关键基因Rif15/16负责利福霉素SV到B转化的体内研究工作基础,该工作中研究人员成功在大肠杆菌中异源表达得到可溶性的转酮酶Rif15和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Rif16,在体外通过酶活重建、产物结构表征、13C标记实验和Rif16晶体结构解析彻底阐明了利福霉素SV转化为利福霉素B的生物合成途径及这两个酶的功能和催化机制,改写了Ghisalba等在36年前提出的“旧模型”(J. Antibiot. 35, 1982: 74-80)。研究团队发现,利福霉素SV首先在有氧条件下可自发被氧气化学氧化成利福霉素S,进而在转酮酶Rif15的作用下将2-酮糖的一个C2基团转移至利福霉素S上并重排生成含有C-O酯键结构的利福霉素L。接着P450单加氧酶Rif16拔取利福霉素L C-39位羟基上的氢原子,形成的氧自由基进攻临近芳环C-4位形成五元环结构,然后再经一系列电子重排和第二次C-1位置酚羟基上氢原子的拔取,生成不稳定的中间体化合物利福霉素O。该化合物在电子供体NADPH存在条件下,迅速被水解还原形成稳定的终产物利福霉素B。在此过程中,转酮酶Rif15表观上催化一个独特的C-O成键反应(通过常规的C-C成键和非常规重排形成);而P450单加氧酶Rif16则通过一个五元环的介导,成功实现了一种十分罕见的“酯醚转化”反应。这两个全新催化机制的发现,进一步拓宽了转酮酶和P450单加氧酶这两种常见生物催化剂的催化反应类型,加深了领域内对这两种酶的认识。该项研究的成功还将为进一步利用合成生物学方法有效进行新型利福霉素发现和工业菌种改造,进一步提升利福霉素的产量提供全新的理论依据。 青岛能源所助理研究员齐飞飞和植生生态所博士雷超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李盛英和肖友利为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获得了山东省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基础研究计划、中国科学院前沿重点研究项目和大科学计划培育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基金的支持。
  • 《我科学家发现防控稻田杂草新机制》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Zhao
    • 发布时间:2017-11-17
    • 近日,中国水稻研究所和浙江大学合作揭示了稗草通过基因簇合成防御性次生代谢化合物,用于与水稻竞争和抵御稻田病菌的遗传机制,为水稻C4育种提供了一个重要基因遗传资源。该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 稻田稗草(E. crus-galli)被认为是全球最严重的杂草之一。稗草与水稻均属于禾本科,两者生长期、株型等生物学特性极为相似,为水田中最难防除的伴生性杂草。稻田除草目前主要依赖于化学除草剂。大量除草剂的使用不仅污染环境,还增加生产成本和稗草的抗药性。因此,选育具有抑制稗草作用的“绿色水稻”是减少化学除草剂使用的重要方式。 植物化感作用是指植物向环境释放特定的防御性化学物质,从而影响邻近植物生长的效应。化感也是水稻和杂草互作的主要方式之一,水稻-稗草之间可以自身合成并释放化学物质来相互抑制生长。该研究表明,稗草可以合成异羟肟酸类次生代谢产物丁布(DIMBOA)的三个基因簇,具有抑制水稻生长的作用。同样,稗草还能合成次生代谢产物稻壳素(momilactone)的基因簇,具有抵御稻瘟菌等病菌生长能力。这是研究人员首次了解到稗草会利用基因簇的遗传机制合成这些化合物与水稻竞争,从而起化感作用。研究还发现细胞色素(CYP450)和谷胱甘肽巯基转移酶(GST)基因具有解毒功能,以非靶标抗性机制,直接参与杂草除草剂抗性的进化。利用化感作用进行杂草防控将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之一。 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重点资助。水稻所郭龙彪研究员和浙江大学邱杰博士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浙江大学樊龙江教授和湖南省农科院柏连阳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