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站在滨海湿地植被群落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11-08
  • 滨海湿地凭借其稳定的“蓝碳”功能已经成为了缓解全球气候变化的长期解决方案之一,具有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然而,处于海陆海过渡带的滨海湿地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也极为敏感,气候变暖、地表水位波动和降水格局变异等环境条件的改变会促使湿地植被群落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近期,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韩广轩团队依托中国科学院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试验站,基于长期野外定位观测和原位控制试验,在滨海湿地植被群落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Water Research、Plant and Soil和Ecosystem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上。
     基于10年(2011-2020)的涡度协方差监测数据、15年(2003-2017)的卫星遥感通量数据和原位增温控制实验,黄河三角洲站的研究人员发现气候变暖会显著降低湿地生态系统的植物水分利用效率(Wei et al. 2023, Water Research)。在此过程中,湿地植被通过蒸腾作用消耗的水分显著增加而生产力水平基本不变;这意味着在气候变暖的情形下,湿地植被需要更多的水分供应来维持自身光合作用的稳定。通过CMIP6的相关模型模拟结果(SSP585情形),黄河三角洲在未来可能会经历更为极端的变暖过程(+0.08 ℃ year-1),进而导致湿地植被水分利用效率的进一步降低(-0.03 g C kg-1 H2O year-1)。

    依托野外控制试验平台,通过对净生态系统CO2交换(NEE)、植物功能性状和土壤理化性质的长期定位监测,揭示了淹水深度调节植物光合能力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淹水深度主要是通过调节芦苇叶片形态特征及C:N:P化学计量比来控制光合能力,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叶面积与叶片N含量。淹水深度通过调节芦苇叶片功能性状,改变光合能力,影响生态系统碳吸收能力,最终决定了湿地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的强弱(Wang et al. 2023, Plant and Soil)。此外,研究发现季节性降雨分配也对湿地植被的光合能力具有显著影响。季节性降雨分配,尤其是春季降雨的波动,直接改变了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的土壤水、盐条件,进而影响了湿地植被的固碳速率(Huang et al. 2023, Ecosystem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

    相关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2YFF08021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U2106209、42071126、42101117)和中国科学院国际科学伙伴计划(121311KYSB20190029)等项目的资助。

    论文信息:

    Wei SY, Chu XJ, Sun BY, et al. Climate warming negatively affects plant water-use efficiency in a seasonal hydroperiod wetland. Water Research (2023).

    https://doi.org/10.1016/j.watres.2023.120246

    Wang LJ, Zhao ML, Wei SY, et al. Inundation depth controls leaf photosynthetic capacity by regulating leaf area and N content in an estuarine wetland. Plant and Soil (2023).

    https://doi.org/10.1007/s11104-023-06368-x

    Huang WX, Chu XJ, Li PG, et al. Dual asymmetric response of leaf-level CO2 fixation to changes in seasonal precipitation distribution in a coastal marsh. Ecosystem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 (2023).

    https://doi.org/10.34133/ehs.0067

  • 原文来源:http://www.yic.cas.cn/ky/kydt/202311/t20231106_6915660.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在滨海湿地土壤碳库对气候变化响应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2-13
    • 滨海湿地的蓝碳功能和增碳潜力已成为缓解全球气候变化的长期解决方案之一,也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基于自然的重要解决方案。同时,滨海湿地也是气候变化的敏感区,气温升高、降水变异、大气氮沉降等环境变化决定着滨海湿地的蓝碳功能及其变化趋势。近期,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韩广轩团队依托中国科学院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试验站,基于长期野外定位观测和原位控制试验,在滨海湿地土壤碳库对气候变化响应研究方面取得系列进展。 基于6年(2016-2021)的降雨量梯度变化控制实验平台发现,土壤呼吸年均值随着降雨梯度呈指数增加,同时土壤呼吸对降雨处理的敏感性(以降雨处理下每100毫米的降雨变化为标准)表现出显著的年际变化。在气温、净辐射和环境降雨等所有的环境气候中,土壤呼吸对降雨处理敏感性的年际变化只与环境降雨的年际变化有联系,两者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此外,环境降雨量决定了滨海湿地对降雨处理的敏感性,未来放大的降雨年际变化可能会调节土壤呼吸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这些发现表明随着野外控制实验处理年份的增加,环境气候的变化可能会对实验梯度处理效应产生影响(Li et al. 2023, Global Change Biology),因此长期野外控制试验平台要关注环境气候的变化对控制实验处理效应的调节作用。 依托野外原位淹水深度控制试验平台(0、5、10、20、30和40cm淹水深度),通过滨海湿地土壤CH4排放、总生态系统CH4排放、净生态系统CO2交换和植物性状等长期定位监测,揭示了淹水深度对植物介导的CH4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淹水深度减少了土壤CH4排放,但增加了总生态系统CH4排放。在不同淹水深度条件下,植物介导的CH4排放占总生态系统CH4排放的99%。另外,淹水深度(0至20cm)强烈的刺激了植物介导的CH4排放。一方面,增加的净生态系统CO2交换促进了植物介导的CH4产生,这可能是因为来自光合输入的碳为产甲烷菌提供了能量和碳源。另一方面,植物高度与植物介导的CH4排放显著相关,这表明植物性状在CH4传输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Zhao et al. 2023, Functional Ecology)。该研究强调了水文状况和植物性状在未来预测湿地生态系统CH4排放中的重要性。 依托建于2012年的大气氮沉降野外控制试验平台,基于土壤异养呼吸和自养呼吸、土壤性质、微生物活性和植物生长等指标测定,发现长期的氮输入使土壤呼吸速率提高了26.6±1.2%。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增加了4倍,使得异养呼吸速率提高了26.9±1.2%。此外,氮输入促进了植物生长,使地上部生物量增加了28.7±6.9%,同时产生了冷却效应(cooling effect),部分抵消了自养呼吸的增加。研究表明,结合土壤环境条件和植物生长之间的相互作用,氮输入通过增加土壤微生物量碳来促进滨海湿地的土壤呼吸(Qu et al. 2023,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在深入分析蓝碳增汇(特别是土壤碳汇)技术和途径国际发展态势的基础上,结合长期定位监测和技术研发工作,提出了海岸带生态系统蓝碳增汇理念(韩广轩等. 2023, 中国科学院院刊),重点围绕土壤碳减排技术、植物固碳增汇技术、土壤微生物固碳技术、碳沉积埋藏技术这4个关键技术,探索海岸带蓝碳增汇技术体系与途径。建议未来应从研发海岸带蓝碳增汇技术、实现生态保护修复与固碳增汇协同增效、加强固碳增汇技术的监测与评估、建立海岸带蓝碳碳汇发展的长效管理机制等方面,加快前瞻布局和系统研究,为制定海岸带蓝碳增汇途径和提升碳汇功能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在增加生态碳汇能力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关成果发表在Global Change Biology、Functional Ecology、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中国科学院院刊》上。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中国科学院国际大科学计划培育专项的资助。 论文信息: 1. Li, X., Hou, Y., Chu, X., Zhao, M., Wei, S., Song, W., Li, P., Wang, X., Han, G.* (2023). Ambient precipitation determines the sensitivity of soil respiration to precipitation treatments in a marsh. Global Change Biology,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gcb.16581 2. Zhao, M., Li, P., Song, W., Chu, X., Eller, F., Wang, X., Liu, J.*, Xiao, L., Wei, S., Li, X., & Han, G. *(2023). Inundation depth stimulates plant-mediated CH4 emissions by increasing ecosystem carbon uptake and plant height in an estuarine wetland. Functional Ecology, 00, 1–15. https://doi.org/10.1111/1365-2435.14258 3. Qu, W., Xie, B., Hua, H., Bohrer, G., Penuelas, J., Wu, C.*, & Han, G.* (2023). Long-term nitrogen enrichment accelerates soil respiration by boosting microbial biomass in coastal wetlands.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175, 108864. https://doi.org/10.1016/j.soilbio.2022.108864 4. 韩广轩*, 宋维民, 李远, 肖雷雷, 赵明亮, 初小静, 谢宝华. 海岸带蓝碳增汇:理念、技术与未来建议.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22, doi: 10.16418/j.issn.1000-3045. 20220619001.
  •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在降雨变化对滨海湿地碳循环影响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4-09-13
    • 滨海湿地富含土壤有机碳,被认为是全球重要的碳汇,也是全球“蓝碳”资源的重要贡献者。全球气候变化模型预测,全球变暖导致水文循环加强,降雨变异包括降雨量、降雨频率和季节性等变异概率加大。滨海湿地具有咸且浅的地下水位特征,其干湿交替的水文条件,使得湿地植被对土壤水盐动态极为敏感,降雨变异通过改变土壤水盐条件,调控植被生长、土壤微生物活性和碳分解速率,进而影响滨海湿地的蓝碳功能。近日,依托中国科学院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试验站,滨海湿地研究团队基于长期野外控制和模拟试验,在滨海湿地植物群落组成、生态系统碳水交换和土壤有机碳稳定性对降雨变化响应研究中取得了重要进展,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Functional Ecology、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上。 基于降雨量变化控制试验平台连续五年的观测发现,降雨量通过改变土壤盐分进而影响植物的优势物种和功能群分布(Song et al.,2024,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研究结果表明,降水增加促进了植物群落高度,但对群落密度有负面影响,并且在年际变化中波动很大。我们的结果还表明,降水变化中的物种组成差异是由湿地优势物种的变化驱动的。湿地物种的优势度存在显著的年际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物种如芦苇保持稳定,但先锋植物优势种碱蓬逐渐减少甚至消失。此外,降水的变化主要通过影响土壤盐分来改变优势物种组成和功能群。降水减少引起的盐分胁迫使物种组成从株高较高的多年生植物和禾本科植物为主转变为矮小的一年生植物和杂草,同时物种丰富度下降。相反,降水量增加引起的土壤脱盐增加了物种丰富度,多年生植物和禾本科植物增加。这些发现旨在为预测植被动态变化状况和制定适应未来降水变化的生态管理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基于降雨季节分配控制试验平台连续四年的观测发现,季节降雨分配通过调节春季土壤水盐动态驱动年尺度上盐沼湿地生态系统CO2-H2O交换。在此过程中,年尺度上的生态系统净CO2交换、蒸发散、碳利用效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对春季降雨分配减少、夏秋季降雨分配增加更为敏感。相关分析发现,春季干旱通过加剧土壤盐碱化、抑制植被定植和生长,夏季淹水因为增加植被的淹水胁迫抑制植被的光合固碳能力,从而极大地削弱年尺度上盐沼湿地生态系统CO2-H2O交换能力。因此,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未来春季干旱诱发的土壤水盐条件将对盐沼湿地CO2-H2O交换产生重要影响(Huang et al.,2024,Functional Ecology)。 基于降雨改变模拟控制实验平台,模拟黄河三角洲两个季节(干旱季和湿润季)降雨频率(高频率降雨、中频率降雨和低频率降雨)对土壤碳矿化CO2和CH4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干旱季,降雨频率减少显著降低了土壤CO2和CH4通量,这可能与微生物活性和多样性以及土壤水分和盐分等理化性质的变化密切相关(Li et al.,2024,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在湿润季,降雨频率处理对土壤碳矿化没有显著影响,这可能是因为降雨前较高的土壤水分减弱了降雨处理对这些指标的影响。因此,该河口盐沼土壤碳矿化损失对降雨频率变化的响应具有季节依赖性。在未来气候变化的背景下,降雨频率向大降雨事件增加的趋势转变将会放大表层土壤水盐变化,这对滨海湿地土壤碳稳定性和碳收支产生重要影响。 相关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国际科学伙伴计划等项目资助。 论文链接: 1.Song J,Liang ZH,Li XG,Wang XJ. Chu XJ,Zhao ML,Zhang X.S.,Li PG,Song WM,Huang WX,Han GX*. 2024. Precipitation changes alter plant dominant species and functional groups by changing soil salinity in a coastal salt marsh.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368,122235. DOI: 10.1016/j.jenvman.2024.122235. https://doi.org/10.1016/j.jenvman.2024.122235 2. Huang WX,Han GX,Wei SY,Zhao ML,Chu XJ*,Sun RF,Zou N,Wang XJ,Li PG,Zhang XS,Lu F,Zhang SY. 2024. Seasonal precipitation distribution determines ecosystem CO2 and H2O exchange by regulating spring soil water–salt dynamics in a brackish wetland. Functional Ecology,0269-8463. DOI: 10.1111/1365.2435.14617.https://doi.org/10.1111/1365-2435.14617 3. Li X,Chen KL,Zhang QQ,Zhang XS,Wang XJ,Zhao ML,Li PG,Xie BH,Han GX,Song WM*. The response of soil carbon mineralization losses to changes in rainfall frequency is seasonally dependent in an estuarine saltmarsh.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197,109538.DOI: 10.1016/j.soilbio.2024.109538. https://doi.org/10.1016/j.soilbio.2024.109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