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沿 | 研究人员在室温下制造出量子谐振子》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husisi
  • 发布时间:2023-01-16
  • 量子谐振子作为各种场物质的本源,由正反粒子偶极子构成,它的本质是暗物质。作为一种可以控制量子粒子位置和能量的结构,在将来有望用于开发包括OLED和微型激光器在内的各种新技术。

    近期,英国圣安德鲁斯大学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联合研究团队利用有机微腔产生一种即使在室温下也显示出量子态的极化子。该成果以“Optically trapped room temperature polariton condensate in an organic semiconductor”为题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图 (左)在显微镜下看到的被捕获的量子流体,(右)当流体被困在激光束强度的下降处时量子流体的各个谐振振荡状态的形状(虚线)。

    激子 - 极化子是部分物质和部分光的混合粒子,通过半导体微腔内的强耦合结合在一起,在那里它们可以形成玻色 - 爱因斯坦凝聚物。为了制造极化子,研究人员将光限制在一层厚度大概只有一根头发丝的百分之一的有机半导体(用于 OLED 智能手机显示屏的发光材料)中。有机薄层与两个高反镜构成一个三明治结构的微腔。

    极化子,就像空气中的水分一样,可以凝结并形成一种液体。研究人员将这种量子液体集中在激光束模式中以控制其特性。这使得它以一系列类似于小提琴弦振动的谐波频率振荡。 而且这些量化振动状态的形状与“量子谐振子”的形状相匹配。

    项目负责人之一、圣安德鲁斯大学物理与天文学院的 Hamid Ohadi 博士表示:“这是我们在量子物理课程中与学生一起研究的教科书问题,也就是量子谐振子。在这之前我们认为需要复杂的冷却方法才能看到这些振荡,但现在看来室温下也可以。”他的同事 Graham Turnbull 教授补充道,“通过研究这种量子振荡器,我们正在尝试如何控制极化子的位置和运动。未来,我们希望能够利用这些知识开发用于环境传感的新型量子技术、OLED 和微型激光器。”

    Ifor Samuel 教授也是圣安德鲁斯项目团队的一员,他认为,这项研究最引人注目的地方之一是凝聚体偏离激发区域一段宏观距离,导致更长的相干性和比常规高斯激发轮廓低一个数量级的阈值。因此该研究不仅可以应用于激光,还可以用于太阳能电池。”

相关报告
  • 《前沿 | 美国制造出40万像素的超导纳米线单光子相机》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3-10-31
    • 据麦姆斯咨询报道,近期,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的研究人员制造出一款包含40万像素的超导纳米线单光子相机,其分辨率超过其它同类相机的数十至数百倍。相关论文以“A superconducting nanowire single-photon camera with 400,000 pixels”为题发表于《自然(Nature)》期刊。 超导纳米线单光子相机使科学家能够捕获非常微弱的光信号,无论是来自太空中遥远的物体还是人脑的某些部分。NIST团队评论说,拥有更多像素的超导纳米线单光子相机“可以在科学和生物医学研究中开辟众多新应用”。 NIST制造的超导纳米线单光子相机由超细纳米线网格组成,冷却至接近绝对零度,其中电子毫无阻力地移动(即超导特性),直到纳米线被光子击中后产生电阻变化。在超导纳米线单光子相机中,即使是单个光子所传递的能量也可以被检测到,因为它会“消除”纳米线网格上特定像素的超导特性,然后结合所有光子的所有位置和强度就形成了图像。 第一个能够探测单光子的超导相机是在20多年前开发出来的。从那时起,此类相机包含的像素不超过几千个——对于大多数应用来说太有限了。然而,构建具有大阵列像素的超导纳米线单光子相机极具挑战性。挑战源于这样一个事实:相机的每个超导组件都必须冷却到超低温才能正常工作,而将数十万(甚至数百万)像素阵列中的每个像素单独连接到冷却系统几乎是不可能的。 NIST研究人员Adam McCaughan和Bakhrom Oripov以及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喷气推进实验室和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的合作者共同克服了这一障碍,将来自许多像素的信号组合到几条室温读出电路线上。 NIST团队借鉴现有技术,构建了具有交叉超导纳米线阵列的单光子探测器,这些纳米线形成多行和多列,就像井字游戏中的那样。每个像素——以单独的垂直和水平纳米线交叉点为中心的微小区域——由其所在的行和列唯一地定义。 这种行列设计使NIST团队能够一次测量来自整行或整列像素的信号,而不是记录每个单独像素的数据,从而大大减少了读出电路线的数量。为此,研究人员将一根超导读出电路线与像素行平行但不接触,将另一根超导读出电路线与像素列平行但不接触。 NIST团队研发的单光子探测器可以识别短至50万亿分之一秒的信号到达时间差异,还能够每秒统计多达10万个光子撞击超导纳米线网格,并且一旦采用了新的读出电路架构,那么探测器的像素数量就取得了快速发展:几周之内,像素数量从2万跃升至40万。 “读出电路技术可以很容易地扩展到更大像素规模的单光子探测器。”NIST研究人员Adam McCaughan说,“具有数千万或数亿像素的超导纳米线单光子探测器很快就会问世。” 在接下来的一年里,该团队计划提高原型单光子相机的灵敏度,以便它能够捕获“几乎每个入射的光子”。这将使单光子相机能够解决诸如对太阳系之外的微弱星系或行星进行成像、在基于光子的量子计算机中测量光子,以及为生物医学研究做出贡献等低光照任务。
  • 《研究人员制造出微型全光纤力传感器》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0-09-21
    • 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微型全光纤法布里-珀罗传感器,用于测量极小力。这项工作发表在《Optics Letters》杂志上,该传感器是由石英玻璃制成的圆柱体,长度约为800 μm,直径约为105 μm,与人发的直径大致相同。他们通过使用新传感器测量蒲公英种子的硬度或液体的表面张力,实验证明了该传感器拥有约0.6 μN的力感测分辨率,同时拥有约0.6 mN的可明确测量范围。 微型系统(如微流控系统)通常需要控制和测量作用在小物体上的力。传统的基于微机电系统(MEMS)的力传感器尽管可以提供较高的测量分辨率,但其尺寸,几何形状和电特性在许多应用中受到限制。MEMS系统需要适当的包装,如果没有适当的包装,则MEMS装置也不具有生物相容性,也无法浸入水中,且其几何形状通常只能限于需要电连接的中型芯片的矩形形状。基于锥形超细纤维的法布里-珀罗(FP)传感器利用光纤布拉格光栅( FBG),可以弥补MEMS传感器的不足。但是目前的光纤传感器很少能用于测量极微小的力,且一般对使用环境比较敏感。 创建全玻璃传感器 为了开发更通用的微型力传感器,研究人员创建了一种完全由玻璃制成的微型光纤力传感器,该传感器在光纤尖端处形成,带有密封的FP干涉仪(FPI)。他们先前开发出一种复杂的蚀刻工艺,用来制造复杂的全纤维微结构。他们使用这种微加工工艺来创建基于Fabry-Perot干涉仪的传感器,一种由两个平行反射面制成的光学腔。 它能够与包括导电液体和化学侵蚀性液体在内的各种不同操作环境兼容,不需要额外的包装,并且具有圆柱形状,可以在各种应用中直接使用。具体而言,该传感器传感器由在光纤末端形成的二氧化硅薄隔膜组成。膜片的中心部分延伸到一个硅极中,硅极的末端是一个圆形探针或一个易于施加测力的传感圆柱体。 整个传感器由石英玻璃制成,呈圆柱形,长度约为800 μm,直径约为105 μm。其特殊之处在于制造使用的二氧化硅玻璃材料中掺杂了特定量的磷。为了使感应膜片足够薄并提升其灵敏度,该薄膜在显微镜下切割并抛光打磨而成。当外力施加到探头上时,磁极使膜片偏转,从而调节FPI的长度。之后使用商用信号探测器在光谱上探测干涉仪的长度。在探测器的可用波长范围内(1529和1568.2 nm之间)可获取背反射光谱。在将后向反射的光功率与波长数据转换为光功率与光频率数据之后,对采集的光谱数据执行离散快速傅里叶逆变换(IDFFT),即可得出需测量的力的大小。 传感器的末端引入光纤和薄而柔软的二氧化硅膜片来制造微型干涉仪。当外力施加到端部有圆形或圆柱形测力探头的硅胶柱上时,它会改变干涉仪的长度,其精度为亚纳米级。实验表明,该传感器拥有约0.6 μN的力感测分辨率,同时拥有约0.6 mN的可明确测量范围。 传感器结构的制造方式形成了一个气密腔,可以防止污染,同时可应用于生化环境中。它不仅可以浸入各种液体中,还可以测量正负力,并且在大多数应用中不需要任何额外的包装。 测量微小的力 在对传感器进行评估和校准后,研究人员用它来测量人的头发和普通蒲公英种子的杨氏模量(一种硬度的度量)。同时,通过测量从液体中取出的微型圆筒的回缩力,来测量液体的表面张力。 论文作者Donlagic说:“高分辨率力感测和广泛的测量范围可用于对小物体进行灵敏的操纵和加工,在非常少量的液体上进行表面张力测量以及在细胞水平上操纵或检查生物样品的机械性能。” 同时,他表明,“这种力传感头可以大大减小小至10微米左右,并且可以用来执行各种测力任务。“微型力传感器还可用于创建更复杂的传感器,例如用来测量磁场、电场、确定表面张力、液体流量等。” 该传感器目前已经可以使用,但是,提高过载的鲁棒性,生产其他形状的探针以及增加小型化的包装都可以进一步扩大潜在的应用范围。研究人员还致力于自动化制造传感器的过程,使其更加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