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人员建立通过非互易电路传输光传送数据的原理》

  • 来源专题:后摩尔
  • 编译者: shenxiang
  • 发布时间:2019-01-18
  • 光纤技术的发展对于依靠光而不是电来传输信息,从而提高信息在远距离传输的速度是必不可少的。目前,进入的光信号被转换成电信号,然后携带的信息被处理。如果光可以在整个过程中使用,数字通信和信息共享将更快、更节能,但在集成光学电路和基于光的计算方面仍需要显著的其他进展。

    近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研究如何开发和使用操纵光波的非互易光学电路,使其只能朝一个方向移动,以解决这些挑战,提高处理大量信息的能力。例如,可以使用非互易光学电路来避免干扰数据传输的不必要的反射,并且可以使片上光源不稳定。纽约城市大学研究生中心高级科学研究中心(ASRC)的研究人员在发表在光学学会旗舰期刊《optica》上的一篇新论文中,提出了一个严格的理论框架,阐明了谐振非互易电路和响应的基本原理。解决了一些关于其潜力和局限性的突出问题。

    研究非互易光学电路的科学在许多方面仍处于初级阶段,科学研究文献中出现了关于在破坏互易性并允许光单向传播的系统中可能或不可能存在的问题的严重混乱。最近的论文认为,非互易谐振光电路可以无限期地存储多频光波而不损失完整性,使设备能够更有效地处理数据。但是,ASRC科学家的最新研究表明,与传统系统相比,非互易电路在克服输入信号的时间延迟与其频率带宽之间的共同权衡方面没有任何优势,这是现代光学计算系统的核心挑战。他们的理论阐明了控制光如何与非互易器件相互作用的基本原理,确定了它们的性能极限,以及它们实际提供的增强与传入信号相互作用的机会。

    除了对非互易器件的可能性提供严格的结构界限外,ASRC研究人员开发的理论还指出了非互易电路的一些有趣特性,这些特性可能被证明有利于光信号的传输,并最终提高了数据处理的速度和效率。

    虽然光的单向传输现象已经确立,但是控制它的原理是非常违反直觉的,很容易导致混淆。该研究成果建立的最新发展理论阐明了使用非互易器件来减缓光的机会和限制,现在研究人员正在研究如何在新推导的边界附近工作,以最大限度地增强光与纳米器件和非线性的相互作用。

相关报告
  • 《研究人员成功实现了光的受控传输》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0-10-23
    • 由美因茨大学教授Patrick Windpassinger领导的团队成功地将存储在量子存储器中的光传输了1.2毫米的距离。该团队已经证明此受控传输过程几乎不会影响所存储光的性质。研究人员使用超低温的铷-87原子作为光的存储介质,该介质兼具高存储效率和较长的寿命。 Patrick Windpassinger教授这样解释这一复杂的过程:“这个过程就像把光储存在一个由低温原子团组成的‘手提箱’里。我们把箱子移动了一小段距离,然后将箱子里的光取了出来。这项研究不仅对整个物理界意义重大,而且将对量子通信领域产生重要影响,因为光很难被‘捕获’。以往以受控的方式传输光的尝试,往往都以光丢失告终。” 操纵和存储量子信息、检索量子信息是改进量子通信技术,以量子形式实现类似计算机操作的必要先决条件。可存储和按需检索光量子信息的光量子存储器,是构建量子通信网络的必要条件。例如,这样的光量子存储器可以在线性量子计算中充当量子中继器。近年来,原子团已被证明是一种非常适合存储和检索光量子信息的介质。利用一种被称为电磁波引发透明(electromagnetically induced transparency)的技术,研究人员可以捕获入射光脉冲,并将其转换为存储原子的受激态。此过程很大程度上可逆,因此可以高效地重获入射光脉冲信号。 图1 实验中铷-87原子首先被预冷却,然后被运送到主测试区(一个定制的真空室),在其中被冷却至几微开尔文的温度 下一步目标:光赛道存储器 在最近发表的论文中,Patrick Windpassinger教授及其同事描述了这种光的主动控制传输方法,其传输距离大于存储介质尺寸。不久前,他们开发了一种新技术,可以通过由两束激光组成的“光学传送带”传输低温原子团。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同时运输和定位相对较多的原子,具有很高的精确度,原子损耗低、热副作用小。物理学家们现在已经使用这种方法成功传输了作为光存储器的原子云,所存储的光可以借助其他方式读取。借助这一概念,未来可以开发其他新型量子器件,比如拥有独立读写单元的光赛道存储器(Racetrack Memory)。
  • 《研究人员发现了海洋热传输的新途径》

    • 来源专题:物理海洋学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cancan
    • 发布时间:2018-12-03
    • 热量在海洋中通过深海环流系统进行传输,即所谓的全球热传送带,海水通过这个传送带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循环,帮助平衡地球的气候。 印度尼西亚贯穿流(ITF)是这条输送带的上层分支之一,流经婆罗洲和新几内亚之间的通道,距离特拉华州超过9,000英里。虽然其中许多通道已经为研究人员所知多年,但特拉华大学的Xiao-Hai Yan研究小组发现了一条先前未解释的通道,它将热量从太平洋输送到印度洋,甚至进一步传送到更远的环绕南极洲的南大洋。 “当热量从太平洋流入印度洋时,我们预计热量将沿着南赤道流从印尼贯穿流流向非洲东海岸,”Yan教授说。“相反,数据和模型结果显示,异常温暖的海水流向西澳大利亚附近,这表明有其他过程推动着海水向南移动。” 普林斯顿大学的合作者Liao说,这种向南方转移的暖水对气候有着重要的影响。它可以影响澳大利亚西海岸的降雨量,并增加“热事件”的频率,导致珊瑚白化,使它们面临更大的死亡风险。澳大利亚的大堡礁仍处于2016年和2017年的破坏性白化事件的恢复时期,这是由于在强厄尔尼诺气候影响下,海洋持续高温造成的。 在这项研究中,Yan和他的同事研究了2003-2012年在印度洋海面以下700米(近3000英尺)海洋热量变化的情况,据说这个时期有异常大量的热量从太平洋输送至印度洋。这项热含量的研究是使用数值模拟进行的,数据通过船舶和深海遥感测量获得,后者是使用卫星测量的地表温度、盐度和海平面进行数据挖掘得到的。 Yan和他的实验室成员还花了数年时间研究所谓的全球变暖停滞期,从1998年到2013年观察到这是由深海的热量再分配和储存引起的。Yan解释说,在这段时间内,几乎所有洋盆的深层都变得更加温暖。 总之,这两篇论文的研究结果揭示了隐藏的热量传递与跨洋盆热量再分布之间的重要联系,这些联系可能对我们的全球气候系统产生重大影响。 (侯颖琳编译;王琳审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