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观察] 国内采棉机进入更新换代高质量发展阶段》

  • 编译者: 袁雪
  • 发布时间:2025-08-20
  • 近年来,我国高端采棉机取得快速发展。截至2024年,大型采棉机保有量已经达到了近万台,并主要分布在棉花主产区新疆。
    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棉花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梁勇介绍,2024年新疆棉花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了97%,机采棉率达到了90.8%。
    目前,棉花主产区新疆采棉机的保有量和机采率均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未来我国采棉机市场需求主要来自于新疆老旧机型更新换代,其他还有小部分疆外采棉机新增需求。总体看,我国采棉机市场已经进入了以存量更新换代为主要需求的高质量发展周期。
    新阶段下,国家政策对农机更新换代发展给予了强有力支持。2024年以来,国家先后推出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并不断加大农业机械报废更新补贴工作力度,明确提出“持续实施好农业机械报废更新补贴政策,扎实推进老旧农业机械报废更新,加快农业机械结构调整,提升农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
    国家不断提高采棉机报废更新补贴标准,报废并更新购置采棉机单台最高报废补贴额从最初的3万元提高至8万元。以旧换新、报废更新补贴政策将有利于推进采棉机老旧产品报废更新、加速采棉机存量市场升级换代进程,有利于采棉机为代表的棉花种植机械装备的高质量发展,有助于采棉机、棉花种植机械市场需求的增长。
    2024年国产棉花种植、收获机械的市场表现
    国内市场采棉机已经从传统的箱式机转型为采收、打包一体机,在此过程中,国产品牌贡献突出。2024年国内采棉机市场中,国产品牌及国外品牌产品类型进一步丰富,产品更趋多元化。国产品牌面向国内市场不断推出四行打包机新产品以满足市场需求、向疆外市场推出二行箱式机、向海外市场推出四行箱式机。国产品牌已完全具备2/3/4/5/6行箱式/打包式采棉机自主生产能力。外资品牌约翰迪尔向中国市场销售三行打包机新产品。
    2023年国内棉花机采价格的下降使机主收益降低,新机主对未来市场盈利产生一定担忧,购机持观望态度,导致2024年客户购机热情骤减、需求减弱。此外,国三产品透支、国四产品顾虑等影响因素仍然存在,也使得2024年客户购置采棉机的意愿明显不足。以上因素使2024年国内采棉机市场销量出现下降。根据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统计,2024年我国国内采棉机市场销量约400台,同比大幅下降。2024年棉花采收价格行情回升将增强客户购机信心,预测2025年需求会增长,同时在大量老旧机型更新换代旺盛需求以及农机报废更新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政策推动下,未来我国采棉机市场整体有望恢复增长。
    2024年国内采棉机市场参与企业数量未发生变化,国内采棉机市场中产品销售依然以国产品牌为主。2024年国内采棉机市场中国产品牌销量占比约为93.3%,国外品牌销量占比约为6.8%;钵施然、沃得农机等三家企业的销量占比合计83%,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其中钵施然多年位居行业首位。
    棉花耕整、种植、田间管理机械近年来发展总体相对稳定。2024年,精量铺膜播种机销量约为1.70万台,在播种机中的占比约为11.0%;喷杆式喷雾机销量约为1.80万台,在喷药机中的占比约为35.3%;联合整地机销量约为2.40万台;残膜回收机销量约为3,500台。
    国产品牌采棉机竞相出海,海外市场拓展初显成效
    国内采棉机市场已进入存量更新换代为主要需求的发展阶段,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为寻求进一步发展,2024年国产品牌纷纷加大海外市场开拓力度、竞相出海,并在海外市场取得重大突破,实现出口销量大幅增长,实现采棉机由进口向出口的提升。根据调研统计,2024年钵施然、沃得农机、现代农装等6家国产品牌企业实现了采棉机出口,国产品牌采棉机海外市场销量达到约400多台,国产品牌采棉机在国际市场上初步形成一定竞争力。
    2024年国产品牌采棉机出口国家以中亚的乌兹别克斯坦为主,其他还包括土耳其、哈萨克斯坦、巴西、埃及等中亚、南美国家和地区。国产品牌出口至乌兹别克斯坦的采棉机以符合当地种植采收条件的四行箱式采棉机为主;2024年12月,乌兹别克斯坦签署总统令在乌兹别克斯坦全面推广新疆机采棉的种植模式,全面推动棉花种植的全程机械化,并进一步提供融资支持,当地棉花机械化采收正处于较快发展期,拥有良好的市场空间。
    全球范围内机采率水平较高的发达国家以采棉机存量更新换代需求为主,机采率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以棉花机采新增市场需求为主,中亚、南美等区域国家棉花机采水平处于快速上升阶段,对采棉机需求旺盛。这为国产品牌海外市场发展带来契机。
相关报告
  • 《【策应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③】高质量发展阶段长三角实现更高水平一体化的重点行动》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7-06
    • 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已经从高速发展阶段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在微观上,高质量发展要建立在生产技术、生产效率、产品质量的提高之上,而非靠要素投入和生产规模扩大;在中观上,高质量发展包括产业结构、市场结构、区域结构等的升级,实现资源的最有效配置;在宏观上,则要求区域经济均衡协调发展。2018年6月1日,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就推动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召开座谈会,提出了以更高质量的一体化发展更好引领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目标。 高质量发展阶段深化长三角一体化,标志着长三角一体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在经济高速增长阶段,长三角一体化主要围绕建立在基础设施基础上的产业分工协作和产业转移展开。而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深化长三角一体化,则主要围绕长三角发展质量提升这一目标,一是通过区域协同创新等方面努力推动长三角发展的动力变革、质量变革和效率变革,二是要通过生态环境共治、民生服务共享来推动长三角经济结构的升级。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形成长三角一体化的科技创新体系。提升科技创新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既是未来长三角地区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提升地区经济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战略需要。科技创新协调合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协同的各方建立共建共担共享共进的利益分配和风险分担的机制。在高速发展阶段由于各种行政壁垒的存在,阻碍了彼此科技研发和高科技产业之间的交流与协作,各地政府在进行研发投入时就考虑排他性,不愿意分享由当地研发投入带来的技术成果,彼此间的合作缺乏动力机制和政策环境。同时长三角各地也形成了对高科技产业激烈竞争的态势,长三角各个市县都建设高新技术园区,造成了各类创新资源的浪费。不管是上海还是长三角其他城市,都希望将高端产业紧握在手,希望本地实现高科技产业、战略新兴产业集聚,从而导致长三角城市之间的科技创新协作陷入两难困境。而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的一体化势在必行。这就需要共同来打破行政阻隔,增强区域内整体科技创新协同优势、实现整体发展利益最大化为目的,拓宽合作领域,完善合作机制,通过“以政府为引导、以市场为基础、以企业为主体”,推动长三角地区的科技创新协同尽快从事务性合作向政策性对接转变,从局部性合作向整体性谋划转变,从阶段性合作向长期制度安排转变,从而在更大范围内整合资源,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优势互补,就成了实现高质量发展阶段下科技创新合作必然要求。 二是形成长三角一体化的环境治理和修复体系。长三角因为共用长江水而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环境系统。在各地进行GDP竞争的高速增长时期,为了实现高增长而跨界污染、边界污染的现象在长三角地区屡见不鲜。尽管各地政府都在环境治理和修复上做了一些努力,但是着眼于本行政区内部的环境问题处理,忽视流域生态环境风险的跨区域性和扩散性;在主体上,政府垄断生态危机的治理,忽视了流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复杂化、多源性、多影响性。实现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以流域生态共同体的新理念,共同规划长三角城市群绿色发展,共享环境生态信息,共治水、气、土等生态环境问题。抓紧编制出台长三角一体的生态环境发展规划,建立统筹协调的统一组织以及规则体系,加强红线的统一监管,加强统一环境执法队伍能力建设。 三是要打造长三角一体化的公共服务体系。相对国内其他地区,长三角地区的区域公共品供给相对较为充分,区域内地方政府间的合作已形成一定制度,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供给结构失衡、空间分布不均、协调配套提供机制尚未形成等问题。某些牵涉面广、影响范围大的区域公共品供给不均衡不充分,而一些基础设施类区域公共品在不同地区又被重复提供,一些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一体化有待加强。例如高等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方面,两省一市之间以及两省一市内部各市之间差距都比较大。此外,各地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的政策措施,也有不少难以衔接,有时甚至在同一城市内部县市区之间都无法实现互联互通。公共服务一体化是高质量发展阶段长三角一体化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和社会公平的基础。实现长三角公共服务一体化,一是要建立区域公共品的多级供给机制。改变过去区域公共品由政府及公共部门提供,供给模式单一,缺乏竞争机制,容易造成需求与供给脱节的现状。除一些涉及整个区域的区域公共品(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财政金融政策等)由必须通过法律、顶层规划等方式提供外,长三角各地应在目前的联席会议制度基础上,成立一个综合性的区域协调管理机构,以协调区域内地方政府间的竞争和合作,加强相关政府间横向和斜向的沟通。其次还要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和成本分担机制,促进区域公共品合理公平提供。探索建立区域公共品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的共享与转移机制,利用统一的市场规则和利益分配与补偿机制来协调各方利益。探讨公共服务的社会购买,或者以联合提供公共品的方式,实现长三角区域内公共品的合理配置。例如,长三角各地可以通过联合提供公共品的形式,探索实现地区间社会保障的对接转移,建立开放共享的人力资源、社会管理和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推进区域性公共文化教育资源,以实现区域内法制建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一体化。此外,还应该积极培育非政府性跨地区合作组织,实现区域公共品需求与供给的协调。应该支持和鼓励社会自愿供给区域公共品,积极培育跨地区非政府性合作组织,使它们能够以政府直接授权、委托和团体成员的权利让渡等方式获得一定的公共治理权。(作者:陈长江,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副研究员)
  • 《钢铁产能进入减量化发展阶段》

    • 来源专题:一带一路冶金门户
    • 编译者:徐亮
    • 发布时间:2020-04-08
    • 来源: 经济参考报        发布时间:2020-02-03 .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称, 2019 年钢铁行业市场需求较好,预计 2019 年钢材消费量约 8.8 亿吨,同比增长 6% 。尽管 2019 年带钢行情尚可,但展望更长期的市场前景,中国钢铁产能已经进入减量化发展阶段,预计 2020 年钢材需求量小幅增长,同比增长 2% 。这一较低的增速与此前世界钢铁协会的预计接近,后者预测数字为 1% 。 2020 年中国钢材需求增速将放缓,产能释放较大,供大于求趋势明显。目前国内钢铁产能处于释放高峰期,主要是由于钢铁行业在过去几年“去产能”政策的影响下,正处于新一轮调整期。此外, 2019 年出现的产能释放快、铁矿石价格大幅上涨、环保压力加大等问题将在 2020 年延续。 2020 年房地产市场以“稳”为主,未来影响钢铁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还是环保。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将推动差别化“环保限产”和“错峰生产”,加快推动超低排放改造,促进环保分类管控方案进一步优化。 由于调坯窄带生产企业“煤改气”结束后,天然气能源供给不足,且天然气价格持续上涨,窄带生产成本有所上升,加之低库存和供应端的收紧,带钢价格依然呈现出大幅拉涨的态势,所以在长期减量化的趋势下,即便到 2030 年国内钢材消费需求降至 5 亿吨左右,也仍然是个很大的数字,中国钢铁业在世界上的地位稳固。 总之,综合环保督查、煤改气、限产停产等多重因素来看, 2020 年钢铁市场将继续延续供需双收缩的情况,但供应的收缩可能大于需求的收缩,这有望对带钢市场形成较好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