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Communications:石珊瑚组织损失病诱导功能失调共生藻科原位降解的转录特征》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9-17
  • 石珊瑚组织损失病(SCTLD)是有记录以来最普遍、最致命的珊瑚疾病之一,影响着超过22种造礁珊瑚。为了了解不同珊瑚物种及其藻类共生体(共生藻科)对这种疾病的反应,德州大学阿灵顿分校检测了五种珊瑚物种的基因表达谱,结果表明不同物种对SCTLD的易感性各不相同。研究人员鉴定了直系同源珊瑚基因,这些基因在表达上表现出与疾病易感性相关的谱系特异性差异,以及在所有珊瑚物种中对SCTLD感染有差异表达的基因。结果发现:(1)SCTLD感染诱导了五种珊瑚中参与免疫、细胞凋亡和ECM结构的同源和直向基因的表达;(2)SCTLD易感性的物种水平差异与参与囊泡运输和信号传导的单拷贝直系同源基因的差异表达相关;(3)受SCTLD感染的珊瑚通过原位降解降低内共生体密度,SCTLD感染导致基因rab7的表达增加,rab7是功能失调的共生藻科原位降解的既定标志物。(张灿影 编译;熊萍 审校)

  • 原文来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3-38612-4
相关报告
  • 《美NOAA发布石珊瑚组织损失病应对计划》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11-09
    • 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NOAA)发布了《石珊瑚组织损失病战略:应对和预防实施计划》(NOAA Strategy for Stony Coral Tissue Loss Disease: An Implementation Plan for Response and Prevention)计划,以治疗和防止一种影响佛罗里达州和美属加勒比地区珊瑚礁的疾病传播。该计划还包括防止该疾病蔓延到印度—太平洋地区的行动。石珊瑚组织损失病于2014年首次被发现,已经对佛罗里达州、美属维尔京群岛和波多黎各的超过22种石珊瑚造成危害,并持续在加勒比地区蔓延。目前,珊瑚组织损失病已在至少20个国家和地区发现。其暴发的主要特点表现为病程发展迅速、死亡率高、地理范围大、持续时间长和受影响珊瑚种类数量多。该疾病的表现特点为一旦感染,珊瑚群通常在几周到几个月内死亡。美国国家海洋管理局国家海洋局局长Nicole LeBoeuf表示这项计划将在未来五年提高石珊瑚组织损失病研究、应对方法和预防机制的有效性。 NOAA的这项计划将推动相关项目,帮助研究疾病潜在的原因,了解疾病的传播方式,确定有传播疾病风险的高风险地点和船只,开发新的治疗方法和诊断工具,并评估太平洋珊瑚物种的脆弱性。该计划还通过支持实地培训、公民科普和珊瑚救援工作,提高当地应对疾病的能力。计划具体内容包括:(1)确定致病原因,提高疫情管理和预防;(2)确定疾病传播路径和传播载体,以便为干预和预防战略提供信息;(3)增加NOAA在受影响地区的治疗和干预方面的投资;(4)研究太平洋中哪些物种易感染这种疾病,制定相关预防和应对计划。 石珊瑚组织损失病是一种潜在的全球威胁,目前只存在于大西洋和加勒比地区,这项计划将为太平洋防疫工作做好准备,应对该疾病蔓延到印度-太平洋地区的可能性。近几十年来,气候变化和其他慢性压力源对珊瑚礁的健康产生了巨大影响,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下降很可能使珊瑚更容易受到疾病的影响。采取行动减少气候变化等长期压力源是抗击珊瑚疾病的基本组成部分。石珊瑚组织损失病是一个复杂的挑战,将在未来几年影响美国珊瑚礁。NOAA的行动计划概述了未来应对这一威胁所需的持续、长期行动,同时也将在短期内将高度有效地防治该疾病和保护珊瑚礁的行动列为优先事项。该计划和更多关于石珊瑚组织损失病的科学和管理信息可在NOAA的珊瑚礁信息系统SCTLD(https://www.coris.noaa.gov/activities/stony_coral_tissue_loss_disease/)上查阅。(熊萍 编译)
  • 《共生藻类比其珊瑚宿主有更强的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18-06-22
    • 珊瑚白化摧毁了大片珊瑚礁,且其现在发生的概率是四十年前的五倍。目前,美国威廉玛丽大学弗吉尼亚海洋研究所的Emily Rivest及其同事使用尖端的基因组技术来研究是否海洋变暖和酸化对珊瑚的影响和其共生藻类的影响会有所不同。该研究发表于《Frontiers in Marine Science》。 研究人员将珊瑚幼虫及其藻类共生体暴露于2100年的较暖和酸化的水体环境中,同时在当前的温度和PH条件下设置对照组。然后它们比较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珊瑚和藻类细胞的基因表达差异,研究表明胁迫会显著地改变藻类基因的表达水平。Rivest说:“我们发现共生藻中基因表达的差异比珊瑚中的差异更大,这极为有趣。”研究人员发现在藻类细胞中有89个基因差异表达,而在珊瑚中只有17个基因差异表达。 以前关于珊瑚白化的研究一直存在难点,因为不能分辨遗传片段是来自珊瑚还是藻类共生体。他们通过比较观察到的片段和最近针对每种生物体开发的基因库中的片段,克服了这一挑战。Rivest的团队阐明了珊瑚生命周期中一个重要且脆弱的阶段——幼虫阶段。Rivest称:“我们的结果表明藻类比我们以前认为的更重要——即使在非常早期和关键的生命过程阶段。”该团队的研究发现对理解、监测和保护白化的珊瑚礁具有重要意义。Rivest称:“当我们研究珊瑚白化时,我们将常会通过测量珊瑚的颜色来统计共生体数量。 藻类共生体中含有的光合色素,赋予了珊瑚组织颜色。当珊瑚受到胁迫而失去藻类后,珊瑚便会白化。但是,我们的研究表明,即使珊瑚没有白化,共生体和珊瑚之间的关系可能也是完全不同的。我们需要了解这种共生关系是如何变化的。”如果能识别出一个特定的基因表达信号,或者是活性增强的蛋白质,就可以对珊瑚白化进行预测,从而可以尝试拯救这些珊瑚礁,遮蔽它们,以防止大规模的珊瑚白化。 Rivest认为:“珊瑚白化的最佳解决方案是解决海洋全球变暖的趋势,预警系统不能阻止这些事件的发生,但可以帮助我们减轻损失并帮助珊瑚礁以某种形式存活下来。” (信息转载自中国科学院海洋所《海洋科学快报》2018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