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接种剂在反复接种后在土壤中的存活率》

  • 来源专题:农业生物安全
  • 编译者: 刘小燕
  • 发布时间:2024-03-24
  • 微生物接种剂在农业领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兴趣,但它们的功效仍然不可靠,因为它们的存活率很低,部分原因是与土壤种群群落的竞争。我们假设反复接种可以逐渐缓解这种竞争,提高接种剂的存活率,同时增加其对驻留细菌群落的影响。与未接种的对照相比,我们在土壤微生物中接种荧光假单胞菌菌株B177的4个接种序列,随着接种次数和频率的增加,测试了该策略的有效性。每个序列在106和108 cfu两种接种密度下进行。4次接种顺序在最后一次接种2周后荧光假单胞菌的丰度较高。接种顺序对居民群落的多样性和组成没有影响。差异丰度分析发现,无论接种顺序如何,高密度接种对576个优势otu的影响仅为28个。反复接种引起了硝酸盐的大量积累,这不能用硝化或硝酸盐还原微生物的丰度来解释。 综上所述,接种剂密度对常驻菌群的影响大于接种方式,而反复接种可略微提高接种剂的存活率,并显著提高土壤硝酸盐含量。
相关报告
  • 《被污染农业土壤中多环芳烃-降解菌群对微生物生物修复的作用》

    • 来源专题:农业立体污染防治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19-06-03
    • 将多环芳烃(PAHs)污染土壤中添加菌群,以更好的研究土壤中本地菌群对多环芳烃的降解作用。在土壤渗滤液培养基中,该菌群联合体在16天内降解了超过52%的低分子量的多环芳烃和35%高分子量(HMW)的多环芳烃。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和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分析环亚羟基化双加氧酶(RHDα)的α亚基基因表明,变形菌门和放线菌门,假单胞菌类、甲基杆菌类、诺卡氏菌类、甲基硫杆菌类、无色杆菌类、假黄色单胞菌类和柄杆菌类参与了多环芳烃降解并且可能具有携带RHDα基因(nidA和nahAc)的能力。根据生物量和RHDα基因含量选取和收集菌落,并加回到多环芳烃污染的土壤中,35天后,16个EPA优先的多环芳烃含量从95.23 mg/kg降至23.41mg/kg。与没有引入细菌群落的土壤相比,添加RHDα基因群落的土壤显着降低了其多环芳烃的含量,特别是高分子量(HMW)多环芳烃的含量。土壤中多环芳烃的代谢率与nidA和nahAc基因含量呈正相关。这些结果表明,向污染土壤中添加含有RHDα基因的本地细菌群落可能是清除农业土壤中多环芳烃的可行且环保的方法。
  • 《微生物所合作在土壤诱导免疫反应的微生物机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4-10-28
    •     微生物研究所和南开大学合作在Microbiome期刊上发表了题为“Redundancy?in?microbiota-mediated suppression of the soybean cyst nematod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大豆长期连作后、大豆孢囊线虫(SCN)的孢囊通过富集Chitinophaga和Dyadobacter细菌抑制自身的繁殖、从而抑制大豆孢囊线虫对大豆作物危害的机制。     SCN是大豆最重要的病原物,而长期连作大豆后SCN会衰退形成抑制性土壤,即使大量接种SCN,抑制性土壤仍然会对SCN免疫。研究通过对吉林及黑龙江的SCN抑制性土壤和发病重的导病土系统研究及室内盆栽试验,对抑制土、导病土、传导土(10%抑制性土壤+90%导病土)及消毒土(80°C及福尔马林处理)的微生物组分析,揭示了抑制性土壤中SCN的孢囊富集了Chitinophaga属和Dyadobacter属细菌;Chitinophaga?spp.通过产生几丁质酶抑制和杀死线虫卵,Dyadobacter?sp.则通过附着SCN二龄幼虫进入大豆根部诱导大豆植株抗性;并且通过土壤接种这两株细菌验证了其对SCN的抑制作用。     这项研究证明了植物长期连作可诱导富集特定微生物形成对相应的生物胁迫(大豆孢囊线虫)的免疫稳态,尤其是专性寄生物大豆孢囊线虫富集微生物自我抑制的权衡效应,为植物寄生线虫及作物连作障碍防治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途径。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博士后Muzammil Hussain为文章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向梅春项目研究员和南开大学刘杏忠教授为该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22YFD14007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770065、32020103001)等项目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