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聚焦集成电路设计产业 助力数字经济发展再升级》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封测
  • 编译者: shenxiang
  • 发布时间:2019-09-15
  • 当今世界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集成电路产业作为现代信息产业的基础和核心产业之一,是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产业。面对世界级的产业发展机遇,杭州正聚焦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以集成电路设计业为核心,坚持“整机应用牵引,设计带动制造”的理念发展集成电路产业,现已涵盖设计、制造、封测、材料和装备等全产业链领域。

    产业变革中瞄准战略核心产业

    伴随着新一轮以信息化、智能化为核心的产业革命所带来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世界范围内对芯片技术要求不断提升,数量需求不断增加。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市场潜力,集成电路产业已成为各国制造业抢占未来战略竞争优势的核心产业。据WSTS(世界半导体贸易统计)发布的数据,2018年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为4780亿美元,其中集成电路4016亿美元。预计到2021年,全球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将达到5000亿美元。

    早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批示:“要将芯片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紧抓不放,实现赶超”。2018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将集成电路放在实体经济发展的第一位。

    杭州是最早的8个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之一,经科技部批准于2001年10月成立。经过多年发展,杭州集成电路产业在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新型半导体材料和高端大直径单晶硅片大生产线建设、电子化学品生产等领域,都相继上马了一批重大固定资产投资和技术改造项目。

    凭借积累的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杭州已形成比较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尤其是在芯片特色工艺制造、特殊工艺集成电路设计制造一体化等方面在全国具有较强的优势与综合竞争力,已拥有5条芯片制造生产线。面对产业发展机遇,杭州在不断完善自身实力的同时,也将更有信心参与到国际竞争中。

    聚焦设计杭州城核心区域

    中国集成电路市场需求接近全球1/3,但产值却不足全球10%。2018年,中国进口集成电路4175.7亿个,总金额20584.1亿元(人民币,下同),占中国进口总额的14.6%。同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产值约6648.7亿元,产量为1739.5亿块。预计到2021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总营收将超过8000亿元。

    目前,在集成电路产业的设计、制造和封装测试这三大领域中,集成电路设计业处于产业链的上游,主要根据终端市场的需求设计开发各类芯片产品,兼具技术密集型、人才密集型、资金密集型等特征。2018年中国集成电路设计产业销售为2576.96亿元。

    可以说,集成电路设计产业是整个集成电路产业的智慧中枢。杭州作为浙江省集成电路产业的核心区域,以集成电路设计业为发展核心。全省80%以上的设计企业和90%以上的设计业务收入集中在杭州。2018年杭州集成电路设计产业产值达118.34亿元,增速达57.56%。杭州在嵌入式CPU、微波毫米波射频集成电路、数字音视频等集成电路设计细分领域已经处于中国领先水平,拥有士兰微、国芯科技、晟元、中天微等知名企业。其中杭州士兰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唯一一家集成电路芯片设计与制造一体化企业。杭州中天微系统公司是国内唯一一家自主知识产权32位嵌入式CPU供应商。

    政府支持“芯火”平台聚势

    此外,集成电路行业是一个非常需要政府支持引领的产业。2017年9月,杭州发布的《杭州市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规划》指出,杭州将以集成电路设计业为突破口和主要抓手,打造自主“芯片—软件—整机—系统—信息服务”产业链协同格局,打造从IP、芯片到整机服务的自主技术生态。到2020年底,杭州市集成电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力争达到500亿元。2017年12月,浙江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出,建设以杭州为轴心,北以嘉兴、南以宁波和绍兴为两翼的集成电路设计业金三角。

    除省市两级的政策利好,国家层面也在大力扶持杭州的集成电路产业。2018年3月,全国第五家国家“芯火”双创基地(平台)落地杭州。杭州国家“芯火”平台将在原浙江省集成电路设计公共技术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技术服务和产业孵化能力,建成立足杭州、覆盖浙江、辐射周边的集成电路产业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为此,在当年7月杭州印发了《进一步鼓励集成电路产业加快发展专项政策》,内容包括扶持重点项目、企业,统筹安排各级专项资金、鼓励金融机构给予信贷优惠等。

    如今,在政府、企业、院校等多方的共同努力下,杭州的集成电路产业取得了累累硕果,特别是集成电路设计业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形成较大影响力。杭州蕴藏的无限潜力和动能,能够带来裂变式效应,相信很快就能显现。

相关报告
  • 《集成电路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石》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0-04-30
    • 数字经济伴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而生,其本质在于信息化。信息技术领域的创新使得大数据的高效处理、存储和传输成为可能,使得原本孤立的数字世界和实体经济产生交集。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石在集成电路,一块块芯片处理着当今人类社会生产生活产生的海量数据,将这些数据识别、存储、处理、传输,输出有价值的信息,用以优化经济生活中的资源配置,推动效率提升。 我国在数字经济的应用领域无疑走在世界前列,例如,支付宝、淘宝带给人们便利的出行和消费体验,带给中小企业主畅通便捷的销售渠道。然而,我国在集成电路领域的发展水平与世界最先进的国家和地区相比仍有差距。据分析,中国市场最终消费了全球23%的半导体(在中国组装后出口的不计算在内),其中仅有14%能够由中国的芯片企业供应。相比之下,美国的芯片企业供应了全球45%-50%的需求。 国家高度重视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2014年我国发布《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设立了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并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支持政策,各地政府也高度重视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出台了有针对性的地方政策。有利的政策环境为近年来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产业规模从2015年的3609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7591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0%,高于全球平均;产业技术水平大幅提升,国内企业供应的芯片在移动智能终端、网络通信、数字电视、智能穿戴等领域得到大量应用。 在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向好的发展势头下,需坚持对集成电路产业的长期投入。我认为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至少需要三个阶段,每个阶段5-7年,美国、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均是如此。第一阶段主要靠政府资本支持,让企业度过生存期,在市场竞争中找到位置。第二阶段由政府资本支持过渡到市场资本支持,政府重点支持企业的技术研发。第三阶段以企业为主,完全市场化运作,具备国际竞争力。 发展集成电路必须坚持开放、合作的道路,融入全球产业链,整合国际资源,拓展国际市场。这是因为集成电路产业难度高,产业链复杂,高度国际化,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闭门造车。例如,高通、博通等美国企业供应的芯片实质上是由中国台湾和大陆的企业代工制造。代工企以提升对数字经济的支撑能力,用信息化的手段去改造传统经济形态,甚至创造新的形态,加速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 《长三角打造数字经济产业集群 重点发展集成电路等核心产业》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shenxiang
    • 发布时间:2018-07-09
    • 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期从多个渠道获悉,长三角各省市将根据《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等指导性文件,聚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未来将大力发展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集成电路等核心产业,以此打造覆盖长三角全境的数字经济产业集群,以此助推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 近期,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进行座谈会,审议并原则同意《行动计划》。会上,各地达成共识,将以数字经济助推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以建设世界级产业集群为目标,优化重点产业布局,推动产业链深度融合。共同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5G、集成电路等技术创新,共同建设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携手把长三角地区打造成为全球数字经济发展高地。 《经济参考报》记者还从上海、江苏、浙江等地经信主管部门获悉,未来长三角各地将联手推出一系列措施,加快区内数字经济的发展水平。具体措施包括推动物联网、下一代互联网、5G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在区域内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和各类服务子平台,开展企业“上云入网”;推动标识解析国家节点建设,聚焦长三角区域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进行试点和推广。 此外,三大运营商也将配合长三角地区的数字经济产业集群建设。据悉,三大运营商从去年开始,已在区内展开物联网建设、下一代互联网升级等工作,今年年内上海、南京、无锡等关键城市相关建设工作将基本就绪,并能够提供相应的各类信息服务;上海、南京、杭州、苏州等地的5G试点工作也在稳步推进中。根据三大运营商工作安排和长三角地区各地政府计划,如果试点工作进行顺利,长三角地区将有望于2019年全面启动5G网络建设,并在2020年率先开启5G商用。 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社科院发布的《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8)》显示,2017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27.2万亿元,位居全球第二,同比增长20.3%。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大数据看数字中国的现状与未来》报告则显示,我国数字经济类企业已形成五大集聚区域,分别是京津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成渝地区、两湖地区。其中,上海、江苏、浙江在基础设施水平、产业成熟度、人才储备等方面均具有明显优势,相关评价指数均位列全国前列。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不但会大大促进产业本身的发展水平,还将为区域内整体经济发展注入活力。 在近期的相关会议中,长三角各地相关政府部门负责人和产业界代表普遍表态,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新时期产业变革的驱动力,并将推动长三角产业融合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新一轮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必须借助数字经济这一新型生产要素,实现对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以及培育出具有世界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和经济发展新动能。 《经济参考报》记者获悉,为确保数字经济产业集群的快速成型,以及产业发展水平,长三角区内各地方未来还将联合制定出台相应的产业政策和推进措施。此前,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主任陈鸣波已透露,长三角携力推动数字红利不断释放,一要加快物联、数联、智联布局,夯实数字化基础设施;二要加快推动“两化”深度融合,拓展数字经济发展的空间;三要加快数据开发共享利用,优化数字资源的配置效率,支持多领域数据的联通共享,增进大数据应用合作。此外,要依托长三角协同联动,加快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世界级产业集群,提升人工智能、云计算、物联网、高端软件、智能硬件等产业链的融合优势;加快推进集成电路、智能传感器等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协同抢占新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