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颗3D打印卫星浦江一号成功进入太空》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
  • 编译者: 杨芳
  • 发布时间:2015-10-08
  • 2015年9月25日9时41分,伴随着巨大轰鸣,我国首枚固体运载火箭长征十一号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腾空而起,载着4颗卫星飞向太空。从此,深邃的星空,多了一颗以上海黄浦江命名的卫星——浦江一号。9月26日19时48分,浦江一号将首次飞过黄浦江上空。

      小卫星助力“智慧城市”建设

      浦江一号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可实现面向用户订制的快速便捷综合信息服务,能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国土资源普查、应急搜救等领域。

      问及卫星的命名缘由,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院长助理张春明表示,上海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正在加快推进科创中心的建设,无论是“一带一路”战略还是“互联网+”概念都给上海带来了无限机遇。“再加上我院又是上海第一家从事卫星研制的单位,浦江一号的命名既有地域特色,又蕴含着一种开拓创新的精神。”

      

      据张春明介绍,浦江一号秉承打造“智慧城市”的理念,通过卫星组网,未来能够全天候全天时对目标开展日常观测,比如城市道路拥堵情况、热点地区人员疏密情 况、区域天气和环境(如雾霾)预报、自然和人为灾害预报及勘察、近海情况等,“为城市管理提供帮助,大大提高城市综合治理能力。”

      “假如黄浦江面上出现浮油,只要将浦江一号定位到‘东方明珠’,卫星就能马上测算出与‘东方明珠’多少角度和多少距离的江面上有污染,”张春明说。

      “快捷+低成本”让定制卫星不再是梦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空间信息综合应用的需求越来越旺盛。“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建设的提出,更是为国内方兴未艾的商业卫星市场提供了无限的空 间。简化研制流程,缩短研制周期,发展低成本、高可靠性、满足多任务需求的小卫星星座,成为今后卫星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

      出于对未来商业卫星发展应用的考虑,自2009年起,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就自筹经费开展专项研究。“按照网络流行语,我们在干一件‘众筹’的事儿,”张春明介绍说,众筹团队包括下属单位和协作单位,他们都需要搭载浦江一号进行新技术的验证,“由于大家都在花自己的钱,所以就要严格控制成本。”

      传统的卫星研制往往需要经历方案、初样、正样三个阶段,在方案阶段之后,制造出一颗完整的初样星,用于破坏性环境试验;转入正样后,再生产一颗卫星进行验收 级环境试验,研制周期长,经济成本高。“而浦江一号立足商业卫星发展的需要,对研制模式进行了创新性的突破,从方案验证阶段直接转入正样阶段,这样就节省 了一颗完整的初样星,大大节约了成本,”浦江一号卫星总指挥赖京说。

      立足“面向用户、方便快捷”的设计思路,浦江一号卫星采用了即插即用等技术,能快速地和各种不同的有效载荷进行整合,并在一个月内完成集成测试、一个星期内完成发射准备、一天内完成在轨交付的目标。.

相关报告
  • 《我国首颗软件定义卫星成功发射》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 编译者:liuzh
    • 发布时间:2018-12-12
    •   11月20日上午7点40分,“天智一号”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搭载发射升空,成功进入预定轨道。这是我国首颗专门用于验证软件定义卫星关键技术的试验卫星,由中国科学院立项,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牵头,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光电研究院、西安光机所以及航天科技集团771所等单位参与研制。
  • 《我国成功发射引力波暴高能电磁对应体全天监测器(怀柔一号)空间科学卫星》

    • 来源专题:空间引力波探测领域
    • 编译者:zmygw
    • 发布时间:2020-12-15
    • 12月10日4时14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十一号遥九固体运载火箭将引力波暴高能电磁对应体全天监测器(Gravitational wave high-energy Electromagnetic Counterpart All-sky Monitor,简称GECAM)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GECAM由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二期)先导专项部署,2颗小卫星采用共轭轨道的星座布局,将对引力波伽马暴、快速射电暴高能辐射,特殊伽马暴和磁星爆发等高能天体爆发现象进行全天监测,推动破解黑洞、中子星等致密天体的形成和演化,以及双致密星并合之谜。此外,GECAM还将探测太阳耀斑、地球伽马闪和地球电子束等日地空间高能辐射现象,为进一步研究其物理机制提供科学观测数据。   作为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空间科学实验室挂牌后发射的首颗科学卫星,中国科学院与北京市政府共同将GECAM卫星命名为“怀柔一号”。为利于科学传播,GECAM昵称为“极目”,两颗卫星“小极”和“小目”分布于地球两侧,形成两“极”之势,犹如二“目”,将对黑洞、中子星等极端天体的剧烈爆发现象进行观测,快速下传并发布观测警报, 引导国内外科学家利用各类望远镜进行后随观测。   GECAM工程任务由中国科学院负责组织实施,国家空间科学中心负责工程大总体和地面支撑系统的研制建设,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负责卫星系统研制,高能物理研究所为任务科学目标提出单位并负责卫星有效载荷、科学应用系统研制建设,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负责科学数据的地面接收。测控系统由中国西安卫星测控中心负责。   用于这次发射任务的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一研究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研制生产,此次任务是长征十一号固体运载火箭的第11次飞行任务。   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是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专项一期部署发射了“悟空”“墨子”“慧眼”“实践十号”等科学卫星,作为建设科技强国的标志性成果,先后多次入选习近平主席新年贺词。2019年8月31日,专项二期首颗技术验证卫星——微重力技术实验卫星“太极一号”成功发射,迈出我国空间引力波探测奠基性的第一步。除“太极一号”和GECAM卫星外,专项二期还部署了先进天基太阳天文台(ASO-S)、爱因斯坦探针(EP)和太阳风-磁层相互作用全景成像卫星(SMILE)等空间科学卫星计划,将在未来3至4年内陆续发射,有望在太阳爆发活动、时域天文学、日地关系等方面取得重大原创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