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5日9时41分,伴随着巨大轰鸣,我国首枚固体运载火箭长征十一号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腾空而起,载着4颗卫星飞向太空。从此,深邃的星空,多了一颗以上海黄浦江命名的卫星——浦江一号。9月26日19时48分,浦江一号将首次飞过黄浦江上空。
小卫星助力“智慧城市”建设
浦江一号卫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可实现面向用户订制的快速便捷综合信息服务,能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国土资源普查、应急搜救等领域。
问及卫星的命名缘由,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院长助理张春明表示,上海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正在加快推进科创中心的建设,无论是“一带一路”战略还是“互联网+”概念都给上海带来了无限机遇。“再加上我院又是上海第一家从事卫星研制的单位,浦江一号的命名既有地域特色,又蕴含着一种开拓创新的精神。”
据张春明介绍,浦江一号秉承打造“智慧城市”的理念,通过卫星组网,未来能够全天候全天时对目标开展日常观测,比如城市道路拥堵情况、热点地区人员疏密情 况、区域天气和环境(如雾霾)预报、自然和人为灾害预报及勘察、近海情况等,“为城市管理提供帮助,大大提高城市综合治理能力。”
“假如黄浦江面上出现浮油,只要将浦江一号定位到‘东方明珠’,卫星就能马上测算出与‘东方明珠’多少角度和多少距离的江面上有污染,”张春明说。
“快捷+低成本”让定制卫星不再是梦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空间信息综合应用的需求越来越旺盛。“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建设的提出,更是为国内方兴未艾的商业卫星市场提供了无限的空 间。简化研制流程,缩短研制周期,发展低成本、高可靠性、满足多任务需求的小卫星星座,成为今后卫星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
出于对未来商业卫星发展应用的考虑,自2009年起,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就自筹经费开展专项研究。“按照网络流行语,我们在干一件‘众筹’的事儿,”张春明介绍说,众筹团队包括下属单位和协作单位,他们都需要搭载浦江一号进行新技术的验证,“由于大家都在花自己的钱,所以就要严格控制成本。”
传统的卫星研制往往需要经历方案、初样、正样三个阶段,在方案阶段之后,制造出一颗完整的初样星,用于破坏性环境试验;转入正样后,再生产一颗卫星进行验收 级环境试验,研制周期长,经济成本高。“而浦江一号立足商业卫星发展的需要,对研制模式进行了创新性的突破,从方案验证阶段直接转入正样阶段,这样就节省 了一颗完整的初样星,大大节约了成本,”浦江一号卫星总指挥赖京说。
立足“面向用户、方便快捷”的设计思路,浦江一号卫星采用了即插即用等技术,能快速地和各种不同的有效载荷进行整合,并在一个月内完成集成测试、一个星期内完成发射准备、一天内完成在轨交付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