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型肝炎新疗法获FDA突破性疗法认定》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angcui
  • 发布时间:2018-12-21
  • 日前,Eiger BioPharmaceuticals公司宣布,该公司开发的治疗丁肝病毒(HDV)感染的lonafarnib获得FDA授予的突破性疗法认定。Lonafarnib是一种用于治疗丁型肝炎的“first-in-class” 异戊二烯化抑制剂。

    丁型肝炎是由HDV感染造成的,被认为是人类病毒性肝炎中最严重的类型之一。HDV感染只会在乙肝病毒感染患者中发生。丁型肝炎与乙肝相比,导致更严重的肝病,与加速肝脏纤维化,肝癌和肝功能衰竭相关。据统计大约4.3%-5.7%慢性乙肝患者会受到HDV感染,然而在某些地区这一比例更高,其中包括蒙古、中国、俄罗斯、中亚、巴基斯坦、土耳其、非洲、中东和南美。在蒙古和巴基斯坦这一比例可高达60%。

    Lonafarnib是一种口服法尼基转移酶抑制剂,这是一种参与蛋白异戊二烯化修饰过程的蛋白酶。HDV使用宿主肝脏细胞中的这一生理过程来完成生命周期中的关键步骤。Lonafarnib通过抑制异戊二烯化,阻断HDV在肝脏细胞中的生命周期,导致病毒无法组装。Lonafarnib目前正在关键性3期临床试验中接受检验,已有超过120名HDV感染患者接受了治疗。它已经获得FDA授予的孤儿药资格和快速通道资格。

    这项突破性疗法认定是基于lonafarnib在2期临床试验中的表现,试验结果表明,基于lonafarnib的治疗方案能够在HDV感染患者中,将HDV RNA水平降低超过100倍,而且将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恢复正常。这表明,这一疗法能够在未曾接受过治疗的患者中同时产生病毒响应和改善肝脏状态。

    “HDV是最严重的病毒肝炎类型,患者有急切的医疗需求,”Eiger公司首席运营官兼执行医学官David Apelian博士说:“我们期待与FDA共同合作,加快lonafarnib治疗HDV感染的研发过程。即将进行的D-LIVR 3期临床试验将是第一项全球性HDV临床试验,它有可能将两种不同基于lonafarnib的治疗方案带给HDV患者。”

相关报告
  • 《Resverlogix公司新药获美国FDA突破性疗法认定》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生命健康领域集成服务门户
    • 编译者:赵若春
    • 发布时间:2020-03-21
    • 2020年2月3日Resverlogix公司官网报道,美国FDA授予其Apabetalone(RVX-208)突破性疗法认定,以结合标准护理方法(包括高强度他汀类药物),作为二级预防疗法治疗由2型糖尿病和急性冠脉综合征引起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Resverlogix公司开发的Apabetalone是一种选择性BET抑制剂。BET抑制被认为是一种可以调节致病基因表达的表观遗传机制。Apabetalone是针对BET蛋白中的第二个溴结构域(BD2)的选择性BET抑制剂。它对BD2的选择性抑制可以产生一组特定的生物学效应,对高危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肾脏疾病、依赖血液透析治疗的终末期肾脏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法布里病(fabry disease)等患者具有潜在的治疗益处和良好的安全性。患者的BET蛋白可能作用于DNA上以提高基因表达,从而指示细胞产生有助于疾病的蛋白。Apabetalone具有独特的作用机制,如(图 1)所示在“转录”水平起作用,通过阻断BET蛋白的作用,进而使失调蛋白的增加产量回落至更健康的水平。   图 1 Apabetalone的作用机制(图片来源:Resverlogix官网) 该突破性疗法的认定是基于一项名为BETonMACE的3期临床试验获得的积极数据。该试验结果表明,与只接受标准护理疗法的对照组相比,Apabetalone治疗可显著减少了患者因充血性心力衰竭而导致的住院,并改善了两个预先指定患者亚组(包括患有慢性肾脏疾病的亚组)的心血管结局。在中重度认知功能减退的心血管疾病患者亚组中,还通过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的评估,该亚组中患者在认知方面也表现出明显的改善。通过对BETonMACE中不良事件的分析以及该试验的独立数据和安全监控委员会的9份阳性报告,进一步验证了Apabetalone的一致安全性。
  • 《非霍奇金淋巴瘤新药获FDA突破性疗法认定和优先审评》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8-08-13
    • 根据中国新药研发监测数据库(CPM)显示,协和发酵麒麟株式会社的Poteligeo(mogamulizumab)在今天通过了美国FDA的突破性疗法认定和优先审评。适应症为接受过至少一次全身性疗法的复发或难治性蕈样真菌病(mycosis fugoides, MF)或塞扎里综合症(Sezary syndrome, SS)成年患者。 在众多类型的非霍奇金淋巴瘤中,有一种亚型叫做皮肤T细胞淋巴瘤。其中,MF与SS是这种疾病最为常见的两种类型。患者的皮肤上会有标志性的恶性T淋巴细胞出现。随着病情的推移,这种疾病最终可能会影响到皮肤、血液、淋巴结、以及脏器。 一、MF/SS流行病学 非霍奇金淋巴瘤是由于淋巴细胞癌变导致的癌症。在我国其发病率远高于霍奇金淋巴瘤。其中,蕈样真菌病(mycosis fungoides, MF)和塞扎里综合症(Sezary’s syndrome, SS)是癌变淋巴细胞影响皮肤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类型。SS为MF的红皮病亚型,占原发性皮肤淋巴瘤的75%。MF/SS是最常见的类型,约占所有皮肤恶性淋巴瘤的50%左右,其他类型的T细胞淋巴瘤约占25%,包括CD30、CD30-的大T细胞淋巴瘤和多形性小中T细胞淋巴瘤。 二、Poteligeo市场分析 Poteligeo(mogamulizumab)是协和发酵麒麟株式会社研发的人源化CC趋化因子受体4(CCR4)单克隆抗体。CCR4属于趋化因子受体家族,已知是2个趋化因子CCL12和CCL17的受体,主要表达于调节T细胞和辅助T细胞上的G蛋白偶联受体(GPCR)。 在调节性T细胞上的CCR4在配体的刺激下,调控调节性T细胞的功能,从而参与调节性T细胞对机体炎症反应的控制和抗肿瘤免疫反应的抑制;而过表达在外周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细胞上的CCR4,则是一个特异性的药物靶点。 因此,从理论上来讲,以CCR4为靶点开发的药物能够通过阻断表达在调节性T细胞上的CCR4实现对机体免疫疾病和实体瘤的治疗,并能够通过靶向过表达在外周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细胞上的CCR4实现对癌细胞的精确杀伤。 日本协和发酵麒麟选择CCR4开发抗体药物,应当是考虑到了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ATL)在日本的发病情形。ATL的主要发病原因是I型T细胞嗜淋巴细胞病毒(HTLV-1),这种病毒的感染主要分布在日本西南部、西非、加勒比海等地区。在日本,这种病毒的携带者估计达100万以上,其中一小部分人会患ATL。ATL对标准化疗耐受,目前没有特别有效的治疗手段,病人的5年生存率仅为14%。每年有约有700-1000日本人死于ATL。也是基于此,Mogamulizumab的适应症范围,很可能可以扩大。 迄今为止,只有Mogamulizumab一种靶向于GPCR的单抗类药物获批上市。除今日获FDA批准外,mogamulizumab在2012年3月30日获日本厚生劳动省批准上市,用于复发或难治型CCR4阳性的成人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的治疗。 随着单抗类药物开发技术的进步,GPCR成为药物开发的热点。目前认为,可以成为药物靶点的GPCR约为370个。针对GPCR靶点,抗体药物所起到作用主要是阻断胞外信号对靶点的激活,调控由靶点介导的胞内信号传导。目前主要工作集中于肿瘤学、炎症性疾病、自体免疫性疾病及代谢性疾病;另外也有很多研发项目在感染性疾病、疼痛、偏头疼和纤维化等领域开展。 三、Poteligeo对我国的意义 作为一类重要的药物靶点分子,GPCR在药物开发领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关注,特别是在单抗药物开发领域。在靶向GPCR蛋白的单克隆抗体研发方面,国内企业弯道超车,走到国际前沿,是可以实现的。 一方面,相对于生长因子受体、细胞因子等靶点,GPCR类靶点对于抗体药物研发来说尚未被充分开垦,由于其构效关系的复杂性,对于这这一类靶点的药学性质的研究还比较浅显;从全球产品线来看,普遍处于早期阶段,且竞争还远未到激烈的程度。国内企业若能重视这方面的研发,在较为成熟的靶点上快速跟进,同时与从事GPCR蛋白研究的科研机构(如上海科技大学iHuman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开展深入合作,从蛋白机制和结构入手挖掘早期项目,则有望占领一席之地。 另一方面,国内的生物药尤其是抗体药的研发,正越来越受到政策的鼓励和资本的追捧,越来越多的海外人才选择归国创业;同时国内的基础研究特别是结构生物学研究,也迅速崛起。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基于GPCR蛋白的抗体药物研发,必然会受到足够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