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地理所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与丰富度关系研究获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mall
  • 发布时间:2018-07-25
  • 随着湖泊富营养化的加剧,湖泊浮游植物生物量持续增加,甚至产生蓝藻水华,这一过程中浮游植物的丰富度和种群组成均随之发生重要变化,而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productivity)和丰富度(richness)的关系是湖泊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功能保护和管理的基础。一般认为浮游植物丰富度单峰或单调递增响应初级生产力的增加,而解释这一增加过程的理论则多种多样,产生这种不确定性的根本原因在于对初级生产力增加过程中丰富度和群落结构的细节变化过程理解的欠缺。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下,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人员张民等,通过对长江流域71个湖泊采样分析,详细阐述了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增加过程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丰富度的变化过程,并对不同变化阶段的驱动因子进行了定量分析,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上(Dynamics and drivers of phytoplankton richness and composition along productivity gradient.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18, 625(1): 275–284)。

      研究结果显示:长江流域湖泊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和丰富度呈现单峰关系模式,在叶绿素浓度在133ug/L时达到丰富度峰值,温度和光照是影响浮游植物丰富度和组成在整个初级生产力梯度范围内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其中温度的作用主要源于长江流域湖泊分布的海拔梯度,而光照的作用主要源于初级生产力增加后对水下可利用光的负反馈效应。在低生产力阶段(<133ug/L),驱动浮游植物组成的因子呈现多元性,多因子联合驱动浮游植物组成的变化;在高生产力阶段(>133ug/L),驱动因子则相对单一,主要是光照和水体阳离子浓度驱动浮游植物组成变化。另外,随着初级生产力的增加,生境趋向单一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相似性增加,当超过初级生产力峰值后丝状蓝藻、绿藻门的绿球藻、硅藻门的部分直链藻和甲藻消失,它们是高初级生产力阶段浮游植物丰富度下降的主要贡献者。

相关报告
  • 《浮游植物对亚中尺度过程的响应方面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6-06
    •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实验室(LTO)、广东省海洋遥感与大数据重点实验室(LORS)詹海刚研究团队在浮游植物对亚中尺度过程的响应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以博士研究生刘云辰为第一作者,研究员何庆友为通讯作者发表在Nature旗下期刊Communications Earth & Environment。 海洋亚中尺度过程(水平尺度1–10公里)作为海洋能量串级与物质输运的关键环节,一般被认为在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些科学家认为亚中尺度过程的强垂向速度使它们对浮游植物生长具有深远的影响,另一些科学家则认为这些过程的浅穿透及其与营养盐需求的季节分相极大地降低了其向上输送营养盐的效率,限制了其在浮游植物生长的作用。因此,全球尺度上亚中尺度过程如何影响浮游植物是目前一个广受关注又备受争议的前沿热点话题。 研究团队结合过去20余年漂流浮标观测数据和多源水色卫星遥感资料,分析了全球不同海域亚中尺度过程发生时海表浮游植物叶绿素浓度、生物量及表征生理学调整参数(碳-叶绿素比)的拉格朗日变化特征。结果发现,在中高纬海域和沿岸上升流系统,亚中尺度过程引起浮游植物生物量和叶绿素浓度同步增长。然而,在热带海洋和副热带流涡区,亚中尺度过程引起的叶绿素浓度升高却通常并不伴随生物量的增加,反而碳-叶绿素比出现明显下降。这表明,这些海域的亚中尺度过程未引发浮游植物的大规模繁殖,而是通过刺激浮游植物调节生理状态,促进细胞内叶绿素的合成,致使叶绿素浓度升高。在全球范围内,约有一半的亚中尺度过程引起的叶绿素浓度增加归因于这种生理学响应。 进一步,结合生物地球化学浮标(BGC-Argo)观测和历史温盐剖面数据分析,研究团队指出这种区域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可能在于:1)中高纬和沿岸上升流海域营养盐相对丰富,且混合层距营养盐跃层较近,亚中尺度过程引起的垂向混合将富含营养盐的水体带入混合层,从而促进浮游植物的生长,导致浮游植物生物量和叶绿素浓度同步升高;2)热带副热带寡营养海域,营养盐跃层远深于混合层,且亚中尺度过程引起的垂向混合较浅,导致其难以触及营养盐跃层,因而浮游植物生物量没有显著增长。尽管如此,该混合使浮游植物在近表层光照充足环境中的停留时间缩短,促使其通过增加细胞叶绿素的合成以提高光捕获效率,从而出现叶绿素浓度升高的现象。 该研究从全球尺度上揭示了亚中尺度过程影响浮游植物分布特征与机制的显著区域差异性,指出亚中尺度过程引起的叶绿素浓度升高不一定来源于生物量的增加,也可能是生理学状态调整的结果。研究成果为深入理解亚中尺度动力过程的生态效应提供了新的见解,对准确评估亚中尺度过程对海洋初级生产力和碳循环关键过程的影响有重要科学意义。 该研究由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先导计划、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项目等共同资助完成。 论文相关信息: Yunchen Liu, Qingyou He*, Weikang Zhan, Mingxian Guo, Yuhang Zheng, Xinchen Shen, and Haigang Zhan. (2025). Heterogeneity of phytoplankton response to submesoscale processes in the global ocean. Communications Earth & Environment, 6, 357.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38/s43247-025-02365-3
  • 《科学家揭示浮游植物多样性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18-11-23
    • 日本海洋地球科学与技术局全球变化研究与发展中心的Bingzhang Chen和Sherwood Lan Smith研究了浮游植物大小多样性对北太平洋初级生产力的影响。通过使用不同大小的浮游植物群落的新模型,揭示了将生物多样性和生产力的部分未知机制。该研究项目是与德国亥姆霍兹中心的Kai Wirtz教授合作完成的。 浮游植物是海洋食物链的基本构成。就像陆地上的植物一样,海洋中浮游植物的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海洋生态系统的整体生产力和恢复力非常重要。此外与陆地植物相比,更多种类的海洋浮游生物往往在任何一个地方共存,即使它们在大小和其他特征上差别很大。虽然在生物多样性和生产力之间观察到了不同的关系,但浮游植物多样性对生产力的影响仍然未知,因为在高度可变的海洋环境中这么多物种的相互作用非常复杂。 为了模拟浮游生物在北太平洋不同地区的生长,科学家们开发了一种连续的浮游植物群落分布特征模型。科学家们研究了不同地区不同环境条件下多样性与生产力关系模拟结果。 结果证明多样性对生产力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个主要影响之间的平衡。一方面在动态环境中,大小和功能的多样性对浮游植物群落是有利的,也就是说它有助于它们在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下维持一致的生产力。相比之下,竞争排斥会缩小静态环境中最佳大小或类型的大小分布,因此最具生产力的浮游植物群落在平静区域的多样性较低。研究小组还阐明了洋流和其他物理过程如何通过混合来自不同水域的浮游生物来维持足够大的多样性水平,以支持北太平洋大部分地区相对较高的产量。潜在的机制与先前的理论预测一致:在频繁干扰的地区,更多样化的社区往往更具生产力,因为多样性增强了适应能力,这是一种从环境条件的突然变化中恢复的能力。另一方面,在相对平静的地区,不太多样化的群落往往更有生产力,因为高生产力群落由几乎相同的物种组成,具有恰好的特征或几乎恒定的环境条件的固有特征。因此,多样性对生产力的影响取决于当地的环境条件,特别是干扰的频率。基于查尔斯·达尔文等先驱科学家的见解,这些研究结果首次代表浮游植物群落在三维海洋模拟中使用新模型进行连续大小分布。 海洋生物保护被定义为2015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新议程中“海洋,海洋和海洋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17个目标之一。为了优化海洋资源,维持海洋食物链和渔业的生物多样性和生产力时需要考虑干扰频率和强度。具体而言,与干扰相对稀少且生物多样性丧失不太可能降低生产力的地区相比,限制经常受到干扰的地区生物多样性丧失更为重要,以保持那里生态系统的适应能力。 此外,除浮游生物生态系统外,这种方法还可以应用于经济学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其他不同的研究领域。例如,如何最好地管理员工技能或产品的多样性,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业务生产力。 (傅圆圆 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