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游植物对亚中尺度过程的响应方面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6-06
  •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实验室(LTO)、广东省海洋遥感与大数据重点实验室(LORS)詹海刚研究团队在浮游植物对亚中尺度过程的响应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以博士研究生刘云辰为第一作者,研究员何庆友为通讯作者发表在Nature旗下期刊Communications Earth & Environment。

    海洋亚中尺度过程(水平尺度1–10公里)作为海洋能量串级与物质输运的关键环节,一般被认为在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些科学家认为亚中尺度过程的强垂向速度使它们对浮游植物生长具有深远的影响,另一些科学家则认为这些过程的浅穿透及其与营养盐需求的季节分相极大地降低了其向上输送营养盐的效率,限制了其在浮游植物生长的作用。因此,全球尺度上亚中尺度过程如何影响浮游植物是目前一个广受关注又备受争议的前沿热点话题。

    研究团队结合过去20余年漂流浮标观测数据和多源水色卫星遥感资料,分析了全球不同海域亚中尺度过程发生时海表浮游植物叶绿素浓度、生物量及表征生理学调整参数(碳-叶绿素比)的拉格朗日变化特征。结果发现,在中高纬海域和沿岸上升流系统,亚中尺度过程引起浮游植物生物量和叶绿素浓度同步增长。然而,在热带海洋和副热带流涡区,亚中尺度过程引起的叶绿素浓度升高却通常并不伴随生物量的增加,反而碳-叶绿素比出现明显下降。这表明,这些海域的亚中尺度过程未引发浮游植物的大规模繁殖,而是通过刺激浮游植物调节生理状态,促进细胞内叶绿素的合成,致使叶绿素浓度升高。在全球范围内,约有一半的亚中尺度过程引起的叶绿素浓度增加归因于这种生理学响应。

    进一步,结合生物地球化学浮标(BGC-Argo)观测和历史温盐剖面数据分析,研究团队指出这种区域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可能在于:1)中高纬和沿岸上升流海域营养盐相对丰富,且混合层距营养盐跃层较近,亚中尺度过程引起的垂向混合将富含营养盐的水体带入混合层,从而促进浮游植物的生长,导致浮游植物生物量和叶绿素浓度同步升高;2)热带副热带寡营养海域,营养盐跃层远深于混合层,且亚中尺度过程引起的垂向混合较浅,导致其难以触及营养盐跃层,因而浮游植物生物量没有显著增长。尽管如此,该混合使浮游植物在近表层光照充足环境中的停留时间缩短,促使其通过增加细胞叶绿素的合成以提高光捕获效率,从而出现叶绿素浓度升高的现象。

    该研究从全球尺度上揭示了亚中尺度过程影响浮游植物分布特征与机制的显著区域差异性,指出亚中尺度过程引起的叶绿素浓度升高不一定来源于生物量的增加,也可能是生理学状态调整的结果。研究成果为深入理解亚中尺度动力过程的生态效应提供了新的见解,对准确评估亚中尺度过程对海洋初级生产力和碳循环关键过程的影响有重要科学意义。

    该研究由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先导计划、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项目等共同资助完成。

    论文相关信息: Yunchen Liu, Qingyou He*, Weikang Zhan, Mingxian Guo, Yuhang Zheng, Xinchen Shen, and Haigang Zhan. (2025). Heterogeneity of phytoplankton response to submesoscale processes in the global ocean. Communications Earth & Environment, 6, 357.

    论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38/s43247-025-02365-3

  • 原文来源:http://scsio.cas.cn/news/kydt/202505/t20250527_7792265.html
相关报告
  • 《气候事件对浮游植物群落影响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10-07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LMB)在浮游植物群落对气候事件对响应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Phytoplankton Communities Miniaturization Driven by Extreme Weather in Subtropical Estuary under Climate Changes”近日发表在Water Research上。 全球变暖和富营养化导致河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趋向于小型化。然而,气候事件如强降雨和寒潮对河口浮游植物群落及粒径的影响还不清楚。该成果通过对珠江口四个季节现场观测和历史资料的整合对比分析,发现夏秋季节强降雨导致径流输入营养盐增加,浑浊度升高,河口上游形成的低光和高营养盐环境有利于Pico级绿藻Ostreococcus tauri大量繁殖而相对丰度增加,且远高于历史研究结果。而冬季超强寒潮引起短期的快速降温,叠加低光照条件,有利于混合营养的Pico级隐藻类群 Teleaulax取得竞争优势,这一结果改变了珠江口超微型浮游植物分布模式的传统认知:即pico级的浮游植物丰度的占比在河口下游通常高于河口中上游。通过对隐藻Teleaulax gracilis和Teleaulax acuta在全球分布的统计分析,发现该隐藻种类主要分布在高纬度区域,且与温度显著负相关,进一步证明了珠江口Teleaulax类群的高丰度受冷事件驱动,该混养Pico级藻类相对丰度增加可能降低对大气二氧化碳的吸收效率,增加对溶解有机质的利用。该研究结果不仅说明在气候变化背景下,亚热带河口浮游植物群落的小型化与气候事件密切相关,同时对亚热带河口碳汇格局产生重要影响。另外,该研究成果也为气候事件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提供了科学证据。 该论文的第一作者为2023届博士毕业生丁翔,研究员谭烨辉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Grant no. 31971432,Grant no. 42090042 )和广东省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实验室(No. GML2019ZD0405)等项目的资助。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16/j.watres.2023.120588
  • 《气候变化对浮游植物群落影响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2-25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研究员谭烨辉团队在研究气候变化对浮游植物群落影响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Phytoplankton Community Patterns in the Northeastern South China Sea: Implications of intensified Kuroshio intrusion during the 2015/16 El Nino”近日发表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地球物理研究学杂志-海洋》)上。 黑潮入侵南海强度具有季节和年际变化等特征,但气候事件驱动的黑潮入侵南海东北部强度及其对浮游植物群落的影响还不清楚。该成果通过现场观测和遥感分析,发现南海东北部浮游植物群落的季节变化与黑潮入侵强度密切相关。 El Nino夏季黑潮入侵加强引发了更高的固氮蓝藻-束毛藻Trichodesmium erythraum的丰度,显著降低了浮游植物网络稳定性,揭示了2015/16El Nino事件期间黑潮入侵加强,通过平流输送携带束毛藻,以及影响温度、混合层深度以及营养盐浓度,进而影响南海东北部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机制,研究成果为气候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提供了科学证据。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Grant no. 42090042, 31971432, and 41806198)和广东省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实验室(No. GML2019ZD0405)项目等的资助。 相关论文信息:Ding, X., Liu, J., Zhang, H., Ke, Z., Li, J., Liu, W., et al. (2022).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patterns in the northeastern South China Sea: Implications of intensified Kuroshio intrusion during the 2015/16 El Nino.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 127, e2021JC017998. https://doi.org/10.1029/2021JC017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