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观测系统2020计划(TPOS 2020)近日在其网站(tpos2020.org)发布了关于未来热带太平洋观测系统设计的第二版方案。
厄尔尼诺(El Niño)是全球最具破坏力的气候异常信号,往往带来世界多地的洪涝、干旱、山火等灾害,给工农业生产、社会生活甚至生命安全带来巨大威胁。因此,围绕厄尔尼诺的观测、研究和预测服务一直是海洋科学的重要内容。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NOAA)历时十年(1985—1994)建立了覆盖赤道中东太平洋的TAO浮标阵列,随后日本海洋研究开发机构(JAMSTEC)也补充建立了覆盖赤道西太平洋的TRITON浮标阵列,它们构成了完整覆盖赤道太平洋的TAO/TRITON浮标网(图(a))。在TAO/TRITON现场观测资料、卫星遥感观测资料和其它过程观测资料的支持下,上个世纪在厄尔尼诺动力学机理、海气相互作用过程、不同复杂程度模式等方面都取得巨大进展,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海洋科学的最重大的进展之一。
但是,近年来NOAA和JAMSTEC由于预算调整等问题难以维持TAO/TRITON浮标网的业务化运行,在2010年左右TAO/TRITON浮标网的实时资料获取率显著下降,影响了世界各大海洋与大气预报机构的业务化预报服务能力,引起了全球海洋与气候科学界的严重关注。通过科学界的讨论,一致支持在全球海洋观测网(GOOS)框架下重新设计热带太平洋观测系统,并成立了热带太平洋观测系统2020计划(TPOS 2020)来领导这一进程。
最新报告中发布的热带太平洋观测系统具有几个鲜明的特点,包括:(1)强调了更加广泛的用户服务,从传统的厄尔尼诺预报服务向支持无缝隙的天气与气候预报预测服务需求发展,特别是在西太平洋重新设计的“丁”字型浮标阵列更好地支持了面向东亚地区的季风预报需求;(2)从两国主导向地区更广泛的参与转变,中国、韩国、印尼、太平洋岛国、法国、秘鲁等国家都被称为新方案的积极参与者,特别是在将赤道太平洋(10S-10N)的Argo浮标数量增加一倍的行动中;(3)更加强调卫星观测与现场观测的结合,特别是在更好地分辨海洋-大气相互作用过程方面(如海洋混合层的分辨能力、海气界面通量的观测能力都大大提高),也更好地支持了散射计、降水等卫星的发展;(4)更加强调了观测与模式的过程研究、预测服务的结合。
TPOS 2020计划将在进一步优化的基础上,特别是通过OceanObs'19大会的讨论,在2020年发布热带太平洋观测系统的最终方案,并将启动热带太平洋观测系统的转型和建设。
摘自: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全球海洋科技发展动态》
2019年第七期,于卫东 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