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POS 2020计划发布最新的 热带太平洋观测系统设计方案》

  • 来源专题:物理海洋学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 张灿影
  • 发布时间:2019-11-26
  • 太平洋观测系统2020计划(TPOS 2020)近日在其网站(tpos2020.org)发布了关于未来热带太平洋观测系统设计的第二版方案。

    厄尔尼诺(El Niño)是全球最具破坏力的气候异常信号,往往带来世界多地的洪涝、干旱、山火等灾害,给工农业生产、社会生活甚至生命安全带来巨大威胁。因此,围绕厄尔尼诺的观测、研究和预测服务一直是海洋科学的重要内容。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NOAA)历时十年(1985—1994)建立了覆盖赤道中东太平洋的TAO浮标阵列,随后日本海洋研究开发机构(JAMSTEC)也补充建立了覆盖赤道西太平洋的TRITON浮标阵列,它们构成了完整覆盖赤道太平洋的TAO/TRITON浮标网(图(a))。在TAO/TRITON现场观测资料、卫星遥感观测资料和其它过程观测资料的支持下,上个世纪在厄尔尼诺动力学机理、海气相互作用过程、不同复杂程度模式等方面都取得巨大进展,被认为是二十世纪海洋科学的最重大的进展之一。

    但是,近年来NOAA和JAMSTEC由于预算调整等问题难以维持TAO/TRITON浮标网的业务化运行,在2010年左右TAO/TRITON浮标网的实时资料获取率显著下降,影响了世界各大海洋与大气预报机构的业务化预报服务能力,引起了全球海洋与气候科学界的严重关注。通过科学界的讨论,一致支持在全球海洋观测网(GOOS)框架下重新设计热带太平洋观测系统,并成立了热带太平洋观测系统2020计划(TPOS 2020)来领导这一进程。

    最新报告中发布的热带太平洋观测系统具有几个鲜明的特点,包括:(1)强调了更加广泛的用户服务,从传统的厄尔尼诺预报服务向支持无缝隙的天气与气候预报预测服务需求发展,特别是在西太平洋重新设计的“丁”字型浮标阵列更好地支持了面向东亚地区的季风预报需求;(2)从两国主导向地区更广泛的参与转变,中国、韩国、印尼、太平洋岛国、法国、秘鲁等国家都被称为新方案的积极参与者,特别是在将赤道太平洋(10S-10N)的Argo浮标数量增加一倍的行动中;(3)更加强调卫星观测与现场观测的结合,特别是在更好地分辨海洋-大气相互作用过程方面(如海洋混合层的分辨能力、海气界面通量的观测能力都大大提高),也更好地支持了散射计、降水等卫星的发展;(4)更加强调了观测与模式的过程研究、预测服务的结合。

    TPOS 2020计划将在进一步优化的基础上,特别是通过OceanObs'19大会的讨论,在2020年发布热带太平洋观测系统的最终方案,并将启动热带太平洋观测系统的转型和建设。

    摘自: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全球海洋科技发展动态》

    2019年第七期,于卫东 编译

  • 原文来源:http://tpos2020.org/project-reports/second-report/
相关报告
  • 《联合国发布《加快国际海洋空间规划进程的联合路线图》》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17-03-25
    • 在上周(3月15-17日)结束的第二届“海洋空间规划”国际会议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IOC-UNESCO)和欧洲委员会海事和渔业局(DG-MARE)共同通过了“加快国际海洋空间规划进程的联合路线图”。路线图确定了未来到2030年间与其他联合国机构和成员国在海洋空间规划方面的共同目标和建议,确定了5个优先发展方向:跨国界海洋空间规划、蓝色经济、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海洋空间规划、能力建设、加强相互沟通和交流,并提出了相应的10项行动计划。 优先方向1:跨国界海洋空间规划 计划1:发展跨国界海洋空间规划(MSP)引导 基于已有经验,IOC-UNESCO和DG MARE将与成员国和其他联合国机构共同致力于发展引导工作,促进跨国界海洋空间规划的实施。 计划2:跨国界项目 DG支持建立跨境合作的持久机制,为欧盟所有的海洋领域的研究提供资助,直到2020年。但是,欧盟成员国与第三世界国家之间的合作应该加强。在这种情况下,DG将在2018年推出一项试点项目,以测试与非欧盟成员国跨境合作的做法。 与此同时,在全球层面上,IOC-UNESCO将作为为大海洋生态系(Large Marine Ecosystem,LME)的参与同盟者提供技术支撑的机构,致力于建立区域水平的跨国界管理框架(LME于1984年由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局生物海洋学家谢尔曼(K. Sherman)和罗得岛大学海洋地理学家亚历山大(L. M Alexander)首次正式提出,强调应采用基于生态系统的方法保护海洋生物资源))。IOC将同其他联合国机构合作,计划在非洲、南美/加勒比海区域和东南亚区域实施2到3个LME试点项目。 计划3:国际会议 以上跨国界项目的最终产出成果和最终指导文件将会在2020年末或2021年初的跨国界MSP国际会议上发布。 优先方向2:蓝色经济 计划4:海洋空间规划与蓝色海洋可持续发展的研究 2017年,DG MARE将会发布海洋空间规划与蓝色海洋可持续发展的两个研究:第一个研究针对海洋空间规划过程和计划如何支撑蓝色海洋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二个研究针对海洋空间规划产生的经济收益。IOC-UNESCO将对研究结果进行审查,重点针对终端用户在科学问题、数据与信息方面的需求,更好地设计并实施利于蓝色经济发展的海洋空间规划流程。 计划5:海洋空间规划和蓝色发展会议 2017年10月,DG MARE将会组织海洋空间规划和蓝色发展的第一次会议,会议主题是分享海洋空间规引导蓝色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促进跨部门合作的实践经验。 优先方向3: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空间规划 计划6:增强跨国界知识体系的建设 DG MARE之前已开展过一些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空间规划项目并得到了很多好的实践经验,这些成果都将有利于其成员国的相关决策制定。2018年,DG MARE将加强海洋空间规划积累影响、兼顾环境良好状态发展和生态系统服务评估的研究。在国际越境水域评估项目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14工作成果基础上,IOC-UNESCO将继续利用指标评价工具体系对生态系统健康、社会经济影响和管理程序进行评估。 优先方向4:能力建设 计划7:全球范围内项目成员的培训 IOC-UNESCO和DG MARE将通过与其他联合国机构开展合作,共同努力并相互完善在全球范围内提供培训服务。为明确特殊培训需求,项目第一步将进行全球范围内的调查并定制区域性培训方案。IOC-UNESCO将使用开放培训平台—全球海洋培训学院(Ocean Teacher Global Training Academy)为全球区域提供培训内容。 计划8:能力建设试点项目 2018年,DG MARE将在太平洋区域开展一个试点项目,在非欧盟成员国之间启动海洋空间规划,并开展该区域的海洋空间规划能力建设。IOC-UNESCO将提出一个“孪生计划”,实施相关措施促进欧洲与世界其他地区之间的海洋空间规划专业知识的相互交流。 优先方向5:加强相互沟通和交流 计划9:建立海洋空间规划国际论坛 DG MARE和IOC-UNESCO计划为所有海洋空间规划的利益相关者创建一个国际论坛,总体目标是允许新一代的规划者、行业、企业人士和社会民众为保护我们的海洋和资源可持续性利用寻找新的解决方案,第一次研讨会计划在2018年召开。 计划10:发展交流传播策略 在今年3月刚刚结束的巴黎海洋空间规划国际会议的策略基础上,IOC-UNESCO和DG MARE将进一步发展海洋空间规划的交流与传播。 为突出海洋空间规划在促进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中的贡献,IOC-UNESCO和DG-MARE将把此路线图提交今年将召开的2017年联合国大会SDG14(6月5-9日),IOC-UNESCO和DG-MARE将在会上召开专门发布会,介绍此次海洋空间规划路线图并促进所有利益相关者的相互合作。
  • 《山东省发布最新新能源高水平消纳行动方案!》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4-22
    • 4月21日,山东省能源局发布《山东省2025年新能源高水平消纳行动方案》。      方案总体要求,认真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聚焦发、调、储、用协同发力,优化新能源装机结构,深挖电力系统调节潜力,加快新型储能建设,推动高耗能企业扩大绿电使用,丰富拓展消纳场景,实现新能源高水平消纳。2025年,完成煤电灵活性改造2000万千瓦左右,建成新型储能300万千瓦,全省新能源利用率保持较高水平。      方案强调,有序发展光伏。科学评估新能源入市对光伏行业的影响,合理保持集中式光伏发展节奏;提升分布式光伏就地就近消纳水平,明确新备案的一般工商业和大型工商业分布式项目年自发自用电量比例。      推动新能源市场化改革。加快制定省级具体方案,实现新能源上网电量全部进入电力市场,上网电价通过市场交易形成,引导新能源充分调用储能设施,主动优化出力曲线。      稳妥组织价格结算机制竞价。科学确定机制电量规模,2025年新增纳入机制的电量占增量项目新能源上网电量的比例,与现有新能源价格非市场化比例适当衔接。2025年原则上按技术类型分类组织开展竞价。       大力推动源网荷储一体化试点。支持采用就地就近消纳、绿电交易、虚拟电厂、分布式自发自用等模式建设试点,年内达到30个左右,建成威海碳纤维产业园项目一期工程。积极推动虚拟电厂建设,年内实现30家虚拟电厂参与市场调节。      加快推进可再生能源制氢。推进“风光氢氨醇”一体化开发,支持新能源电厂新增制氢装机参与电网调峰,年内建成华电潍坊制氢加氢一体站项目。 原文如下: 山东省2025年新能源高水平消纳行动方案 为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进一步提升全省新能源消纳能力,保障新能源利用率保持较高水平,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坚定扛牢“走在前、挑大梁”使命担当,认真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聚焦发、调、储、用协同发力,优化新能源装机结构,深挖电力系统调节潜力,加快新型储能建设,推动高耗能企业扩大绿电使用,丰富拓展消纳场景,实现新能源高水平消纳。2025年,完成煤电灵活性改造2000万千瓦左右,建成新型储能300万千瓦,全省新能源利用率保持较高水平。 二、重点任务 (一)新能源结构优化行动 1.加快发展风电。快速提升风电装机规模,减少电力系统调节压力。海上风电建成华能半岛北L、山东能源渤中G一期等项目,陆上风电加快推进济南国瑞等第一批集中式项目。 2.有序发展光伏。科学评估新能源入市对光伏行业的影响,合理保持集中式光伏发展节奏;提升分布式光伏就地就近消纳水平,明确新备案的一般工商业和大型工商业分布式项目年自发自用电量比例。 (二)火电调峰增强行动 3.加快存量机组灵活性改造。一厂一策制定改造计划,5月底前完成已改造机组核定工作;年内计划改造的机组确保9月底前完成;提前实施明年改造任务。2025年,完成2000万千瓦机组改造及核定。 4.提升新建机组灵活性标准。新建纯凝和抽凝煤电机组最小技术出力不高于20%和30%额定负荷。加快恒新能源、济南热电等项目建设,年底前建成大型煤电机组268万千瓦。 5.挖掘自备电厂调节能力。推动企业自有电网机组合法合规并网运行,同步开展灵活性改造。支持并网自备电厂按照国家规定参与电力市场,与公用电厂平等获得容量补偿等收益,引导企业在新能源大发时段“多购少发”。 6.增强机组支撑系统能力。鼓励煤电企业在鲁北、烟威等新能源富集区域,因地制宜利用关停机组腾出的土地、设备等建设调相机,为电网提供电压支撑和转动惯量。支持亚临界机组升参数改造,进一步提升机组调峰性能,对按期完成改造的适当延长延寿时间。 7.加大新技术推广应用。鼓励在计量出口内建设电供热储能设施,按照系统调峰设施进行管理,其发电深度调峰贡献根据现货市场分时价格信号获得合理经济收益,其用电参照厂用电管理但统计上不计入厂用电。 (三)新型储能提振行动 8.加快发展压缩空气储能。重点在盐岩矿资源富集区规划建设大型压缩空气储能,推动中储国能、中能建泰安、中电建泰安等项目提速建设,年内新增规模100万千瓦左右。 9.科学布局电化学储能。重点在新能源集聚区、负荷中心城市、特高压落地点等区域,规模化布局建设集中式电化学储能,加快东营津辉等项目建设,年内新增规模200万千瓦以上。 10.鼓励新技术新场景应用。支持重力、钠离子电池、飞轮、超级电容等储能新技术项目建设,推动储能多元化发展。鼓励源网荷储一体化试点、绿电产业园、零碳园区试点单位科学配置新型储能,推广分布式储能等新场景规模化应用,提升灵活调节能力。 11.支持独立储能发展。严格落实国家电价政策,独立储能向电网送电的,其相应充电电量不承担输配电价和政府性基金及附加。对于充电电量与放电电量差额部分偏大的独立储能电站,电网企业可按规定开展用电检查,如存在违规用电或转供电情形的,独立储能电站需按规定承担违约责任乃至强制解网。 12.完善储能市场交易机制。适当放开现货市场限价,拉大充放电价差。支持储能自主参与实时电能量市场和调频、爬坡、备用等辅助服务市场,建立“一体多用、分时复用”交易模式,释放储能快速调节能力。存量新能源场站继续实施容量租赁,按并网承诺落实配储责任。 (四)电网支撑强化行动 13.加强网架建设。夯实500千伏省域主网架,加快弥河新建、海口扩建工程建设。加强220千伏市域主网架结构,力争年内尽早投产东营富国至裕民线路等工程。实施配电网高质量发展行动,加大农村电网改造力度。 14.优化调度运行。开展并网运行服务专项行动,超前组织并网验收、停送电等工作,确保煤电灵活性改造、储能等建成即并网。细化统计分析方法,加强新能源运行数据管理。持续完善基于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智慧化调度系统,全面优化调度管理机制,提高电网对高比例新能源的调控能力。 (五)绿电消费促进行动 15.推动参与电力市场交易的企业参与消纳新能源。支持电力用户(含拥有自备电厂的企业)作为零售用户或代理购电用户在市场低价时段购电;对直接参与电力市场批发交易的电力用户(含拥有自备电厂的企业),在低谷时段和新能源消纳困难时段(以我省公布的谷段和深谷时段为准)月用网电量高于其全部网电量50%以上的,对该电力用户中长期偏差收益回收系数为1。 16.打造绿电产业园。制定出台试点实施方案,打造一批高比例消费绿色电力的园区。紧盯国家绿电供给相关政策,稳妥有序推进就地就近消纳,实现新能源与产业融合发展。 17.推动算力与电力协同发展。适应算力中心绿电需求,协同布局算力中心与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优先支持绿电占比超过80%的新建算力中心项目,打造新质生产力增量负荷。 (六)消纳模式创新行动 18.大力推动源网荷储一体化试点。支持采用就地就近消纳、绿电交易、虚拟电厂、分布式自发自用等模式建设试点,年内达到30个左右,建成威海碳纤维产业园项目一期工程。积极推动虚拟电厂建设,年内实现30家虚拟电厂参与市场调节。 19.加快推进可再生能源制氢。推进“风光氢氨醇”一体化开发,支持新能源电厂新增制氢装机参与电网调峰,年内建成华电潍坊制氢加氢一体站项目。 20.积极拓展省外消纳空间。加强与外电入鲁送端省份沟通,结合省内供需水平优化送电曲线。加大省间现货交易规模,实现富余新能源省间常态化交易,力争年内售出4亿千瓦时。 (七)电力市场化改革深化行动 21.推动新能源市场化改革。加快制定省级具体方案,实现新能源上网电量全部进入电力市场,上网电价通过市场交易形成,引导新能源充分调用储能设施,主动优化出力曲线。 22.稳妥组织价格结算机制竞价。科学确定机制电量规模,2025年新增纳入机制的电量占增量项目新能源上网电量的比例,与现有新能源价格非市场化比例适当衔接。2025年原则上按技术类型分类组织开展竞价。 (八)用户侧响应能力提升行动 23.持续完善分时电价机制。动态优化分时电价峰谷系数浮动比例和执行时段,引导“黑灯工厂”等用户增加午间绿电消费。健全零售侧价格监管机制,推动现货市场价格信号向零售侧用户有效传导,引导企业主动参与电网调峰。 24.加快充换电示范站建设。推广济南起步区车网互动充换电示范站模式,开展车网互动试点,扩大双向充放电(V2G)项目规模,丰富应用场景。充分发挥电动汽车储能资源对电网调峰作用,组织开展示范站建设,实现市级全覆盖。 三、保障措施 全面加强组织领导,省发展改革委、省能源局统筹协调新能源消纳工作,有关部门单位形成齐抓共管、各司其职的工作格局。加强新能源消纳政策宣传和解读,大力开展“五段式分时电价”宣传,引导居民、工商业用户等错峰就谷用电。严格落实属地责任、监管责任、主体责任,将安全管理贯穿项目规划设计、施工安装、运营维护等全过程,定期开展各类新型主体涉网能力检查,确保各新能源场站和调节资源稳定运行。 上述政策重点促进2025年全省新能源高水平消纳,自印发之日起施行,适用2025年建成的项目,后续年度视情况另行制定或延用。 山东省能源局 2025年4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