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礁地下淡水透镜体的形成与演化过程研究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06-20
  •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综合地球物理探测与岩石圈热演化研究团队,对岛礁地下淡水透镜体的形成演化过程研究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最近发表在《水文学杂志》上。硕士研究生盛冲为该论文第一作者,导师许鹤华副研究员为通讯作者。

    淡水透镜体(Freshwater lens)是指在岛屿的地下,有一块像凸透镜一样,中间厚四周薄的淡水层。淡水透镜体既是岛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海岛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运转的重要载体。作为岛礁上最为有限的资源之一,合理认识与利用这一地下淡水资源,对维护整个岛礁生态系统的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研究人员结合前人的典型岛礁地质剖面,利用地下水数值模拟手段系统展开了淡水透镜体形成机理方面的研究,力图揭示淡水透镜体从无到有这一过程。研究发现岛礁地下淡水透镜体的形成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最初为淡水透镜体的准备阶段(Preparatory phase),主要是自然因素对珊瑚砂的淋滤去除了其部分盐分,为淡水透镜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此后,随着大气降雨的不断入渗补给,岛礁地下淡水透镜体开始形成且厚度逐渐增加,这一阶段可称之为形成阶段 (Formation stage),其所需时间主要取决于淡水透镜体的形成速率。第三为稳定阶段(Steady stage),此时岛礁下方的淡水透镜体的厚度不再发生明显增加,主要随着潮汐和降雨量的变化等呈现出周期性的上下浮动。

    模拟研究还发现淡水透镜体的形成过程主要受两种动力学机制的影响,一种是长时间尺度的动力学机制,主要受控于大气降雨的入渗补给及地下水的向海排泄。即淡水透镜体的内部流速较大且从岛礁中央指向边缘,不断将因弥散进入的咸水向外推移,以维持淡水透镜体的产生及存在。另一种是短时间尺度的动力学特征,主要由潮汐产生,造成淡水透镜体的垂直震荡,加剧了咸淡水之间的弥散作用。该研究有助于完善岛礁淡水透镜体的理论体系,为岛礁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A13010303)、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GML2019ZD0104)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1428205, 41376061)共同资助完成。

    相关论文信息:https://doi.org/10.1016/j.jhydrol.2020.124641

  • 原文来源:http://www.scsio.ac.cn/xwzx/kydt/202006/t20200618_5608746.html
相关报告
  • 《南沙珊瑚岛礁钻探与构造演化研究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5-21
    • 南海是我国四大海中唯一发育洋壳的海盆,是板块边缘俯冲-张裂形成的特殊类型的边缘海。厘清南海的构造演化历史对于认识板缘型边缘海成因、完善板块构造理论具有重要意义。南沙地块的裂离与南海海盆扩张是紧密相连的构造演化过程。近年来中国科学家在南海海盆(IODP 349航次)和北部陆缘(IODP 367和368/368X航次)领导实施的国际大洋钻探逐渐揭示了南海海盆的扩张历史。然而,由于南海南部构造地层学研究程度较低,尤其缺乏科学深钻,对于南沙地块裂离的时代和过程了解非常有限。 在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任务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颜文研究员和黎刚研究员领导的“海洋环境地球化学”等研究团队,以厘清南沙地块裂离历史为主要科学目标之一,2017年在南沙群岛南缘珊瑚岛礁实施完成了“南科一井”科学钻探。该井是目前南海南部第一口穿透礁体的全取芯科学深钻,总进尺2020.2米,取芯率达到91%,成为目前南海乃至世界岛礁全取芯深度最大的科学钻井。近期,研究团队在“南科一井”构造地层学方面的研究成果陆续发表在国际著名地学期刊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美国地质学会会刊》)、Sedimentary Geology(《沉积地质学》)和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亚洲地球科学》)上。 研究团队在“南科一井”下部300多米厚的碳酸盐岩中发现了大量颜色鲜艳的杂色沉积,如此密集的杂色沉积层在南海珊瑚礁钻井中鲜有报道。研究团队围绕“杂色沉积的致色机理及其成因”系统开展了微观岩相学、矿物学和地球化学分析,证实“南科一井”杂色沉积层致色的主要因素是微量的赤铁矿,其形成主要源于礁体暴露后大气降水淋滤和富集碳酸盐矿物晶格中的Fe。“南科一井”中大量杂色次生碳酸盐岩的形成是由于美济环礁长期暴露剥蚀而造成的。研究指出,“南科一井”杂色沉积成因的揭示对于认识珊瑚岛礁演化和南沙地块的构造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为厘清珊瑚岛礁抬升-剥蚀的历史及其与南沙地块构造演化的关系,研究团队针对“南科一井”珊瑚礁碳酸盐岩开展了高密度的Sr同位素测年,结合国际新兴的碳酸盐岩激光原位U-Pb年代和有孔虫生物地层,深入解析了中新世南沙地块俯冲-碰撞过程及其对南沙群岛南缘珊瑚岛礁发育演化的影响。研究确定“南科一井”538.6 米处的暴露面附近约九百万年的地层缺失主要与南沙地块和沙巴-巴拉望岛弧碰撞相关,指出南海南部陆缘从俯冲碰撞转为构造沉降发生在距今11个百万年,明显晚于南海海盆扩张结束的时间(15个百万年)。“南科一井”新的年代地层学研究更新了前人所认为的“南海南部弧-陆碰撞的结束是直接由南海海盆扩张结束所导致”的观点,并推断南海南部中中新世的构造转型可能主要与吕宋岛弧向北迁移有关。 同时,为树立南沙海域第一口岛礁标准地层剖面,研究团队还开展了高分辨率岩芯扫描、地球化学、矿物学分析以及大量岩石薄片鉴定,以“南科一井”的地层序列首次命名了南沙海域碳酸盐岩渐新世以来6个主要地层单元。集合了古生物地层、Sr同位素地层以及最新的激光U-Pb定年方法,多方法确定了南沙群岛首个珊瑚礁新生代碳酸盐岩地层的年代框架,将为研究南海南部碳酸盐岩台地的发育演化奠定基础。 该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人才团队引进重大专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以及王宽诚教育基金经费资助。同时,感谢参与“南科一井”野外科学钻探的全体工程技术和科研工作人员!   相关论文信息: Li, G., Xu, W.H.*, Luo, Y., Liu, J.G., Zhao, J.X., Feng, Y.X., Chen, J., Sun, Z., Xiang, R., Xu, M., and Yan, W. * (2022). Strontium isotope stratigraphy and LA-ICP-MS U-Pb carbonate age constraints on the Cenozoic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southern South China Sea. 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Bulletin, https://doi.org/10.1130/B36365.1.(黎刚等关于“南科一井”年代地层学与南沙地块构造演化研究) Luo, Y., Li, G. *, Xu, W., Liu, J., Cheng, J., Zhao, J., & Yan, W. * (2021). The effect of diagenesis on rare earth element geochemistry of the Quaternary carbonates at an isolated coral atoll in the South China Sea. Sedimentary Geology 420, 105933. https://doi.org/10.1016/j.sedgeo.2021.105933.(罗云等关于美济礁体第四纪地层学研究) Cheng, J., Wang, S. *, Li, G., Xu, W., Yan, W.*, Luo, Y., Tian, Y., & Wang, M. (2022). Origin of large-scale variegated reef limestones in the southern South China Sea: Implications for Miocene regional and global geological evolution. Journal of Asian Earth Sciences 230, 105202. https://doi.org/10.1016/j.jseaes.2022.105202.(程俊等关于“南科一井”杂色沉积层成因研究)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鱼类快速淡水适应性演化机制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7-17
    • 近日,国际学术期刊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在线刊发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刘进贤研究团队关于鱼类快速适应淡水生境的遗传学机制研究最新成果。该研究从基因组层面揭示了鱼类快速适应淡水生境的遗传学基础,强调了固有遗传变异在面临环境变化的种群适应性演化中的重要性,为深入探讨生物复杂性状快速适应性演化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参考。 解析适应性演化的遗传机制是分子生物学领域的关键科学问题。尽管生物表型能够快速演化以响应环境变化,但其在基因组水平的分子机制仍不够明晰。鱼类从海洋迁移到淡水环境的适应过程通常涉及多个高度多基因控制的性状,因此淡水适应的平行演化体系是解析复杂表型适应性演化遗传机制的理想系统。 刘进贤研究团队以短吻新银鱼(Neosalanx brevirostris)的祖先洄游种群及其衍生淡水定居种群为研究对象,采用群体基因组学的研究方法,通过比较两种生态型之间的基因组差异,探讨了鱼类淡水定居种群快速淡水适应这一复杂性状的遗传学机制。研究发现长江水系内不同陆封地理种群之间具有独立的遗传关系,构成了一个平行的独立淡水适应系统。进一步的研究证实快速平行淡水适应遵循复杂的多基因遗传结构,并且在全基因组层面上表现出平行性,其适应过程主要通过选择固有的遗传变异位点来实现。在祖先长江口种群中,适应性遗传变异的频率呈现中等水平,表明该种群已经在波动的河口生境中预先适应了低盐环境,从而显著加快了平行淡水适应发生的速度。在平行淡水适应的过程中,一些适应性相关SNP的等位基因频率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中大部分淡水有利等位基因处于固定或接近固定状态。这些适应性SNP关联渗透压调节、免疫调节、运动、代谢等多种生物学相关功能基因,与两种生态型之间涉及多种复杂生理和行为性状的适应性分化多基因结构高度一致。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杨昊博士和李玉龙副研究员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邢腾飞特别研究助理参与了本项目研究,上海市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研究中心吴建辉、王婷以及太湖渔业管理委员会朱明胜协助开展了样品采集工作,刘进贤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本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 论文信息: Hao Yang#, Yu-Long Li#, Teng-Fei Xing, Jian-Hui Wu, Ting Wang, Ming-Sheng Zhu, Jin-Xian Liu*. Genome-wide Parallelism Underlies Rapid Freshwater Adaptation Fueled by Standing Genetic Variation in a Wild Fish.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 2025, msaf160, https://doi.org/10.1093/molbev/msaf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