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焰华理事长:让地源热泵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1-03-05
  • 2021年3月4日,由自然资源部主管的《中国自然资源报》刊登了题为《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报道,该报记者于德福采访了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副总工程师、中国地热产业联盟理事长陈焰华。目前,我国从事地源热泵技术研发、设计、施工、集成、监测、运维和产品与装备开发的企业达数千家、从业人员数万人,年实现产值几千亿元。随着有关地源热泵行业的科技创新也不断地向前推进,基本形成了以国产技术和装备为主的地源热泵产业生态圈,多个领域都已达到国际领先。
    “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要务,既是压力更是动力,其研究内容既是国家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补充或细化,又是国家科技创新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陈焰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希望国家进一步完善对企业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让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将企业打造成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1年3月4日出版的《中国自然资源报》报道截图
    党的第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建议在“坚持创新驱动,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部分强调,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针对党中央的这一决策,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陈焰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后,国家应进一步完善对企业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将企业打造成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陈焰华说,我国的科技创新力量可大致分为国家和民间两支队伍。从国家队看,各类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是精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锐意创新的国有和民营企业是补充;从民间队看,未进入国家队的大多数企业是主力、凭兴趣爱好和家国情怀投入科技研发的社团和个人是补充。
    “深入研究民间科研队伍可以发现,企业置身于残酷竞争的市场经济的第一线,其创新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要务,既是压力更是动力,其研究内容既是国家队的补充或细化,又是国家科技创新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凭兴趣爱好和家国情怀开展科研的社团和个人很多是从事一线工作几十年的科技工作者或高级技术工人,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练就了广阔的视野和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几十年如一日锲而不舍研究、探索某一方面的技术或某一项技能,不仅能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取得很好的成效,而且能进一步在理论上进行总结和提升。”陈焰华说,在享受国家科技创新优惠政策上,民间力量却始终处于弱势地位,未能得到国家应有的重视。其重要原因是,自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一直实行的是科研项目申请制,即使实行奖补制后相关奖补项目、金额也基本由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牵头决定,没有“婆婆”的企业和社团基本与国家的这些激励、优惠政策无缘。
    陈焰华以我国地源热泵产业的发展为例进行了说明。上世纪末地源热泵技术进入我国后,从基础理论、设计技术与方法到产品和装备基本都是国外产品一统天下的局面,从事地源热泵工程实施的企业也只能称之为国外技术和装备产品的“安装队”。经过新世纪二十来年的发展,我国的地源热泵产业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和提升,形成了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地源热泵行业发展力量。目前,从事地源热泵技术研发、设计、施工、集成、监测、运维和产品与装备开发的企业达数千家、从业人员数万人,年实现产值几千亿元。众多的国企和产业基金也开始进入和关注地源热泵产业。有关地源热泵行业的科技创新也不断地向前推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基本形成了以国产技术和装备为主的地源热泵产业生态圈。从技术发展与进步来看,从国产的基础理论研究、设计软件、计算方法、设计技术体系到高效换热技术与系统开发、单体工程规模、总体工程应用量,很多领域都已经达到国际领先。从产品与装备研发来看,用于地源热泵工程的地质勘探、钻井、热泵机组、高效换热系统与换热管材、控制等关键装备和产品日趋成熟,在勘探技术、钻井设备、高效换热系统的应用方面更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国内设备产品已占据国内大部分市场,并且在不断地快速发展。
    “截至2019年,我国以地源热泵技术供暖供冷的建筑面积已达8.41亿平方米,相当于每年减少煤炭消费1820万吨、减少排放二氧化碳4490万吨、二氧化硫364万吨、粉尘182吨,为节能减排、打赢蓝天保卫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陈焰华说,特别是众多高效换热的地源热泵新技术与新系统的研发与应用为清洁供暖提供了有效的技术保障,比如国产一拖二、一拖三等分体式地源热泵系统的成功研发和推广应用,为国家解决北方农村冬季供暖难题,提供了一种新的科学解决方案。
    “与这种巨大贡献不相适应的是,地源热泵企业在进行科技创新、产品和装备研发上很少能享受到国家的政策性补贴。”陈焰华说,利用地源热泵技术为建筑物供热(供暖、供生活热水)供冷,既减少了化石能源的使用,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又实现了城市能源消费就地化分布式供应的供给侧改革新格局,对我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承诺的实现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这一高度看,应及时将地源热泵行业的科技创新纳入到国家科技创新的战略力量中。”
    针对如何纳入和奖励的问题,陈焰华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完善科技创新成果的后评价机制,即对已成功应用到工程实际中并具有推广价值的创新成果经过评定认证后给予一定比例的奖励,鼓励其进行技术的进一步深化、细化、系统化和理论提炼,促进工程高质量建设和加快产品与装备更新换代的步伐。

    陈焰华,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国家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中国地热产业联盟理事长、中国制冷学会理事、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分会理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绿色建筑标识专家委员会专家、湖北省制冷学会副理事长、武汉制冷学会理事长、湖北省暨武汉土木建筑学会地源热泵专委会主任。2004年获武汉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2008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4年入选武汉市首批黄鹤英才。
    三十多年来在工业和民用建筑暖通空调的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大量的工程设计实践,在医院、商场、酒店、学校、城市综合体、体育建筑、交通建筑、办公楼、商住楼、高档住宅、厂房等类型的工程设计中都积累了丰富的设计经验,荣获部、省、市级优秀工程设计奖四十多次。
    近年来,致力于节能、环保、新能源等新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在地源热泵与中深层地热能利用、医院通风空调、超高层建筑空调、高大空间建筑空调、空调变流量技术、能源规划和综合利用、建筑节能技术集成应用、绿色和低碳建筑技术应用等设计和研究方面形成了特色和优势。主持和参与部、省、市级科研课题二十多项,科研课题获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三等奖一次、华夏建筑科学技术奖二、三等奖各一次、中国铁道学会二等奖一次;获武汉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两次、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三次、武汉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三次。
    在国家核心期刊和国家、省级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五十余篇。参编国家标准10项、主编1项,主编省市地方标准7项、参编7项。编著学术专著2部,主编学术专著3部,参编学术专著2部。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2项。

相关报告
  • 《威复材入选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9-04
    • 9月2日,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拟认定威海光威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等53家企业为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光威复材成为碳纤维行业唯一一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 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是由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组织,从研发创新投入、人才激励、创新合作、创新队伍建设、创新条件建设、技术积累储备、技术创新产出、技术创新效益等方面,对企业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选出工业主要产业中技术创新能力较强、创新业绩显著、具有重要示范和导向作用的企业。 光威复材自成立之初就十分注重技术创新,设立技术研发中心,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增加研发经费投入,并在2009年建成了行业唯一的专业从事碳纤维制备及工程化生产技术研究的国家工程实验室。近年来,光威复材还建成了山东省碳纤维技术中心、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科研平台,成为行业重要的技术输出基地,并先后申请专利341项。 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公司相继突破一系列碳纤维研发和生产的关键技术、装备和工艺瓶颈,形成了从原丝开始的碳纤维、织物、树脂、预浸料、复合材料制品、复材生产装备制造及工装的完整产业链布局,引领行业发展。 新起点、新征程,光威复材将继续加强科研创新能力,优化科研管理体制,将科技创新摆在公司发展的核心位置,充分发挥科研平台的引擎作用,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更好地引领国产碳纤维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 《小秸秆“烧”出大效益 地源热泵让建筑冷暖 “自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12-25
    • 生物质发电是一种以秸秆为主要燃料的清洁能源生产方式,一种最古老的能源获取方式与现代工业技术的完美结合。山东丰源生物质发电股份公司就是这样一家以生物质秸秆为燃料的发电企业。 近日,记者跟随“创新转型高质量发展看枣企”媒体集中采访报道组来到山东丰源生物质发电股份公司,近距离感受生物质发电给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注入的巨大活力。 据了解,生物质发电是国家产业政策支持的新能源项目,新能源发电也是丰源集团进行产业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点产业。目前,该公司拥有两台25MW生物质发电机组及一个30MW光伏发电项目。其中,生物质发电项目以周边玉米秸秆、小麦秸秆、石榴树枝、花生壳、树皮树枝为主要燃料,年可发电3.6亿度,消耗生物质燃料约60万吨,其中消耗秸秆约40万吨。 山东丰源生物质发电股份公司总经理张庆吉介绍,生物质直燃发电所排放的二氧化硫及粉尘远低于普通的火力发电,一台25MW生物质发电机组每年可节约标煤9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8万吨。对于夏收和秋收的“双抢”季节,秸秆焚烧除了污染大气环境,还有严重的火灾隐患,但又屡禁不止,生物质发电为秸秆处理找了一个好出路。另外,生物质发电所燃烧后的灰渣,可以生产钾肥及多种复合肥料用于回归农业生产,保持土壤元素平衡。 在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该公司始终坚持打造内外部循环经济产业链,积极促进产业和金融资本的广泛融合,不断探索企业发展的新模式,为实现各阶段任务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个项目,山东丰源集团开拓创新,不断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加快培育壮大新动能,不仅保持了经济运行中向好的发展态势,而且夯实了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的发展后劲。 经过不懈努力和多年的探索,集团初步形成了“产业相联、资源循环、优势互补”的循环经济产业链:中科生态的秸秆筛杂物,造纸项目的废料,定向板项目的树皮树枝、下脚料、冷凝水,速生林项目的树皮树枝等则回到生物质发电企业被复用。 随着峄城区城区面积的扩张和经济开发区的快速发展,城区供热、供汽需求出现了较大增长。丰源集团作为峄城区供暖及工业供汽的唯一热源,现有机组最大供汽、供暖能力已经无法满足未来需求,根据国家发展规划指引,并结合未来环保要求,丰源集团拟与中石油昆仑燃气有限公司合资建设2x200MW(E级)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电联产项目,双方已于2019年1月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项目选用2套E级燃气-蒸汽循环机组,对丰源通达电力有限公司已淘汰的3x15MW燃煤发电机组实施拆除,利用原有场地及部分基础设施,减少重复建设。为保障该项目的气源供应,与中石油昆仑能源公司签署了投资合作协议。项目建成后,丰源集团将结合生物质发电机组、煤矸石供热机组,三种类型的机组搭配运行,满足城区供暖、园区供热和发电调峰的需求。 不久前,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地源热泵工程1号能源站开始启用,实现为大兴机场热源中心和空防安保中心供冷。这标志着目前中国国内最大的多能互补地源热泵系统工程启动供冷运行,也是大兴机场启用的首个区域制冷设施。 根据测算,大兴机场地源热泵系统每年能提取浅层地热能56.36万吉焦,实现大兴机场公共区域近250万平方米办公场地的供热和制冷,节省天然气1735.89立方米,相当于21078吨标准煤,可减少碳排放1.58万吨以上。 当前,地源热泵逐渐成为建筑能源的首选解决方案,《中国科学报》近日在北京召开的“华清荣益·第十一届中国国际地源热泵行业高层论坛”上了解到,合理地用高效的地源热泵技术给建筑供暖制冷,碳排放或能效都将优于其他形式,将对建筑节能具有重要意义。 已走在世界前列 地源热泵是陆地浅层能源通过输入少量的高品位能源(如电能),实现由低品位热能向高品位热能转移的装置。记者从会上获悉,我国地源热泵装机容量已连续多年位列世界第一,地源热泵产业从研发到应用都已走在世界前列。 “随着地源热泵产业的高速发展,我国在国际地热开发利用领域的话语权正日益提升。”中国工程院院士曹耀峰给出一组数据——到2017年底,我国地源热泵装机容量达2万兆瓦,年利用浅层地热能折合1900多万吨标准煤,实现供暖(制冷)建筑面积超过5亿平方米。 中国地源热泵产业联盟理事长、地源热泵杂志社主编方肇洪指出,从开始向欧美国家学习模仿,到现在有一些自主的创新,中国仅用了20多年时间就进入到地源热泵快速发展的阶段。2015年中国地热的利用量、地源热泵装机容量、利用的能量就占据世界第一的位置。 实际上,上世纪80年代,我国一些高校和科研机构就开始对地源热泵技术进行专题研究,并派学者前往美国、瑞典、德国等地学习考察。1995年,我国北方部分地区试点应用地源热泵技术进行工业和民用建筑的冬季供暖、夏季供冷。21世纪以来,地源热泵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中国地源热泵产业也呈现出高速发展态势。 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从跟跑到领跑,在方肇洪看来,主要得益于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地源热泵技术更加重视环境保护,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二是政府对地源热泵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三是联盟凝聚行业力量,形成合力促进了应用推广。 据了解,目前我国地源热泵从业企业已从最初的寥寥数家增加到数千家,应用地域已从北京、沈阳等试点城市扩大到天津、河北、辽宁、江苏、上海等省市。从装机容量看,全国地源热泵已从1995年的0.8兆瓦上升到2017年的2万兆瓦,增长2.5万倍;从装机容量占全球总量的比重看,已从1995年的0.04%上升到2015年的23.61%,预计到2020年,这一比例将进一步上升到50%左右。 为绿色建筑注入动力 近年来,地源热泵技术对建筑节能的贡献尤为突出。“绿色建筑的根本问题是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可持续性是绿色建筑的终极目标。”当代置业集团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陈音表示,“建筑用能70%以上是以热能的形式出现,如果能够合理地用高效的地源热泵给建筑供暖,热泵对建筑的节能将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环境与节能研究院院长徐伟认为,“热泵+蓄能供热”技术为供暖系统供给侧灵活性提供了技术支持,同时可实现清洁供暖和缓解电力负荷峰谷差的“双赢”。他表示,电力热泵应用在清洁取暖中大有可为,可将热泵的优势与蓄能模块有效组合,构建适用于未来建筑的智慧能源采暖供冷系统。 地热能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在使用过程中,随时可以再生被利用,并且在使用中不产生任何废弃物,而地源热泵机组运行时,不消耗水,也不污染水,不需要锅炉、不需要冷却塔,也不需要堆放燃料废物的场地,环保效益显著。 据测算,16万平方米的采暖系统如果采用“地源热泵+冰蓄能”技术,每个采暖季可以从地下土壤中吸取约1200万千瓦时的热量,折合标煤1500吨,可减排二氧化碳1320吨,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70吨,粉尘15吨。 作为一家深耕绿色建筑多年的房企,当代置业以地源热泵作为建筑节能的首选解决方案。陈音表示,地源热泵集中供暖(制冷)具有一定的能效优势,由于地下温度场稳定,地源热泵机组有更高的能效比,另外,低温辐射末端系统(小温差传热)的应用还可以降低冷凝压力,进一步提高系统的能效。他还表示,由于地下岩土的蓄能作用,在季节转换时还可以得到免费的能源。 另外,地源热泵还可以大幅降低空调能耗。经行业专业人士测量得知,地表温度一年四季保持在较适宜的10℃~20℃范围内,在温度较恒定的情况下,其全年的制冷量与制热量输出(能力)比较稳定,没有“逆反”效应,空调系统运行时使用的能耗将大大降低。 中国石化新星石油公司地热开发专家周总瑛教授介绍说,雄安新区将建设多能互补的清洁能源供应系统,采用“地热+”功能模式,中深层地热供热为基础热源,浅层地源热泵、再生水余热、垃圾发电余热作为辅助热源,燃气锅炉作为补充热源和供热安全保障。 另外,与会人员表示,通过对地源热泵技术、地热梯级利用技术、余热利用技术的不断创新和综合运用,可为建筑供暖提供更多有针对性和时效性的解决方案。 “大干快”下问题显现 近年来,我国地源热泵行业发展迅速,各地都相应推出产业支持政策。不过,在“大干快”的发展势头上,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曹耀峰坦言,地源热泵产品的同质化竞争、监管不严、标准虽然已经启动但是总体上还是滞后的、人才培养跟不上现在发展的形势等,这些都制约了行业的健康发展。 他还表示,如何规范、如何管理,都需要与业内的专家、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机构在标准编制、产品购销、技术服务、人才培养方面更多地合作和交流,以共同推进地热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另外,“地源热泵系统能否长期稳定运行仍然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陈音说,“地源热泵系统稳定运行有赖于地下温度场变化的准确检测,国内房地产项目大多欠缺有效手段去解决这个问题,未来还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 中国地质调查局浅层地温能研究与推广中心主任、北京市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能源处处长李宁波表示,发展地热能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事制宜。农村煤改、城市旧改、新建区域,从应用的场景上更复杂、更难,因此需要攻坚克难,投入更多的研发力度。 国家能源局能源行业地热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首席专家赵丰年则指出,为了实现地热能的可持续开发和利用,还有必要制定全行业统一的《地热能开发技术导则》,保证在导则指导下开发地热能,推动我国地热能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