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科研团队利用原子晶体硫化钼发明新的单晶体管逻辑结构》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 shenxiang
  • 发布时间:2019-05-31
  • 复旦大学科研团队近日在集成电路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一项突破。他们发明了让单晶体管“一个人干两个人的活”的新逻辑结构,使晶体管面积缩小50%,存储计算的同步性也进一步提升。如果成功产业化,将推动集成电路向更轻、更快、更小、功耗更低方向发展。相关研究成果已在线发表于《自然·纳米技术》。

    “这项研究工作的核心内容是利用原子晶体硫化钼做出了新结构晶体管。在此基础上,团队发明了新的单晶体管逻辑结构,在单晶体管上实现了逻辑运算的‘与’和‘或’。”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教授周鹏说。

    “与”和“或”是构成计算系统的最基本逻辑单元。该研究工作使晶体管面积缩小50%,有效降低了成本,而原先需要两个独立晶体管才能实现逻辑功能,现在只要一个晶体管即可。研究还发现了可层数调控的晶体管逻辑特性,并提供光切换逻辑功能选项。

    据介绍,这一新的逻辑架构可以通过器件级存算一体路径破解数据传输阻塞瓶颈问题,突破了现有逻辑系统中冯·诺依曼架构的限制。对此,周鹏打了个比方:“原先我们计算和存储数据需要两个房间跑,而现在所有数据的计算和存储都在同一个房间解决。”

    在冯·诺依曼架构下,计算和存储是相互分离的。“可以理解为,房间A专门用来计算数据,房间B用来存储数据,数据在经过计算后要通过电子借由导线从房间A传输到房间B,这条导线就相当于连接两个房间的走廊。”周鹏表示,如今,数据的计算速度越来越快,但存储速度和传输速度却未能得到同步提升,冯·诺依曼架构的限制就主要体现在计算速度、存储速度和传输速度的不相匹配。

    而复旦科研团队的研究则在物理架构上突破了冯·诺依曼架构的限制,只需“一个房间”就可实现计算和存储的功能,即“房间”内分层工作,第一层负责计算,第二层负责存储,两个表层在垂直空间上形成堆叠。

    “就像两张纸摞在一起,它们在空间上是堆叠着的,数据的计算和存储只是在原地被相对抬高了一些而已。计算层的沟道电流可以影响到存储层,从而摆脱传输环节,实现存算一体、原位存储。”周鹏说。

    据介绍,单晶体管逻辑结构研究如果得以继续推进,应用于规模化生产,将推动集成电路往更轻、更快、更小、功耗更低的方向发展。

相关报告
  • 《二硫化钼垂直晶体管——沟道长度低至一个原子层》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Lightfeng
    • 发布时间:2021-06-11
    • 垂直晶体管的沟道长度取决于半导体厚度,该晶体管对于新一代电子设备的开发非常具有有价值。传统的平面晶体管是分层构建的,并且所有连接都在同一平面上,与传统的平面晶体管不同,垂直晶体管可能更便宜,且更容易制造。 到目前为止,创建具有短沟道长度的垂直器件仍然具有很高的挑战性,这主要是由于高能金属化工艺会对接触区造成损坏。因此,确定突破短沟道垂直晶体管制造技术是实现这些器件大规模生产的关键步骤。 中国湖南大学的研究人员宣布,使用一种低能量范德华金属集成技术制造出了具有短沟道长度的二硫化钼 (MoS2) 垂直晶体管。发表在 Nature Electronics上的一篇论文中概述了这种技术,使用该技术能够创建通道长度低至一个原子层的垂直晶体管。 研究人员在论文中写道:“我们已经证明可以使用低能范德华金属集成技术来创建沟道长度低至一个原子层的二硫化钼 (MoS2) 垂直晶体管。该方法使用机械层压并转移到 MoS2/石墨烯垂直异质结构顶部的预制金属电极,导致垂直场效应晶体管的开关比分别为26和103,沟道长度分别为0.65 nm 和3.60 nm。” 湖南大学的研究人员在一系列测试和实验中评估了该垂直场效应晶体管的性能,并且使用了扫描隧道显微镜技术,在低温下收集了电测量值。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和低温电学测量结果,证明了电性能的改善是高质量金属-半导体界面的结果,这种界面具有最小化的直接隧道电流和费米能级钉扎效应。 在初步评估中,基于 MoS2 的垂直晶体管取得了非常有希望的结果。与之前的具有短沟道长度的垂直器件相比,表现出明显更好的电气性能。 这组研究人员开发的新型垂直晶体管最终可以制造具有更短栅极长度的新型电子器件。该金属集成技术也可以被其他团队用来创建具有不同沟道长度的类似垂直晶体管。 此外,最近论文中提出的集成方法还可以应用于其他层状材料,例如二硒化钨和二硫化钨,这将使其他亚3纳米p 型和 n 型垂直晶体管的制造成为可能。
  • 《清华大学任天令教授团队首次研制出双模式晶圆级二维二硫化钼导电细丝晶体管》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2-20
    • 2月4日,清华大学微纳电子学系任天令教授团队在《美国化学学会纳米》 (ACS Nano)在线发表了题为《超低亚阈值摆幅,超高开关比双模式二硫化钼导电细丝晶体管》(“Two-Mode MoS2 Filament Transistor with Extremely Low Subthreshold Swing and Record High On/Off Ratio”)的研究论文,首次在埋栅双层二硫化钼(MoS2)晶体管沟道和漏极之间插入阻变层,在不同的电压条件下分别实现了超低亚阈值摆幅(模式一)和拥有超高开关比的准零维接触(模式二)。 现如今,随着摩尔定律发展,单片集成的晶体管数量越来越多,由此来带的小尺寸效应等问题更加突显,如何进一步降低晶体管亚阈值斜率摆幅来实现低功耗的亚阈值区1/0数字信号切换,增大单个晶体管开关比和开态电流来实现更好的关断特性和驱动能力,成为了研究的热点和难点。近年来新型晶体管如隧穿晶体管和负电容晶体管被研制出来以解决这一难题。与上述两类晶体管不同,本工作采用了全新的结构,创造性结合了埋栅双层二硫化钼晶体管和导电桥式随机存取存储器(CBRAM)阻变层,构建了双模式二硫化钼“导电细丝晶体管”,该晶体管可以工作在超低亚阈值斜率(模式一)和超高晶体管电流开关比(模式二)两种模式中,为上述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图 1. (a)二硫化钼导电细丝晶体管模式一运行示意图;(b)晶圆级导电细丝晶体管阵列;(c)导电细丝晶体管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图;(d)模式一下晶体管源漏电流和栅极电压在不同漏极偏置下的传输曲线。 在模式一中,通过施加不同极性的漏极偏置和不同方向的栅极扫描电压,调控漏极和沟道间阻变层电场大小和方向,使得阻变层中的导电细丝导通和断裂。在其导通和断裂的瞬间,沟道电流发生突变从而实现超低的亚阈值斜率(图1a)。利用化学气相淀积生长的大面积二硫化钼薄膜使得该器件可达到晶圆级制备规模 (图1b)。其器件结构如图1c所示,在该器件中获得了2.26 mV/dec的超低亚阈值斜率(图1d)。 图 2. (a)二硫化钼导电细丝晶体管模式II运行示意图;(b)模式二下该晶体管的栅控电流传输曲线和栅极漏电流;(c)准零维结构晶体管(模式二)和对照组传统三维接触的开态电流对比。 在模式二中,由于上述阻变层形成导电细丝的直径在亚10纳米,从而在漏电极和沟道间形成准零维接触,大大降低传统接触中电子散射现象(图2a),实现超高栅控沟道电流的开关比 (2.6×109,图2b),相比于传统电极接触二硫化钼晶体管对照组,开态电流提高了约50倍(图2c)。此外,埋栅结构的使用相较于传统背栅晶体管能进一步地增强栅控能力。同时相比于顶栅晶体管而言,绕过了在二维薄膜上生长介质材料不均匀的难题。 微纳电子系博士生王雪峰和助理教授田禾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任天令教授及其团队教师为论文通讯作者。 任天令教授长期致力于二维材料基础研究和实用化应用的探索,尤其关注研究将二维材料与传统存储与传感器件相结合,已获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如低功耗单层石墨烯阻变存储器、石墨烯柔性阻变存储器、阻变窗口可调双层石墨烯阻变存储器等,相关成果曾多次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纳米快报》(Nano Letters)、《美国化学学会纳米》(ACS Nano)、国际电子器件大会(IEDM)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