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化行业已扭转全面下滑态势》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8-07
  • 今年上半年,石化行业经济运行已扭转了去年收入、利润、进出口总额全面下滑的局面,正在呈现筑底企稳的态势。但行业依然要保持冷静,切勿盲目乐观。这是记者从8月6日在西安召开的2024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经济形势分析会上了解到的信息。 中国石油(8.490, 0.07, 0.83%)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党委副书记、副会长傅向升介绍说,上半年,石化全行业实现营业收入8万亿元,同比增长5.1%;实现利润4294.7亿元,同比下降1.6%;进出口总额4740.8亿美元,同比下降2.5%。同比数据比去年同期有明显改善。 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持续受到上游原料价格高位、下游市场需求不振、产品价格低位徘徊的影响,石化行业上半年效益尚未全面扭转下滑态势。数据显示,油气板块和化工板块收入、利润实现“双增长”;而炼油板块收入占全行业30%,利润却只占0.07%,利润下降幅度高于90%。 对此,傅向升解释说:“上半年,油气、化工等各板块的财务费用、管理费用等成本项几乎均呈增加态势,在此基础上亏损企业的亏损额也出现增加,综合作用下直接影响了今年石化全行业和企业的经济效益。” 记者从会上了解到,效益提升是今年业内热议度最高的话题。工信部运行监测协调局二级巡视员孟燕表示,上半年,石化行业生产、投资总体平稳,但效益出现小幅下降。因此,行业要特别关注国内有效需求不足、部分企业盈利能力压力较大、外部环境依然复杂严峻,地缘政治冲突风险加剧等问题。接下来,工信部将多措并举,全力促进工业经济平稳增长。 傅向升指出,今年行业经济运行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利润继续下降。在经济大环境“筑底盘整”的艰难时期,“保生产稳定,保市场、渡难关,强内功、求生存”应是今年企业生产经营的基本目标。 对此,商务部对外贸易司二级巡视员承春认为,企业要多在“卡脖子”技术的突破上下功夫,同时中小企业要加强跨境电商新业态的发展,推进国际市场的开拓。 “行业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提高传统要素质量、扩大新要素投入,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有效提升,实现经济高质量增长。”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徐建伟也为行业建言。 对于下半年石化产业高质量运行的总体工作思路,傅向升强调,国内“稳增长”政策效应正在逐步显现,市场积极因素集聚增多,为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下半年,石化行业要突出创新驱动和绿色低碳转型,重点在降本增效、挖掘内需潜力、本质安全和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上下功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持续巩固上半年回升向好态势,推动石化产业动能转换、结构升级和质效提升再上新台阶。 本次会议由石化联合会主办,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协办,石化联合会信息与市场部、山东隆众信息技术公司承办。

  • 原文来源:https://www.china5e.com/news/news-1174815-1.html
相关报告
  • 《石化行业全面回暖》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02-17
    • 2月4日,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在京举行“2021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经济运行”新闻发布会。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傅向升表示,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叠加低油价双重因素,使得石油化工行业遭遇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全年生产经营呈现“有降有增也有新突破”的发展特点。 2020年,石油化工行业经济数据下降、产品价格下降;主要产品产量增加、主要产品消费增长。其中石油化工行业实现营业收入11.08万亿元、同比下降8.7%;利润总额5155.5亿元、同比下降13.5%;进出口总额6297.7亿美元,同比下降12.8%,三个主要指标罕见出现同步大幅下降。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信息和市场部主任祝昉表示,从行业生产和消费角度看,石油天然气生产和消费全年增速5.3%和6.1%,能源与化工产品的生产与消费均有所增长,营收下降主要原因是产品市场价格下降导致。 利润方面,2019年石油天然气开采利润1533亿元,2020年跌至271亿元,净减少1262亿元,石油开采全年亏损49.4亿元。成本方面,2020年石油开采营业成本4517.5亿元,产量1.95亿吨,全年每桶营业成本317.35元,而上海期货交易所结算平均价为303.83元,每桶净亏损13.52元,原油对外依存度升至73.5%。 “由于成品油调价窗口与原油价格波动差10个工作日,行业从购买原油到成品油产出大约需要3个月周期,原油下跌周期内,炼油行业要额外支付原有先进先出亏损的财务成本。” 祝昉解释道。 傅向升表示,虽然2020年是各经济数据下滑幅度最大的一年,但行业仍不乏亮点和突破。自5月份开始,生产经营逐步改善并回升向好,至9月份全行业营业收入已接近正常年份每月1万亿元的水平,10月份全行业利润总额恢复到较好年份每月700亿元以上的水平。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骨干企业“压舱石”作用更趋明显,园区规范化又有新进展。 傅向升指出,作为“十四五”开局之年,2021年将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战略,加快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加大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力度,加大世界一流企业和现代石化产业集群培育力度,开好局、起好步,为向石化强国目标跨越争取新的突破。 祝昉预测,2021年,宏观经济、供需环境、价格走势等行业经济指标将全面增长,营收增幅10%,利润总额10%或以上,进出口总额增幅将达8%。 “十三五”期间,石化行业进一步巩固世界第二石化大国和世界第一化工大国的地位,对世界石化市场的贡献一直稳居40%左右。“十四五”期间,石油和化工行业面临国际形势复杂严峻、国内形势稳定向好的发展局面,将围绕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以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绿色、低碳、数字化转型为重点,以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方向,提高行业企业核心竞争力。  
  • 《浙江工业实现“两个扭转”》

    • 来源专题: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angmin
    • 发布时间:2018-01-12
    • 记者10日从省经信委获悉,2017年前11个月,浙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累计同比增长8.4%,高出全国平均1.8个百分点,增速在东部沿海地区排名第一。   不仅如此,8.4%的增速还实现了两个重要扭转。一方面,2017年以来,全省工业增加值增速持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增速差逐月扩大,扭转了自2011年以来浙江工业增速低于江苏、山东、广东等工业大省的态势,率先进入回升通道,再次走在全国前列。   另一方面,扭转了2012年以来工业增速低于全省GDP增速的态势,成为浙江经济稳走向好的主引擎。数据显示,浙江工业增长自2010年达到阶段性顶点后,于2015年触底,经历了长达5年的回调下降,在2015年工业与GDP增速差达到了3.1个百分点。2016年工业增速实现触底反弹,并快速拉近与GDP的增速差,最终在2017年前三季度,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速超过GDP增速0.04个百分点,而2017年全年有望继续拉大增速差。   2017年浙江工业经济稳中向好的背后,是工业经济加速从要素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   从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入手,推动浙江传统动能高质量式修复。在浙江,传统制造业占工业比重超过60%,可以说是浙江实体经济的主体,也是全省具有竞争优势的重要领域。抓住了传统制造业提升,就是抓住了浙江工业经济的牛鼻子。2017年9月,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工作推进大会,省政府制订出台《浙江省全面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行动计划(2017-2020年)》,组织21个县(市、区)开展分行业试点。浙江通过对传统制造业企业进行分类施策,精准帮扶,有效提升了传统制造业的竞争力。2017年前11个月,全省10个重点传统制造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5.4%。   积聚新兴发展动能,提升产业结构质量。随着八大万亿产业培育和《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纲要》落实,以信息经济、高端装备、新能源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从对增加值的贡献看,2017年前11个月,38个工业大类行业中,对工业增加值增长贡献排前5的是通信电子、汽车制造、电气机械、通用设备和电力热力行业。以汽车制造业为例,随着近年来一批重大汽车项目投产,我省已初步形成杭州、台州、金华、宁波四大整车生产基地。全省生产整车67万辆,同比增长28.9%。汽车制造业从2012年的第12大制造业跃升为目前的第3大制造业。   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驱动制造强省和网络强省双提升。从“制造业+”切入推进智能制造。2017年,我省推动出台《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新建省级“两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域20个和智能制造示范区10个,培育省级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示范试点企业(基地)175家。更为重要的是,全省共有35个项目入选国家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技术改造等专项支持,共获得国家专项资金5.51亿元,规模居全国前列。从“互联网+”切入,浙江大力发展信息经济。预计2017年全年信息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15.0%,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45%,新增上云企业12万家左右。   善用加减法,全省企业发展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设立省振兴实体经济(传统产业改造)财政专项资金,3年统筹安排54亿元财政资金扶持18个县培育发展实体经济。同时,从减轻企业成本负担破题,努力增强企业市场竞争的能力。随着2016年以来省政府出台的四批减负降本政策逐步落地,工业企业经营状况得到有效改善,利润水平不断提高。2017年前11个月,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6.8%,比上年同期提高0.2个百分点。   质量高不高,最终企业说了算。2017年前11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5.6%,连续20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达到97.2%,达到2014年以来最高;全省规上工业企业劳动生产率按可比价增长8.1%。企业利润、产销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足见质量增长的基础较为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