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和Nature等多项研究揭示环境对人寿命的影响》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18-03-08
  •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计算生物学家Yaniv Erlich和他的同事们利用众包数据构建了一个将1300万人关联在一起的家谱(family tree)[1]。这个家谱被认为是同类中最大的经过验证的资源---平均跨越了11代人。相关研究结果于2018年3月1日在线发表在Scienc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population-scale family trees with millions of relatives”。

    Erlich团队分析了这个家谱中的人的出生日期和死亡日期,并计算出如果个人之间存在密切的亲缘关系,他们是否更有可能在相似的年龄死亡。该团队得出结论:在这些人中,遗传仅解释了大约16%的寿命差异。大部分差异都归因于其他的因素,比如人们在哪里生活和如何生活。

    美国马里兰大学医学院遗传流行病学家Braxton Mitchell说,“这是一次真正的旅行。这是利用大量公开可用的数据集开展有趣的研究的一个很好例子。”

    健康长寿和繁荣昌盛

    科学家们已猜测环境比基因对人们的存活时间产生更大的影响。但是Erlich估计,基因发挥的作用要比科学家们想象中的更少。

    一些研究,比如Mitchell团队在2001年发表的一项研究[2],已估计了基因决定着大约四分之一的人们寿命差异。

    犹他大学医学院遗传学家Lisa Cannon-Albright说,Erlich的发现证实了极其庞大的家谱的力量。她说,“这些资源将成为未来遗传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Erlich说,“好”的基因可能会使一个人的寿命平均延长五年。一些环境因素对寿命产生更大的影响更大,比如,吸烟能够减寿十年。

    遗传学家们长期以来一直使用家谱来研究遗传因素如何影响疾病风险等许多性状。但是,将包含大量人员的家庭记录数据库汇集在一起是比较困难的,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 Erlich的研究是如今正在进行中的将数字记录汇集到非常庞大的家谱中的多项研究[3][4]之一;一些人已鉴定出与癌症和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相关的基因[5]。

    数据洪流

    Erlich的研究使用了来自在线家谱工具Geni.com的数据。他是位于以色列耶呼达市的Geni.com母公司MyHeritage的首席科学官。

    这种分析利用了大约8600万人的数据,这些人的记录是由Geni.com用户上传的。这些人要比包含在23andme公司构建的最大消费者基因检测数据库[5]中的人数多了一个数量级。

    加州旧金山分校的计算基因组学家Atul Butte说:“这些参与者人数如此众多实在太令人疯狂了。你仅能够通过众包(crowdsourcing)获得这样的数据集。这真地很令人印象深刻。”

    Erlich团队利用这些数据分析Geni.com上登记的人员的迁移和婚姻模式。比如,这些研究人员发现在1750年之前,这个数据库中的大多数美国人和欧洲人都嫁给了离他们的出生地最多10公里的人。到1950年,大多数美国人和欧洲人不得不到离他们的家乡至少100公里的地方才能找到配偶。

    换言之,你的父母很可能比他们的祖先到离家更远的地方组建自己的家庭。你至少能够做到的就是记住他们的生日。

  • 原文来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18-02596-9
相关报告
  • 《美研究揭示气候变化对沙漠哺乳动物和鸟类群落的影响》

    • 来源专题:生物科技领域知识集成服务
    • 编译者:陈方
    • 发布时间:2021-03-08
    • 气候变化会很大程度上造成气候变暖,这将导致许多物种灭绝从而威胁生物多样性。 通常可以根据气候预测来评估气候变化对某个地区所有分类单元的影响,但是物种具有多种应对极端温度的策略。 美国加州大学对一个世纪前研究者的研究区域重新调查,比较了莫哈维沙漠(Mojave Desert)保护区中小型哺乳动物和鸟类对气候变暖和变干燥的反应,对90个样点的34种小型哺乳动物和61个样点的135种鸟类进行了调查。研究人员使用了一个动态的多物种占有模型估计每个时代物种的占有率,同时使用热通量模型估计鸟类和哺乳动物在气候变化中的暴露程度,该模型基于行为策略、形态、热属性和微生物环境条件来模拟生物体温调节情况。研究结果发现,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小型哺乳动物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变化不大,但鸟类群落则有很大幅度的下降。这可能因为哺乳动物可以通过穴居来减轻温度的影响,而鸟类活动范围更大因而通常更容易受到影响。此外,该研究发现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变暖和干燥与小型哺乳动物的持久性或定殖无关,但带动了鸟类的更替,且沙漠鸟类特别容易受到蒸发冷却所需水量增加的影响。热通量模拟确定了鸟类和哺乳动物在应对变暖方面的不同策略,研究人员将其归因于微栖息地的使用。如果不考虑微生境缓冲对热通量的影响,根据气候预测得出的估计值不太可能准确反映物种的暴露情况。相关研究成果于2021年2月5日发表至Science。 宋琪 编译自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71/6529/633 原文标题:Exposure to climate change drives stability or collapse of desert mammal and bird communities
  • 《研究揭示河流热量流入对北极气候的影响》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11-28
    • 由日本海洋地球科学技术局(Japan Agency for Marine-Ear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JAMSTEC)北极气候与环境研究所(Institute for Arctic Climate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IACE)的Hotaek Park和Eiji Watanabe牵头的国际研究小组,首次定量分析了河流热量流入对北冰洋气候的影响,探讨了在全球气候变化的最新背景下,北极地区河流热量流入海洋,对北极海冰的减少以及海洋和大气变暖的影响及模式。 目前这项研究的结果发表在11月7日的《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上。根据注入北冰洋的水量和温度计算出的河流热通量显示,在沿海海冰开始消退的初夏(7月)该值达到最大值。同时,西伯利亚东部的勒拿河,水温由1960年代8月时的12-13℃(当时全球变暖的影响尚不明显)上升到现今~20℃,也与大量的河流热量进入北冰洋密切相关。 由于初夏时节,大部分河流流入海水冰盖以下并与海洋表层水混合在一起,因此很难通过船或卫星观察到河水中的热量分布特征。此外,到目前为止,由于受到达极地航行困难和其他因素的影响,科学家对河流流量和水温的现场观测数据仅局限于部分主要河流,尚未对覆盖整个北极地区的河流热通量进行估算。为了填补北极区域河流热通量空白,该研究小组使用了地表过程模型CHANGE(※1),并结合了河水温度,量化了流入北冰洋的河流热通量的变化。然后,这些数据被用做耦合海冰海洋模型COCO(※2)中的边界条件,以进行下一步的数值实验。 1980 - 2015年的一项分析首次提供了定量证据,表明河流热通量对北冰洋区域海冰减薄的贡献最大超过10%。这项研究结果不仅表明温暖河水的汇入加速了北冰洋海冰的融化,而且还证实了冰反照率的减少反过来会对北极气候变暖产生作用(※3)。定量评估还发现,随着海冰的消退,海水表面释放到大气中的感热和潜热能量增加,导致过去36年夏季气温升高0.1℃。这些结果表明,除了气候变暖之外,河水的热量输入还进一步加速了北极海冰消减,增加了海洋—大气的热通量和大气温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北极的变暖。未来,该研究小组计划对以下方面进行更全面的研究:(1)海冰的退缩导致海水表面蒸发的增加,大气环流对陆地上的降水/降雪产生的影响;(2)温暖河水入海对北冰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包括淡水和碳循环)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