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河流热量流入对北极气候的影响》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11-28
  • 由日本海洋地球科学技术局(Japan Agency for Marine-Ear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JAMSTEC)北极气候与环境研究所(Institute for Arctic Climate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IACE)的Hotaek Park和Eiji Watanabe牵头的国际研究小组,首次定量分析了河流热量流入对北冰洋气候的影响,探讨了在全球气候变化的最新背景下,北极地区河流热量流入海洋,对北极海冰的减少以及海洋和大气变暖的影响及模式。

    目前这项研究的结果发表在11月7日的《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上。根据注入北冰洋的水量和温度计算出的河流热通量显示,在沿海海冰开始消退的初夏(7月)该值达到最大值。同时,西伯利亚东部的勒拿河,水温由1960年代8月时的12-13℃(当时全球变暖的影响尚不明显)上升到现今~20℃,也与大量的河流热量进入北冰洋密切相关。

    由于初夏时节,大部分河流流入海水冰盖以下并与海洋表层水混合在一起,因此很难通过船或卫星观察到河水中的热量分布特征。此外,到目前为止,由于受到达极地航行困难和其他因素的影响,科学家对河流流量和水温的现场观测数据仅局限于部分主要河流,尚未对覆盖整个北极地区的河流热通量进行估算。为了填补北极区域河流热通量空白,该研究小组使用了地表过程模型CHANGE(※1),并结合了河水温度,量化了流入北冰洋的河流热通量的变化。然后,这些数据被用做耦合海冰海洋模型COCO(※2)中的边界条件,以进行下一步的数值实验。

    1980 - 2015年的一项分析首次提供了定量证据,表明河流热通量对北冰洋区域海冰减薄的贡献最大超过10%。这项研究结果不仅表明温暖河水的汇入加速了北冰洋海冰的融化,而且还证实了冰反照率的减少反过来会对北极气候变暖产生作用(※3)。定量评估还发现,随着海冰的消退,海水表面释放到大气中的感热和潜热能量增加,导致过去36年夏季气温升高0.1℃。这些结果表明,除了气候变暖之外,河水的热量输入还进一步加速了北极海冰消减,增加了海洋—大气的热通量和大气温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北极的变暖。未来,该研究小组计划对以下方面进行更全面的研究:(1)海冰的退缩导致海水表面蒸发的增加,大气环流对陆地上的降水/降雪产生的影响;(2)温暖河水入海对北冰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包括淡水和碳循环)的影响。

  • 原文来源:http://www.jamstec.go.jp/e/about/press_release/20201107/
相关报告
  • 《研究揭示热带大型河流有机碳埋藏关键机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9-21
    •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实验室刘建国研究员团队在热带大型河流系统有机碳(OC)储存与稳定性调控机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该研究系统揭示了风化过程及矿物组成(尤其是铁氧化物和铝质黏土)对有机碳动态的关键控制作用,相关发表于国际知名地学期刊《CATENA》。该研究成果共同第一作者为国际博士后Md Hafijur Rahaman Khan(中文名:苏曼)与中国海洋大学博士谭龙,南海海洋所研究员刘建国、副研究员黄云为共同通讯作者。其他作者包括南海海洋所博士Ananna Rahman、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研究员刘升发、南海海洋所研究员陈忠。 河流与海洋沉积物中的有机碳埋藏是全球碳循环的核心环节之一,对调节地球气候平衡具有深远影响。尽管热带河流流域面积仅占全球陆地有限部分,但其输送的沉积物和有机质总量却占全球重要比例,其中有机碳的埋藏效率与稳定性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然而在高温高湿、化学风化强烈的热带地区,有机碳在搬运与沉积过程中保存与分解的具体矿物学机制尚不明确。 研究团队以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G–B)这一全球规模最大、输沙量最丰富的热带河流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流域沉积物开展系统的地球化学与矿物学分析,研究发现:化学风化促进了铝质黏土(如高岭石)的形成,这些矿物通过吸附和微环境保护机制,有效稳定有机碳;铁氧化物能够与有机碳形成强烈的有机–矿物结合及表面涂层,减少微生物降解,从而提高有机质的长期保存率;相比之下,在潮湿的热带环境中,部分高反应性矿物相可能会加速有机碳在搬运和沉积过程中的分解与流失。 研究表明,风化产物与有机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决定热带河流系统中有机碳埋藏效率的关键因素。该成果不仅深化了人们对源–汇过程和有机碳–矿物相互作用机制的理解,还为预测热带河流在未来气候变化中的响应及其对全球碳循环的反馈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TWAS院长奖学金计划共同资助。 文章信息:Khan MHR1,Tan L1,Liu J.*,Rahman A,Huang Y*,Liu S,Chen Z,2025. The impact of weathering,iron oxides,and aluminous clays on organic carbon storage and stability in an extensive tropical river system. CATENA 258,109250. 文章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catena.2025.109250
  • 《绘制全球河流甲烷排放图揭示了令人惊讶的来源》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与碳减排
    • 编译者:李扬
    • 发布时间:2023-08-23
    •     包括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淡水生态学家在内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通过对自来水甲烷排放的全球速率,模式和驱动因素的新描述改变了这种情况。他们的研究结果最近发表在《自然》杂志上,将改善甲烷估计和气候变化模型,并指出土地管理的变化和恢复机会,可以减少逃逸到大气中的甲烷量。这项新研究证实,河流和溪流确实会产生大量的甲烷,并在气候变化动态中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