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技术引领油气行业未来》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19-09-03
  • 当前国际油价仍处于相对低位,而油气开发向深海深层非常规进军,开发难度加大,成本增加,技术创新无疑是降本增效的利器。8月27日至28日,2019贝克休斯(中国)智能化油田服务博览会在北京举行,展示了贝克休斯从油藏评价、钻井到完井、生产全产业链共16种新型技术产品。与会专家从油服的角度分析了当前油气开发面临的各种挑战,提出了应对这些挑战的技术解决方案,揭示了油气开发技术发展的新趋势。

    油气开发面临哪些难题

    油气行业技术的发展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才能有针对性解决油气生产实际问题。深海深层非常规油气藏由于地质、地理环境等因素,在勘探、钻井、完井、开发全过程面临更加复杂的难题。

    非常规油气藏地层条件往往更为复杂,例如我国四川地区地层复杂多变,易出现垮塌风险,易产生震动,硅质含量高;新疆玛湖地区地层复杂多变,微裂缝、断层发育,地层研磨性强,有浊沸石分布。

    复杂的地质条件给钻井带来一系列风险与难题。如可钻性差,钻井液滤失风险加大,容易发生卡钻等复杂情况,机械钻速低,进而增加非生产时间。恶劣的地质条件还对钻头提出了苛刻的要求,钻头需要更加坚硬耐磨,耐高温高压,打定向井时准确导向难度加大,同时钻头的适用范围要更广,例如在极硬地层和夹层频繁的地层都需要有良好的表现。

    非常规油藏一般具有低孔隙度、低渗透率、严重的非均质性等特点,自然产能很低甚至无自然产能,往往需要钻水平井,并进行压裂改造,套管尺寸更小、磅级更大。由此带来产量快速下降、气体处理(段塞)、固体处理、大位移、严重的狗腿度和套管尺寸限制等诸多问题。非常规储层还面临地质不确定性风险,例如断层。

    目前存在哪些新型技术

    为应对油气开发尤其是非常规开发面临的难题,油气行业不断研发新技术,实现降本增效。从开发过程看,目前新技术可分为油藏评价技术、钻井技术、完井技术和生产技术四大类。

    油藏评价代表性技术有高精度全三维压裂模拟技术和远程测井技术。高精度全三维压裂模拟技术能整合所有不同类别的数据,包括三维地震及构造数据、测井数据、地质力学数据、完井及生产数据等,它在优化压裂设计、提高生产井压裂效果以及指导大型压裂施工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远程测井系统突破了地域限制,实现了测井现场和远程专家系统之间数据的实时传输,有助于测井公司实现快速决策,有效处理紧急事件,大大提高作业效率和质量。

    新型钻井类技术主要有定向钻井技术(关键是导向技术)、尖端钻头技术和先进的钻井液技术。定向钻井成功的三要素是精准的井筒定位、卓越的井筒质量和快速可靠的工具表现,而新型尾管导向系统和旋转导向系统能实现连续精准的导向,帮助井筒精确定位。

    尖端钻头的代表是狮虎兽钻头,已经发展到第五代,第五代狮虎兽钻头具有先进的切削结构,可提高机械速和钻头可靠性,同时通过先期的软件模拟确保提供优秀的定向控制能力,它还优化密封材料和结构,延长钻头使用寿命。公开数据显示,狮虎兽钻头创造单趟最长进尺的新纪录,平均进尺提高40%,机械钻速提高43 %,轴承寿命提高35 %,节约钻井成本59万美元。

    钻井液被喻为为钻井的血液,新型钻井液技术可有效应对压差卡钻、井壁失稳、流体漏失等多种问题,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先进的桥堵技术,合成石墨在压力条件下桥堵更大的孔喉通道,可变形封堵聚合物成膜喉道。该技术在我国长宁页岩气区块首次现场应用降低90%漏失量。

    最新的先进分支井完井技术帮助油气田降本增效。分支井有增加单井产能、油藏动用率最大、优化地表工程或井槽需求、减少设备资产以及运营资本的投入、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等诸多优点。体现这一技术的主要是壁挂式悬挂系统、和多级压裂分支井完井系统。

    生产技术主要包括压裂技术和人工举升技术。水平井分段压裂技术的关键在于桥塞,主要分为快钻桥塞和可溶桥塞两类。新型桥塞有鱼雷桥塞、轻质合金桥塞和幽灵全可溶桥塞,分别为复合桥塞、快钻桥塞和全可溶桥塞。其中,幽灵全可溶桥塞在矿化水和温度条件下溶解,无需井筒干预,可以下至连油不能达到的超长水平井内,使用过程中无硬质金属材料或者陶瓷残留在井筒内。

    人工举升技术的关键在于泵。新款电潜泵专门为非常规研油气藏研发,可提高系统的操作灵活性和性能,是可靠高性能的宽幅泵。在动态条件下,该泵技术通过延长系统正常运行时间和增大生产压差来提高生产率和最终储层恢复。可减少气体干扰,提高生产和资产使用价值,稳定生产,减少停机时间,同时降低运行成本、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未来技术发展路在何方

    目前的技术解决的问题有限,要破解油气行业的难点,油气行业技术向着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此次博览会的主题和名称都强调了“智”字,展品中的智能随钻扩眼器和抽油机智能控制系统也说明技术智能化的发展方向。

    8月22日,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在最新发布的《世界与中国能源展望》(2019版)报告中专门设置了智能互联情景并预测该情境下,我国能源产业将向更加高效、绿色、低碳方向转型,在新技术的支持下,油气开采收率将得到提升,同时开采成本将下降。

    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对油气行业的影响更不可小觑。以数字化、智能化和纳米技术为主要特征的第五次油气生产技术革命正在来临。这些新型信息化技术在油气生产领域大规模快速扩散应用,将大幅提升油气开采效率、降低开采成本。

    谈到我国油气行业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应用现状,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姜学峰表示:“目前我国油气行业的信息化处于较高级阶段,数字化技术已经起步,但距离真正的智能化还相差很远。在油藏模拟分析、钻井工程以及炼厂运营管理方面我们已经开始探索应用智能化技术,未来的发展潜力巨大。”

    根据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的预测,到2020年,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开始在全球油气生产领域规模化商业应用; 2025年前后,在全球油气生产领域大规模推广;2030年后,将得到全面应用。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在油气生产领域的应用可以提高油气采收率20%以上,而成本可以下降20%以上。这将大大增加全球油气资源量,提升油气竞争力。

相关报告
  • 《东胜气田智能化技术实现气田智能生产》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12-30
    • 近日,东胜气田智能化建设深入推进,14座集气站全面实现“无人值守”,实现井站智能生产。今年来,华北油气分公司采气二厂完成东胜气田多项智能化升级改造,降低了企业运营管理人力等各项成本,提高生产的效率和安全性,提升员工“幸福指数”。智能化技术应用,正在让采气二厂的天然气生产和运营管理方式发生巨大的变化。 智能化技术保障气井“智能过冬” 东胜气田所在的鄂尔多斯盆地处于我国内蒙古,冬季最低温度可降至-30℃,受低气温影响,天然气开采、集输过程中极易发生冻堵、水淹,影响气井的生产时率。往年的冬季都是一线生产工人最紧张和忙碌的时刻,因为气井一旦发生冻堵、水淹,就需要人工注入大量甲醇来进行解堵,进行气举作业来复产,人力物力消耗很大。今年来,采气二厂采用井口智能加注技术远程智能加注抑制剂、泡排剂,通过实时数据智能分析技术实时感知生产状态变化、准确预判故障,让气井实现“智能过冬”。 目前,东胜气田已经完成了204口井智能加注系统改造,改造后系统可以根据管线运行状况,判断预防冻堵、水淹风险,并远程智能控制药剂加注量,各集气站、分液井场因地制宜采取了不同的智能防堵解堵方案。新技术的应用让气井冬季冻堵及水淹预警的准确性提高,预防及解堵工作效率显著提升,减少了事后处理频次,降低了事后处置难度,同时也控制了甲醇、抑制剂、泡排剂的用量,有效节约了生产成本。 智能化运营实现站场“无人值守” 智能化技术不仅能运用在天然气的生产上,在企业的运营管理上也能发挥重要作用。今年以来,采气二厂对所管辖的集气站逐步进行数字化升级改造,在改造区全面实施数字化运营条件下的人力资源统一调配和岗位配置,东胜气田14座集气站已经全面实现了“无人值守+应急保障点”的运行模式。 在数字化改造前,各集气站主要采用人员驻站、分散监控的方式,所有的资料需要人工录取,报表需要手工填写,生产信息需要依靠人工传递,人力成本高且容易产生失误。在数字化升级改造之后,14座集气站内实行了新的“无人值守+应急保障点”生产组织模式,对集气站可以实行区部统一管理和集中监控,员工无需再驻站,站内所有的生产工艺数据均以数据采集监控系统上传至厂部,由厂生产指挥中心即可发挥远程生产监控和组织协调两大功能。同时,几十名员工从数字化改造后的老区块到达新投产区块,实现了人力资源的合理调配。 智能化成果提升员工“幸福指数” 智能化技术在采气二厂的应用,从宏观上能大大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和运营管理效率,落实到细微之处,也切实提升了生产一线员工们的“幸福指数”,让员工和企业一起共享智能化气田的建设成果。原先的井站人工巡检排查故障变成数据智能远传研判分析,原来复杂的人工数据采集和和人工填写报表变成了数据自动采集和报表自动生成,井站的智能化升级实现了全厂生产运行机制的标准化和管理的流程化,明显减少了一线员工的工作量和作业难度。 此外,集气站倒夜班也成为了过去。数字化改造前,为了配合生产需要,有人值守的集气站需要配置6到8人实行日夜两班对倒。数字化升级后,采气二厂集气站取消了集气站一线员工的夜班制度,减少了应急保障点的值守人数,既保障了生产任务的完成,又增加了员工的休息时间。如此一来,一线员工有了更多的时间顾及家庭,生活质量及 “幸福指数”也明显提升,切身感受到科技发展为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便利。
  • 《全球汽车业低迷,唯“电动化、智能化”可期》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9-18
    • 9月12日,为期10天的第68届法兰克福国际汽车展(IAA)拉开帷幕。受全球汽车业低迷的影响,本届车展的参展商和全球首发车型数量大幅下降,德国本土厂商成为车展的中流砥柱。在环保和产业升级转型的双重压力下,车企全面向电动化和智能化挺进。 IAA在惨淡中蹒跚前行 2019年法兰克福国际车展迎来了约800家参展商,与2017年的近千家相比大幅下降,很多有全球影响力的整车企业都没有现身,如日本的丰田和日产,美国的通用和克莱斯勒,法国的标致雪铁龙等。 车展的整体规模较往年大幅缩水,主办方德国汽车工业联合会主席伯恩哈德·马特斯解释称,在全球增长放缓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汽车业正经历巨大转型,法兰克福车展的发展也是伴随着汽车产业的转型之路。 以“驾驭明天”为主题,车展希望共同勾勒汽车工业转型与未来可持续交通的图景。主办方根据实际情况大幅调整设置,将其划分为会议、展览、体验、职业生涯四大板块,努力覆盖整个汽车产业生态链,希望能给行业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参展商仍然对IAA热情不减,有79家企业参展,在国际参展商中排第一。而且中国品牌的红旗、WEY和拜腾都有全新车型的首发仪式。 车企全面向电动化挺进 德国三大汽车企业一如既往地高度重视此次车展,在新推车型和展厅设计等方面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奔驰公司精心设计的三层展厅,参观者可以在舒适的环境中与工作人员交流。戴姆勒公司董事会主席欧拉·凯莱尼乌斯表示,对于奔驰而言,我们希望利用这种转型的机会。通过“me Convention” (即参观者可参加的现场讨论和交流会)这样的平台,在IAA上建立新的目标群体,并把当前的社会对话带到展会上。 从参展的各大厂商发布的新车来看,德系车占了首发车型很大的比例,而且电动化的趋势非常明显。例如,奔驰公司的纯电动概念车VISION EQS;大众汽车公司的紧凑型纯电动车ID.3;保时捷的纯电动跑车Taycan;以及来自中国的红旗S9超跑概念车,纯电动SUV概念车WEY-S等等。混合动力和燃料电池仍然在发展,但纯电动的新车显然更多,无论被动还是主动,汽车业正努力研发使用清洁能源的动力方案。 马特斯强调说,汽车行业要实现欧盟2030年比2021年降低37.5%的二氧化碳排放目标,电动汽车必须迅速进入市场。具体来说,到2030年德国需要700万到1050万辆电动汽车。此外,还需要建设数百万个私人充电设施和100万个公共充电点。但截至2019年7月,德国仅有电动车67600多辆,公共充电桩约20650个。因此,未来三年将是加速发展的阶段,德国车企将投入400亿欧元发展电动汽车,计划到2023年推出150款电动车型。 自动驾驶将深刻改变汽车行业 展会上,奔驰展示了能够在多种情况下自动驾驶的ESF 2019概念车,致力于追求更高的安全性;奥迪推出了全新越野概念车AI:Trail Quattro,可在一般道路驾驶中达到SAE Level 4等级自动驾驶;现代展示了全新的45 EV纯电自动驾驶概念车型,希望在电气化和自动驾驶时代重塑人们的生活方式。 此外,掌握核心技术的零部件企业也强势切入自动驾驶领域。大陆集团展示了其自动驾驶技术及全新的短距离雷达,并与无人驾驶车辆制造商EasyMile合作,让观众试乘自动驾驶出租车。中国人工智能企业地平线携其高性能、低功耗、低延时的最新边缘AI芯片及自动驾驶解决方案亮相车展。法雷奥则向记者演示了可将车外行人转换成为虚拟乘客的VoyageXR,还可以将孤独的个人旅程转变为沉浸式的共享出行体验。 全球汽车业正继续朝着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就汽车本身而言,人们关注的焦点已不再是发动机功率等传统参数,而是车的智能化和数字化能力。自动驾驶理念正引领概念车的研发,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将深刻影响整个汽车交通系统。遗憾的是,本届车展并没有充分展示世界自动驾驶领域的最新进展,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德国在自动驾驶领域面临的转型压力,如果不加速5G等基础设施的发展,曾经辉煌的德国汽车或将难以“驾驭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