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胜气田智能化技术实现气田智能生产》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1-12-30
  • 近日,东胜气田智能化建设深入推进,14座集气站全面实现“无人值守”,实现井站智能生产。今年来,华北油气分公司采气二厂完成东胜气田多项智能化升级改造,降低了企业运营管理人力等各项成本,提高生产的效率和安全性,提升员工“幸福指数”。智能化技术应用,正在让采气二厂的天然气生产和运营管理方式发生巨大的变化。

    智能化技术保障气井“智能过冬”

    东胜气田所在的鄂尔多斯盆地处于我国内蒙古,冬季最低温度可降至-30℃,受低气温影响,天然气开采、集输过程中极易发生冻堵、水淹,影响气井的生产时率。往年的冬季都是一线生产工人最紧张和忙碌的时刻,因为气井一旦发生冻堵、水淹,就需要人工注入大量甲醇来进行解堵,进行气举作业来复产,人力物力消耗很大。今年来,采气二厂采用井口智能加注技术远程智能加注抑制剂、泡排剂,通过实时数据智能分析技术实时感知生产状态变化、准确预判故障,让气井实现“智能过冬”。

    目前,东胜气田已经完成了204口井智能加注系统改造,改造后系统可以根据管线运行状况,判断预防冻堵、水淹风险,并远程智能控制药剂加注量,各集气站、分液井场因地制宜采取了不同的智能防堵解堵方案。新技术的应用让气井冬季冻堵及水淹预警的准确性提高,预防及解堵工作效率显著提升,减少了事后处理频次,降低了事后处置难度,同时也控制了甲醇、抑制剂、泡排剂的用量,有效节约了生产成本。

    智能化运营实现站场“无人值守”

    智能化技术不仅能运用在天然气的生产上,在企业的运营管理上也能发挥重要作用。今年以来,采气二厂对所管辖的集气站逐步进行数字化升级改造,在改造区全面实施数字化运营条件下的人力资源统一调配和岗位配置,东胜气田14座集气站已经全面实现了“无人值守+应急保障点”的运行模式。

    在数字化改造前,各集气站主要采用人员驻站、分散监控的方式,所有的资料需要人工录取,报表需要手工填写,生产信息需要依靠人工传递,人力成本高且容易产生失误。在数字化升级改造之后,14座集气站内实行了新的“无人值守+应急保障点”生产组织模式,对集气站可以实行区部统一管理和集中监控,员工无需再驻站,站内所有的生产工艺数据均以数据采集监控系统上传至厂部,由厂生产指挥中心即可发挥远程生产监控和组织协调两大功能。同时,几十名员工从数字化改造后的老区块到达新投产区块,实现了人力资源的合理调配。

    智能化成果提升员工“幸福指数”

    智能化技术在采气二厂的应用,从宏观上能大大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和运营管理效率,落实到细微之处,也切实提升了生产一线员工们的“幸福指数”,让员工和企业一起共享智能化气田的建设成果。原先的井站人工巡检排查故障变成数据智能远传研判分析,原来复杂的人工数据采集和和人工填写报表变成了数据自动采集和报表自动生成,井站的智能化升级实现了全厂生产运行机制的标准化和管理的流程化,明显减少了一线员工的工作量和作业难度。

    此外,集气站倒夜班也成为了过去。数字化改造前,为了配合生产需要,有人值守的集气站需要配置6到8人实行日夜两班对倒。数字化升级后,采气二厂集气站取消了集气站一线员工的夜班制度,减少了应急保障点的值守人数,既保障了生产任务的完成,又增加了员工的休息时间。如此一来,一线员工有了更多的时间顾及家庭,生活质量及 “幸福指数”也明显提升,切身感受到科技发展为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便利。

  • 原文来源:https://gas.in-en.com/html/gas-3651895.shtml
相关报告
  • 《智能化技术引领油气行业未来》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09-03
    • 当前国际油价仍处于相对低位,而油气开发向深海深层非常规进军,开发难度加大,成本增加,技术创新无疑是降本增效的利器。8月27日至28日,2019贝克休斯(中国)智能化油田服务博览会在北京举行,展示了贝克休斯从油藏评价、钻井到完井、生产全产业链共16种新型技术产品。与会专家从油服的角度分析了当前油气开发面临的各种挑战,提出了应对这些挑战的技术解决方案,揭示了油气开发技术发展的新趋势。 油气开发面临哪些难题 油气行业技术的发展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才能有针对性解决油气生产实际问题。深海深层非常规油气藏由于地质、地理环境等因素,在勘探、钻井、完井、开发全过程面临更加复杂的难题。 非常规油气藏地层条件往往更为复杂,例如我国四川地区地层复杂多变,易出现垮塌风险,易产生震动,硅质含量高;新疆玛湖地区地层复杂多变,微裂缝、断层发育,地层研磨性强,有浊沸石分布。 复杂的地质条件给钻井带来一系列风险与难题。如可钻性差,钻井液滤失风险加大,容易发生卡钻等复杂情况,机械钻速低,进而增加非生产时间。恶劣的地质条件还对钻头提出了苛刻的要求,钻头需要更加坚硬耐磨,耐高温高压,打定向井时准确导向难度加大,同时钻头的适用范围要更广,例如在极硬地层和夹层频繁的地层都需要有良好的表现。 非常规油藏一般具有低孔隙度、低渗透率、严重的非均质性等特点,自然产能很低甚至无自然产能,往往需要钻水平井,并进行压裂改造,套管尺寸更小、磅级更大。由此带来产量快速下降、气体处理(段塞)、固体处理、大位移、严重的狗腿度和套管尺寸限制等诸多问题。非常规储层还面临地质不确定性风险,例如断层。 目前存在哪些新型技术 为应对油气开发尤其是非常规开发面临的难题,油气行业不断研发新技术,实现降本增效。从开发过程看,目前新技术可分为油藏评价技术、钻井技术、完井技术和生产技术四大类。 油藏评价代表性技术有高精度全三维压裂模拟技术和远程测井技术。高精度全三维压裂模拟技术能整合所有不同类别的数据,包括三维地震及构造数据、测井数据、地质力学数据、完井及生产数据等,它在优化压裂设计、提高生产井压裂效果以及指导大型压裂施工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远程测井系统突破了地域限制,实现了测井现场和远程专家系统之间数据的实时传输,有助于测井公司实现快速决策,有效处理紧急事件,大大提高作业效率和质量。 新型钻井类技术主要有定向钻井技术(关键是导向技术)、尖端钻头技术和先进的钻井液技术。定向钻井成功的三要素是精准的井筒定位、卓越的井筒质量和快速可靠的工具表现,而新型尾管导向系统和旋转导向系统能实现连续精准的导向,帮助井筒精确定位。 尖端钻头的代表是狮虎兽钻头,已经发展到第五代,第五代狮虎兽钻头具有先进的切削结构,可提高机械速和钻头可靠性,同时通过先期的软件模拟确保提供优秀的定向控制能力,它还优化密封材料和结构,延长钻头使用寿命。公开数据显示,狮虎兽钻头创造单趟最长进尺的新纪录,平均进尺提高40%,机械钻速提高43 %,轴承寿命提高35 %,节约钻井成本59万美元。 钻井液被喻为为钻井的血液,新型钻井液技术可有效应对压差卡钻、井壁失稳、流体漏失等多种问题,其中有代表性的是先进的桥堵技术,合成石墨在压力条件下桥堵更大的孔喉通道,可变形封堵聚合物成膜喉道。该技术在我国长宁页岩气区块首次现场应用降低90%漏失量。 最新的先进分支井完井技术帮助油气田降本增效。分支井有增加单井产能、油藏动用率最大、优化地表工程或井槽需求、减少设备资产以及运营资本的投入、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等诸多优点。体现这一技术的主要是壁挂式悬挂系统、和多级压裂分支井完井系统。 生产技术主要包括压裂技术和人工举升技术。水平井分段压裂技术的关键在于桥塞,主要分为快钻桥塞和可溶桥塞两类。新型桥塞有鱼雷桥塞、轻质合金桥塞和幽灵全可溶桥塞,分别为复合桥塞、快钻桥塞和全可溶桥塞。其中,幽灵全可溶桥塞在矿化水和温度条件下溶解,无需井筒干预,可以下至连油不能达到的超长水平井内,使用过程中无硬质金属材料或者陶瓷残留在井筒内。 人工举升技术的关键在于泵。新款电潜泵专门为非常规研油气藏研发,可提高系统的操作灵活性和性能,是可靠高性能的宽幅泵。在动态条件下,该泵技术通过延长系统正常运行时间和增大生产压差来提高生产率和最终储层恢复。可减少气体干扰,提高生产和资产使用价值,稳定生产,减少停机时间,同时降低运行成本、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未来技术发展路在何方 目前的技术解决的问题有限,要破解油气行业的难点,油气行业技术向着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此次博览会的主题和名称都强调了“智”字,展品中的智能随钻扩眼器和抽油机智能控制系统也说明技术智能化的发展方向。 8月22日,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在最新发布的《世界与中国能源展望》(2019版)报告中专门设置了智能互联情景并预测该情境下,我国能源产业将向更加高效、绿色、低碳方向转型,在新技术的支持下,油气开采收率将得到提升,同时开采成本将下降。 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对油气行业的影响更不可小觑。以数字化、智能化和纳米技术为主要特征的第五次油气生产技术革命正在来临。这些新型信息化技术在油气生产领域大规模快速扩散应用,将大幅提升油气开采效率、降低开采成本。 谈到我国油气行业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应用现状,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姜学峰表示:“目前我国油气行业的信息化处于较高级阶段,数字化技术已经起步,但距离真正的智能化还相差很远。在油藏模拟分析、钻井工程以及炼厂运营管理方面我们已经开始探索应用智能化技术,未来的发展潜力巨大。” 根据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的预测,到2020年,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开始在全球油气生产领域规模化商业应用; 2025年前后,在全球油气生产领域大规模推广;2030年后,将得到全面应用。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在油气生产领域的应用可以提高油气采收率20%以上,而成本可以下降20%以上。这将大大增加全球油气资源量,提升油气竞争力。
  • 《给油气田装上“超级智能大脑”》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02-22
    • 数字经济蓬勃发展,行业数字化转型不断加速,进入“十四五”时期,在高质量发展要求下,人工智能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愈发凸显重要性。作为国家战略性资源和工业基础,在数字化浪潮冲击下,油气行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发展已是大势所趋。 作为典型的传统行业,油气行业拥有庞大的资源数量、数以千亿计的资产规模、数以百万计的员工;同时,也有专业度高、工艺流程复杂、产业链长、设备资产总量巨大,应用场景复杂等特点。 前者为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提出需求,后者则给数字化转型增加了难度。 “在数字经济转型的浪潮之下,油气行业面临着‘船大难掉头’的困难。”北京国双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双)大数据事业部总经理薛小渠表示,油气工业是流程性工业的典型代表,给人工智能技术场景化落地提出很大挑战。 如何让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与油气企业深度融合,培育行业发展新生机?国双油气给出的答案是:通过算力、算法和场景化落地三大核心能力,把人从经济社会常规运行的烦琐工作中解放出来,通过打造一个“混合式产业智能”解决方案,有效利用人与机器的充分融合互补,助力垂直行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在年前揭晓的第十届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名单中,国双“油气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平台”还获得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奖(企业技术创新工程项目)。 智能化分析预测成为重要抓手 在薛小渠看来,油气行业对于数字技术的需要紧迫而持久:一方面,油气开发难度日益增加,持续稳产形势严峻,新老油田都面临着生产成本升高与效益降低的巨大压力;另一方面,各层级对企业的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责任要求越来越严格。 “诸如此类的问题会在未来几年持续存在,对油气行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和决策提出新的挑战。”薛小渠说,“地下有多少油气储量、分布状况、如何开采?如何让油气田安全高效地运行十年、二十年?以前用传统工艺模型去做,现在可以通过算力算法的升级,解决行业的普遍问题。”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为油气田的创新发展注入新动能,智能化分析预测技术成为解决油气研究与生产问题的重要手段。”薛小渠表示,传统油气勘探与开发研究技术如储层预测、油层识别、注采分析优化等,需要人工花费大量时间整理分析数据,效率低、问题多,而未来通过“油气智能大脑”,可以对输入的相关数据进行自动分析推理,直接给出开采方案的参考建议。 据介绍,国双研究团队对多年来积累形成的大量研究成果、业务模型等进行科学管理,通过知识图谱技术将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中的勘探开发知识进行分析处理:首先通过行业专家的标注,逐步训练和优化机器学习算法,进而实现自动识别与标注,成功构建国内首个基于自动知识抽取和知识图谱架构的油气行业知识库,奠定了勘探开发认知计算应用基础,形成油气勘探开发的“超级智能大脑”。 与此同时,国双还进一步打造了包括智能油气藏、智能井场、智能管道、油气智能生产管控、油气知识共享等业务应用场景的智能油气田整体解决方案,并与国内多个油气田企业、研究机构等客户进行了深度合作,技术创新点得到了充分验证。 “混合式产业智能”是可行之道 油气行业是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场景之一,据国双首席技术官刘激扬介绍,要想真正把AI能力落地到具体场景为产业所用,需要“混合式产业智能”的加持。 他表示,“混合”首先指的是感知智能和认知智能的混合。前者指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等感知层面的智能,后者则指让机器像人一样,通过对知识的学习、积累和应用来实现认知能力,“要实现这一点,必须赋予计算机理解语言、学习知识、积累经验、运用相关知识经验进行推理、解决现实世界问题的能力”。 第二是指数据和知识的混合。刘激扬表示,要想把垂直行业积累的大量数据有效利用起来,必须对业务场景有深入理解,只有把数据和知识汇聚起来,才能真正理解垂直行业的具体业务,进而满足行业客户的需求。 第三是行业专家和数据科学家的混合。行业专家负责提供行业领域的知识和经验,数据科学家则用这些知识做深度的数据挖掘、构建有效的模型,人工智能落地产业需要二者的高度协作。 “无论是智慧法院、智慧能源,还是智慧园区、智慧城市,要想在行业领域实现人工智能的场景化落地,都需要‘混合’的能力和打法。”刘激扬强调。 薛小渠同样表示,要想把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行业场景,尤其是油气这样传统而复杂的行业,技术储备、行业经验的积淀、人工智能的思维逻辑、扎根真实的应用场景等缺一不可。这既是人工智能技术落地油气行业的经验,也是可以推而广之的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