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通过CPIES观测阵列揭示海洋上层能量传递到深海的机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熊萍
  • 发布时间:2024-10-21
  • 海洋上层能量如何进入深层海洋一直是海洋学研究中的重大难题,困扰科学家多年。它是理解气候变化信号如何传递到深海,以及深海混合的关键所在。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徐永生团队在该问题的研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 Oceans。

    风驱动大洋环流,而海洋层化则如同一个强大的屏障,将环流活动限制在海洋上层。上层海洋环流的能量如何突破数千米的层化屏障,影响深层海洋,进而实现上层与深层海洋之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是理解海洋系统运作机制的核心问题之一。

    徐永生团队通过分析覆盖黑潮延伸体区域近40万平方公里、连续两年CPIES(携带海流计的PIES)阵列观测数据,揭示了上层环流能量向深海传递的机制。研究发现,海洋能量传递的关键在于上层环流的不稳定性。当上层环流处于不稳定状态时,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引发环流重心垂直移动。这种移动导致上层水体出现辐聚或辐散,进而改变相应水柱的深层压力。深层水体为了平衡压力变化,会产生与上层相反的辐散或辐聚运动,从而实现能量由表层向深海的有效传递。这一基本物理过程理论上可发生于任何存在上层环流的海洋区域,为我们深入理解海洋垂向热力学结构的形成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鉴于全球气候变暖过程中,超过90%的多余热量由海洋吸收和储存,这一成果有望推动更多关于该基础物理过程及其对全球气候系统影响的研究。

    本文第一作者为徐永生研究员指导的研究生韩杰鸿,徐永生研究员为通讯作者。

    该项研究成果得益于PIES阵列对上层和深层多种关键海洋动力要素的长期、大范围和同步观测能力。PIES 是一种深海坐底式声学观测仪器,具有布放和回收简便、成本较低、不受上层海洋环境影响的优势,适合大规模阵列化部署。PIES 阵列已广泛应用于海洋涡旋、内波、地转流以及三维温盐场等的观测和研究。徐永生团队曾利用其自主研制的PIES观测系统,揭示了东沙群岛附近在暖涡和台风影响下的温盐场变异及声传播特性,深入解析了该区域海洋声学层深度和声传播损失场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展现了PIES在海洋声学场监测与研究中的广阔应用前景。这一系列成果不仅证明了PIES的卓越观测性能,还凸显了海洋观测能力的提升对科学研究与实践活动的巨大推动作用。

    文章信息:

    [1]Han, J. & Xu, Y. et al. (2024). Deep kinetic energy response to the variability of the Kuroshio Extension.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 129(10), e2024JC020951.? https://agupub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29/2024JC020951.

    https://agupub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29/2024JC020951

    [2] 郭平,徐永生等.基于PIES观测东沙群岛附近声传播变化[J].应用海洋学学报, 2024, 43(2):333-341

  • 原文来源:https://qdio.cas.cn/2019Ver/News/kyjz/202410/t20241003_7393585.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海洋环流观测与数值模拟研究室》

    • 来源专题:物理海洋学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cancan
    • 发布时间:2018-11-19
    • 海洋环流观测与数值模拟研究室受国家深海研发计划、 中国科学院先导A/B专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前沿领域等项目资助,成立于2014年,主要开展深海/深渊海洋环流动力学、海洋水文观测、海洋水团特性、海洋中尺度过程、沿岸上升流等方面研究。机构网址:http://www.idsse.cas.cn/yjsgk2015/zzjg2015/yftx2015/shkxyjb2015/hyhlgcyszmnyjs2015/   研究方向:   深海/深渊环流观测   海洋环境数值模拟   海洋中尺度过程   研究内容:   (1)深渊海洋环流时空特征分布   深渊一般指深度超过6000米的深海沟,深渊环流不仅决定着温度、盐度的变化而且也直接影响着生物的迁徙和深渊有机物质与上层海洋的交换。其极端的深渊环境使得这片海域成为人类最难以企及区域,特别是马里亚纳海沟具有目前最深的“挑战者”深渊,其深渊海环境动力特征研究非常稀少。本实验室拟通过深海海流计、CTD、溶解氧传感器等仪器,搭建深海-深渊潜标观测系统,采集深海-深渊海流、温度、盐度、溶解氧等参数,同时结合走航观测和HYCOM模型研究西北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水平环流的空间结构特征及其时空变化,探讨深渊环流与大洋环流的关系,揭示深渊洋流的动力学特征。   (2)深渊潮致混合特征分析   全球海洋中垂向混合过程无处不在,它是全球海洋运动主要的能量来源,决定着大洋中的水团、动能、热能和物质的输送,进而影响全球大洋环流结构和全球气候变化。而深渊并不是孤立的系统,它作为全球大洋环流的通道之一,通过垂向混合保持与外界的水体和物质交换,并影响自身局地环流、水团、沉积物和生物的分布特征。本实验室拟通过分析潜标连续观测的深渊海流数据研究马里亚纳海沟潮流时空变化特征,结合数值模型研究马里亚纳海沟内潮的生成机制,解析内潮能量在深渊封闭地形下的传播和耗散过程,查明马里亚纳海沟内部由于内潮能量耗散导致的垂向混合扩散率分布特征,探讨深渊垂向混合对深渊环流结构的影响。    (3)南海/菲律宾海深层环流   目前南海深海、菲律宾海深层和底层环流观测资料匮乏,通过收集公开的模式资料、国内开放航次的南海深水海盆的温盐剖面、深水观测资料、流速观测等历史观测资料,整理成数据集,并以历史和现场实测资料为基础,通过诊断分析计算、简化理论分析和数值模式对南海深层环流的特征和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利用POM、ROMS等数值模型对南海深层环流进行模拟,揭示深层环流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动力机制,为全面了解南海深海环境打下基础,也为南海资源开发提供理论支撑;研究菲律宾海深层和底层环流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变异规律,分析通道形状和通量强度、垂向混合以及海盆地形等因子对菲律宾海深层和底层环流的作用机制,并探讨太平洋深层西边界流对菲律宾海深层和底层环流的潜在影响。   (4)海洋观测技术   锚系潜标是一种固定在海面与海底之间通过锚系绳索连接观测设备的观测链,通过释放装置实现回收和再布放,具有在恶劣海况下进行长期、连续、同步、立体、自动地对海洋环境要素进行全面综合监测的能力,并具有隐蔽性好不易被破坏的优点,是其它调查手段无法代替的有效方法,针对目前国内深海海洋数据实时观测分析的需求,研究深海锚系潜标感应耦合传输技术及声学通信技术,结合移动通信中继平台,研发、布放和回收深海海域具有高时效数据传输功能的锚系潜标阵列;结合声学通信技术、调制解调技术和移动通信中继平台,研发具有智能反馈控制功能的高时效传输潜标;通过布放潜标阵列,对深海海流和物理环境的实现长期、连续、动态监测。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揭示菲律宾以东海域次表层涡动能年际变异规律及机制》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5-31
    • 近日,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胡敦欣院士团队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菲律宾以东海域次表层涡动能的年际变异规律及其控制机制,促进了对热带西太平洋次表层环流多尺度变异规律的认识。 菲律宾以东海域是次表层中尺度涡旋活跃的海区,拥有热带西太平洋最显著的次表层涡动能信号。这些涡旋在调节西边界流季节内变异以及南半球水团沿西边界向北入侵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次表层涡旋核心大多位于温跃层以下,很难通过海表要素进行观测,因此对次表层涡旋的研究亟需直接的次表层观测资料支持。 在NPOCE计划支持下,团队在菲律宾以东海域构建了长期连续潜标观测阵列。基于东经130度断面两套潜标2至4年的ADCP连续观测,结合高分辨率模式数据探究了菲律宾以东次表层涡动能的年际变异规律及其与ENSO的关系。 研究发现,菲律宾以东海域次表层涡动能具有显著的年际变化特征,并与ENSO事件密切相关,涡动能变化滞后Nino3.4指数14个月。进一步的能量分析表明,背景流的正压和斜压不稳定是涡动能发生年际变化的主要原因,并且正压不稳定起主导作用。在该海域的南部和北部,正压不稳定的变化分别与次表层部分的哈马黑拉涡(HE)和棉兰老潜流(MUC)有关。HE和MUC的变化受到ENSO事件的调控。厄尔尼诺发生时,日界线以西的海域出现的负海面高度异常以 Rossby波形式向西传播,对菲律宾以东的西边界流变化产生迟滞的调控作用,进而通过正压不稳定过程影响次表层涡动能的年际变化。由于低纬度的Rossby波波速较大,菲律宾以东的南部海域正压能量转换率以及次表层涡动能对ENSO的响应更快。 该研究由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惠玉超、通讯作者张林林研究员、以及王凡研究员、胡敦欣院士等人合作完成,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科技专项(B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联合资助,海上考察得到基金委共享航次计划项目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