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石油价格趋势分析》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2-01-11
  • 2022年伊始,全球面对OMICRON变异病毒疫情的迅猛传播,以及引发地缘政治关系紧张的能源危机。在国际能源市场上,今年的石油价格走势将如何?欧佩克石油输出国组织及其盟国(OPEP+)又将可能采取怎样的策略?

    在OMICRON变异病毒大流行的背景下,石油输出国组织和欧佩克盟国(OPEP+)将可能采取怎样策略?石油价格在2022年的趋势如何?

    石油生产国目前态度乐观

    分析认为,OMICRON变异病毒应该会强化石油生产国的谨慎政策,但问题是如何把握好尺度?很难想象OPEP+成员国进一步提高自2021年中旬以来每月更新的,日增40万桶的水平。但鉴于疫情反弹,有成员甚至可能不愿意释放少量的额外原油。总的而言,目前是乐观气氛占据主导地位。石油生产国似乎认为,新变异病毒的冲击将是“适度的”和“短期的”。即便是国际旅行限制将在未来几周导致需求减少。

    专家说2022年油价呈跌势

    国际能源署(IEA)则决定,下调其对2022年总体燃料消耗的预测,原因正是由于航空运输放缓。不过,它预测美国、加拿大和巴西这些非OPEP+的产油国会增产,并应该可能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因此,预计2022年供应充沛。当前的卫生形势及其对经济恢复所带来的不确定性,这可能会造成价格波动。询问了三十多名专家都认为,总体上,今年应该是下跌。

  • 原文来源:http://www.nengyuanjie.net/article/53031.html
相关报告
  • 《石油价格战会打爆美国页岩油气吗?》

    • 来源专题:油气开发与利用
    • 编译者:cncic
    • 发布时间:2020-03-18
    • 1. 供需决定油价趋势,政治博弈决定波动率    原油作为大宗商品,与一般商品一样会价格波动,更重要的是,也具有政治与金融属性。原油价格波动的核心逻辑依然是供需,但政治因素会在供需基础上扩大油价波动幅度。   也就是说,如果供需决定了趋势,那政治博弈决定了波动率。这次油价波动也不例外。从供需基本面来看,受疫情全球扩散影响,潜在需求回落,从趋势上油价当然敌不过需求回落影响,于是 1月以来价格持续下行,尤其2月20日以后随着新冠疫情在全球扩散,油价同美国债利率一同快速下行,不足为怪。然而俄沙之间的政治亦或商业博弈, 3月9日推动油价创下1991年以来最大当日跌幅。这时候油价核心矛盾转移到供给侧,全球目光转移到 OPEC及OPEC+如何收拾这场油价危机。复盘事情的演化,可能是这样的:一开始, 2月份OPEC提议应对疫情深化危机减产时,俄罗斯认为当前新冠疫情具有短期性,不足以深化减产。再叠加利比亚政治僵局带来的产量下滑,全球经济在央行货币宽松后进一步复苏,俄罗斯认为深化减产仍需进一步观察。从一开始的态度来看,俄罗斯就对减产比较排斥,认为其并未从减产中获得利益,反而会把市场份额让给美国。联合减产以来,沙特承担了主要减产任务,而俄罗斯产量稳定,美国原油产量与出口一直增加。2016年11月联合减产以来,OPEC产量维持在3200-3400万桶/天,2018年12月深化减产以来,更是一下子降到了不足3000万桶/天,其中沙特产量更是一度下降到900万桶/天。沙特带头减产,俄罗斯既然同意与沙特形成减产联盟,其产量自然也得约束一下,联合减产以来俄罗斯产量稳定在1100-1170万桶/天之间。2016年11月联合减产以来,沙特带头减产 。俄罗斯一边减产的同时,一边盯着美国。2016年11月以来,美国产量从880万桶/天上升到1280万桶/天,涨幅45%;出口量从40万桶/天上升到超400万桶/天,上涨900%。这让俄罗斯觉得,沙特在帮美国偷走自己的市场份额。处处受美国制裁的俄罗斯咽不下这口气。这是俄罗斯背弃沙特一个很重要原因。   2016年11月联合减产以来,美国页岩油产量与出口快速增长 。实际上,俄罗斯石油( Rosneft Oil)总裁谢欣多次跟普京谈过这个问题,只不过从政治因素考虑,普京还是选择了与沙特合作。沙特当然也希望俄罗斯支持其在中东地位,不仅国王萨勒曼2017年代表沙特首度访问俄罗斯,更是在减产上表现出十足的诚意。 撇开政治合作的因素,如单从商业上考虑,俄罗斯觉得吃了亏,不再联合减产,沙特自然没必要维持一个自己吃亏的联盟。 1986年、1997年沙特不是没有过“低价保额”的经历,这次只不过重演一次历史。    2. 不管有没有美国掺和,长期低油价对谁都不利    经济复苏和减产是油价企稳基础。这次油价在 2天内快速下挫15美金,创下1991年以来短期最大幅度下跌。油价下跌之快让人措手不及,心有余悸。2018年3月27日,沙特王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表示,OPEC组织与非OPEC产油国俄罗斯正在考虑签订一份期限为10年至20年的原油减产长期协议,以调控全球原油供应、稳定原油价格。不管有没有美国掺和,长期低油价对谁都不利。   当然,这一轮价格战的冲击,所处的环境毕竟跟前几次还是有不一样:   第一,大家都在试图摆脱对原油的依赖。   全球最大的石油公司沙特阿美已经上市,意味着沙特石油战略可能会发生调整,由原油的 “维持市场适度紧张”进一步转移到公司与国家现代化治理,摆脱对原油依赖的战略上来,俄罗斯也在实施这样的战略,摆脱“能源诅咒”,转轨经济。   第二,美沙俄三国的政治博弈跟之前不一样。   美国因为积累起来的高额政府债务,使得美元霸权地位受到一定影响,叠加美国在中东控制力逐渐衰弱,如果俄罗斯与沙特政治合作基础是限制美国在中东渗透,那么当前合作的政治基础有可能会被弱化,沙特需要新的理由与俄罗斯结盟,同时证明其不是在帮着美国提升市场份额。   第三,随着美国加入千万桶俱乐部,没有美国参与的 OPEC影响力逐渐衰弱,叠加天然气贸易的崛起,OPEC影响力不可与之前相比。如果这次俄罗斯不能回到谈判桌前,意味着OPEC影响力进一步削弱。    3. 需求淡季过后,油价或开启新一轮反弹    对于未来油价走势,历史演绎的方式虽然不同,但结果非常相似。主要的考虑在于:   一方面,短期油价可能形成底部震荡格局,来逐渐消化供给侧的博弈。   从整个供需角度来讲,当前油价下跌突破了基本面。但即便是由供给侧冲击,叠加恐慌情绪推动的这轮下跌,并不会很快见底反弹。从价格结构上来看,当前油价只是刚刚进入 Contango结构(为原油期货跨期价差的概念,即近低远高的结构,意味着可以增加库存获利)。   另外,回顾 2014年因为减产协议未达成原油价格暴跌,漫长的2年时间才达成与俄罗斯联合减产,当前沙特要将俄罗斯重新拉回谈判桌也非易事。2季度将进入需求淡季,可能也会对油价短期反弹形成制约。   另一方面,当前油价不具备走弱基础,中长期油价依然维持全年 “N型”走势判断。   疫情形成的是阶段性需求冲击,并且全球其他国家不会采取类似中国的 “经济暂停”策略,随着全球央行货币宽松等逆周期调节政策,在债务杠杆可控背景下,需求将重启2019年底以来的复苏。   同时,利比亚、委内瑞拉、伊朗等石油输出受到限制,美国页岩油产量增速从 2018年8月份以来持续回落,不宜过于担心供应端冲击——毕竟沙特需要油价稳定沙特阿美股价,推进沙特2030愿景,俄罗斯同样也有50%-60%的出口来自油气出口。   2季度需求淡季过后,油价很可能开启新一轮反弹,当然还需持续观察彼时的油价结构、国债代表的需求走势来判断,短期中东地缘冲突同样会冲击供应端。
  • 《全球能源市场新趋势》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5-15
    • 随着能源资源价格的不断高涨以及受疫情冲击,新一轮资源民族主义浪潮以前所未有的高频率、广范围,深刻影响着自然资源产业的发展空间。 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全球供应链中断、极端天气频发,导致全球油气投资大幅下滑,加之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成员国加上以俄罗斯为代表的一些石油高产国家)实施大规模减产计划,在2021年全球经济复苏之际,全球能源供应明显不足,导致以能源为代表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 当前的俄乌冲突再度冲击全球能源市场。美国和英国已宣布停止进口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欧盟设定了将其对俄罗斯化石燃料的依赖减少2/3的目标。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能源供应面临持续紧缩的压力下,国际局势的演变促使全球能源资源市场发生一些新变化、新趋势。 全球能源市场短期波动加剧 石油市场最容易受包括自然灾害、重大技术事故和地缘政治紧张局势等风险因素的影响。疫情导致的投资缺乏以及OPEC+大规模减产计划已使全球石油供应趋紧,全球石油价格在2021年出现了有记录以来的最大年度涨幅。 俄乌冲突后国际关系持续恶化,美欧等国家和地区不断加大对俄罗斯经济制裁的力度,加深了世界各国对能源安全问题的担忧,避险情绪引发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巨幅上涨。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自2022年开盘价78.09美元/桶飙升至3月份的139美元/ 桶,西得克萨斯中质原油现货价格也一度升至130美元/桶的高位。 随后国际能源署(IEA)成员国采取集体行动,两度承诺将在未来6个月内释放1.2亿桶原油和石油产品紧急储备,以平息由于俄罗斯大幅减少供应导致的油价上涨,国际油价应声回落至100美元/桶以下。 OPEC+承诺缓慢增产以及IEA的库存释放,将减缓原油供不应求的状况,但这些举措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由于多年投资不足和全球流动性极度宽松而导致的石油市场结构性失衡问题。 全球石油库存已连续14个月下降。IEA警告称,由于制裁或主动禁运,从5月起每天大约有300万桶俄罗斯石油可能无法流入国际市场,再加上乌克兰局势的不明朗和利比亚油田的关闭,原油市场前景充满了不确定性,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4月18日又升至112.72美元/桶。高油价将对全球经济前景构成严重威胁。 欧洲能源转型节奏加快 随着经济复苏,欧洲一直面临能源价格上涨的问题。2021年底的能源危机对欧洲天然气需求端造成严重打击,欧洲地区基准天然气价格涨幅超两倍,促使欧洲公用事业机构不得不转向使用污染严重的煤炭资源。 俄乌冲突的爆发加剧了欧洲能源供应的不确定性。欧盟90%的天然气消费依赖进口,而俄罗斯提供了欧盟天然气消费总量的40%以上。欧盟石油进口总量的27%和煤炭进口总量的46%也来自俄罗斯。 为实现在2030 年之前逐步消除对俄罗斯化石燃料依赖的目标,欧盟委员会于2022年3月制定了《欧洲廉价、安全、可持续能源联合行动》,将基于两大支柱提升欧盟范围内的能源系统弹性:一是增加来自非俄罗斯供应商的液化天然气(LNG)和管道天然气的进口,以及增加生物甲烷和可再生氢的生产和进口;二是通过提高能源效率、增加可再生能源份额、突破基础设施瓶颈等,更快地减少家庭、建筑和工业层面以及电力系统层面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根据该计划,2022年内欧盟成员国将减少2/3的俄罗斯天然气进口,至2030年,完全关闭对俄罗斯能源进口的通道。4月,欧盟还宣布对俄煤炭禁运。通过支持能源供应的多样化,加速向可再生能源过渡并提高能源效率,将大幅提高欧洲的能源独立性,加速欧洲向清洁能源转型。 全球能源流动方向或发生重要调整 俄罗斯石油及天然气出口量在全球占比达25%左右。欧洲是俄罗斯能源出口的主要目的地,其次是中国。由于冲突和制裁,许多运输公司拒绝运输俄罗斯原油,导致运输成本大幅提高。地缘政治因素也推动了国际资本大规模撤出俄罗斯能源产业,俄能源贸易空间被压缩。 与此趋势相反,欧盟大幅增加了从美国进口天然气。自2016年4月第一批LNG发货以来,欧盟从美国的LNG进口一直在增加。2021年美国向欧盟出口的LNG超过220亿立方米,创历史新高。 根据美欧近期签署的天然气供应协议,2022年美国将与国际伙伴合作确保向欧盟市场提供至少150亿立方米LNG,最终目标是完成欧盟提出的2030年前每年进口500亿立方米LNG的目标,从而帮助欧洲在2027年前摆脱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预计未来欧盟对美国LNG进口的依赖会大大加强。 作为天然气供应多元化的重要举措,欧盟还将加大与挪威、卡塔尔、阿塞拜疆、阿尔及利亚、埃及、韩国、日本、尼日利亚、土耳其、以色列等国家的天然气跨境合作。意大利已与阿尔及利亚签署了增加天然气供应的协议。 加速推进部署清洁能源 俄乌冲突是全球能源市场的一个扳手,气候变化则是另一个。石油、天然气市场的不稳定已经使欧盟、亚洲等地区意识到寻找能源替代品的紧迫性,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政治意愿也显著上升,未来的政策设计和资金都可能向可再生能源倾斜。石油和天然气高昂的价格,也使得可再生能源投资变得更具吸引力。 首先,光伏和风能发电有望快速提升。欧盟的目标是到2025年光伏和风能发电能力提高1倍,到2030年提高两倍。化石燃料价格的飙升已经导致欧盟内部对太阳能电池板的需求激增,而新建住宅的强制性加装太阳能电池板措施正加速这一趋势。 同时,欧盟推出的简化风电许可措施将使欧洲的风电产能部署提高近20%。欧盟和英国已经批准了近19吉瓦的风电产能建设,如果建设时间表提前,欧洲可能会在两年内看到额外产能投入运营。 其次,核能在清洁能源转型中的作用可能提升。IEA预计,到2050年全球90%的可再生能源电力中,风能和太阳能光伏发电的份额加起来将占近70%,其余的30%由核能提供。 多数经济体如美国、加拿大、中国、俄罗斯、印度、阿根廷、巴西、埃及、芬兰、匈牙利、波兰、沙特、英国和乌兹别克斯坦等,都对发展核能持乐观态度。对于核能是否应归类为绿色能源的问题,欧盟内部已展开了激烈争论。受2021年底的能源危机和俄乌冲突带来的能源安全挑战,包括德国在内的反核国家淘汰核能的进程有可能放缓。 此外,对储能、海上风能、氢能、碳捕集与封存 (CCS) 等低碳技术的投资有望保持上升态势。储能在许多国家的政策框架中的作用将变得更加清晰。 欧盟委员会2021年批准了提供29亿欧元资金支持欧盟电池储能技术研究的计划。奥地利、比利时、克罗地亚、芬兰、法国、德国、希腊、意大利、波兰、斯洛伐克、西班牙和瑞典等12个欧盟成员国,将在电池制造的4个核心阶段(原材料开采、电池芯设计、电池组系统和回收供应链)投资创建新的解决方案。风电、氢能、CCS技术等也是欧盟、日本、韩国等长期低碳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能源资源问题政治化带来新挑战 新兴产业的兴起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全球加速绿色转型,使得一些非燃料矿产如锂、钴、锰、稀土、镓、钕、铟、锗、钪、铂、钽等的地位凸显。由于多数矿产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和地理分布的极度不均衡性,资源民族主义已被确定为自然资源领域投资者的主要风险之一。 近年来随着能源资源价格的不断高涨以及受疫情冲击,新一轮资源民族主义浪潮以前所未有的高频率、广范围,深刻影响着自然资源产业的发展空间。一些国家纷纷单方面修改游戏规则,比如推翻原有合同、提高税收分成、限制外资持股比例、出于战略或经济等原因强制性要求对外国公司控股或参股、提高矿业特许使用费、强化环境保护标准等,给全球关键矿产的供应安全增加诸多不确定因素。 目前,全球主要经济体已开始重新审查评估其关键矿产供应状况,并制定相应的全球资源战略。可以预见,未来全球围绕关键矿产的萃取、加工、精炼和应用等的竞争将愈演愈烈,而由战略性矿产资源驱动的地缘冲突也可能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