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动驾驶看人工智能的能与不能》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7-19
  • 近年来,结合了感知、融合、决策、控制的自动驾驶技术无疑是近年最火的研发领域之一。这得益于现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但是在ThoughtWorks大数据团队首席科学家王晓雷看来,人工智能不是万能的,深度学习也可能被“愚弄”。

    在近日举行的2018 ThoughtWorks技术雷达峰会上,王晓雷进行了主题为《自动驾驶——人工智能的能与不能 》的演讲,并结合自动驾驶技术的最新发展,分享了我们对于真实世界中,关于智能算法的长处和局限性的一些思考。

    从备受争议的自动驾驶谈起

    2015年5月,工信部发表《中国制造2025》,将智能车联网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至今三年时间里,各项政策层出不穷,甚至开放了包括北京上海的部分道路在内的一部分路段作为路测。然而,近来,自动驾驶汽车的安全与伦理一直备受争议,不仅发生了几起令人侧目的特斯拉自动驾驶系统事故,还在2018年3月发生一起致命事件。在该起致命事件中,Uber自动驾驶车辆与行人之间发生碰撞并导致行人死亡。这让人们不禁关注起自动驾驶技术的敏捷度、安全性、以及车企如何能够保证它万无一失。

    王晓雷表示, 比起完全信息博弈,自动驾驶更像是一场司机与环境的对话。这里面涉及众多环节。比如定位与映射;场景理解;路径规划;状态感知等等 。

    如此复杂的流程必须依靠包括深度学习在内的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支撑,机器通过大量数据的采集与特征提取,在一定算法的基础上自主的完成优化和改进,从而最终得出一个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结果。这个统计学结果的得出其实是值得探讨的。由于包括数据量不足和模型本身的种种限制,深度学习并不能实现100%的准确性。 人工智能背后是一整套算法的支持,而这些算法的优化又依赖于大量的数据进行不断的训练,从而获取到一个在训练数据上相对较好的模型,然后再利用这一模型对其他数据做出预测。在这一过程中,任何一个因素都有可能导致预测结果出现一个偏差。举一个例子,当我们试图训练一个模型来创作一行标题用以描述图片内容时,我们常常认为该模型是在“理解”图片的内容的基础上,从而产生相应的标题。然而,当轻微改变训练数据中存在的图像时,比如调制一些特制的噪声进去后,研发者会非常惊讶地发现模型开始创作完全荒谬的字幕。

    通常,这类行为被强调为对抗案例,通过向深度学习网络输出错误的样本来欺骗模型。 如上图所示,我们拍摄一辆卡车,添加一个“鸵鸟”梯度噪声,则训练好的神经网络可以以很高的置信度将这辆卡车分类为鸵鸟,而人类肉眼完全无法判断这两张图片之间的区别。 这证明了深度学习模型并非万能的,它们从输入到输出映射与我们人类感知之间的深刻差异。

    简而言之,深度学习模式对他们的输入没有任何理解,至少不是从人的意义上来说。我们对图像,声音和语言的理解是基于我们的运动感觉体验。然而机器人却没有这种经验,因此不能以任何以人为本的方式理解他们的驶入。通过输入大量的培训示例来训练我们的模型,我们让他们学习一个几何变换,将数据映射到这个特定的一组示例上的人类概念,但是这个映射只是我们思想中原始模型的简单草图。

    这也就是现在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困境。同样,这与适用于自动驾驶技术。“现在对于人工智能的态度,两类人是恐惧的。一类是不懂的人,他们认为人工智能是破坏性的;另一类是懂的人,因为他们知道人工智能能够解决很多现实问题,但是这需要对人工智能技术有个正确的认识和用法,特别是算法的设计。

    当算法应用于产品时,我们不仅仅要考虑算法是否能够实现需求,同时还必须考虑算法本身的性能和准确性,这就和算法本身的体系搭建有着密切的关系。

    为你的场景找到人工智能的位置

    人工智能只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需要与对应的应用场景进行结合,自动驾驶就是典型应用。王晓雷表示,AI能做的与人类想要的交集就是我们的机会。所以,我们给人工智能找到一个合适的落地场景。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我们需要思考以下问题:

    预测的目标可以被量化吗?

    与目标相关的特征可以被有效的表达吗?

    指标和目标相关吗?

    有足够的数据来训练模型吗?

    不可否认,人工智能代表着未来的方向。但是在生活中,除了在某些特定的场景(自然语言处理和计算机视觉)使用到外,人们还无法感受到它的存在和意义。目前人工智能还远没有达到一个被公众所大范围接受的地步,因为它真正缺失的也是最核心的东西,正是用户场景。更准确地来说是接地气的用户场景。

    在当前,随着CNN、RNN等算法成熟和GPU对计算能力的提高,现今人工智能所需要面临的是如何使应用深化,从而对产业发起变革。特别是场景化、标签化的数据获得是人工智能应用落地的关键。我们以安防为例,在深度学习、计算机视觉算法开源化的大趋势下,具有特征性的场景数据集的获得,是对安防行业人工智能视频分析技术真正落地应用的关键。

    1956年,美国达特茅斯大学会议标志着人工智能研究的正式诞生,推动了了全球第一次人工智能浪潮。但这一次人工智能的春天只持续了20年,原因是当时过于重视算法和方法论,而导致了人工智能在处理问题范围的局限性。

    如今,人工智能研究的发展已经历了六十多年的沉浮,从硬件的计算能力、到深度学习算法、计算机视觉技术和自然语言处理等各领域都有了本质上的飞跃,人工智能已经从一个学术层面上的探索发展成一种可推动产业结构变革的新兴生产方式。

    在这样的情况,整个社会需要正视人工智能技术,拥抱人工智能,推动其在行业中的落地,而问题是在发展中解决的,我们不能因噎废食。相信未来人工智能在整个产业革新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关报告
  • 《韩媒:中国在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等领域已领先韩国》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1-23
    • 据韩国媒体Business Korea报道,中国已经通过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和大规模的研发投资缩短了制造业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差距,同时这一优势已经延伸到了先进技术领域。 有韩国分析师指出,在涉及到大数据、自动驾驶和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领域,中国已经领先于韩国。 韩国工业经济与贸易研究所1月20日发布的报告指出,2017年,中国制造业占全球的27%,而这一数字在2010年仅为18.5%。 另外,据全球咨询公司德勤在2016年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40个国家的563个制造商中,中国制造业竞争力排名第一。 从发展速度来看,根据韩国科学技术评估与规划研究所的数据显示,2008年,韩国与中国在制造业方面的差距为2.7年,2010年为2.5年,2012年为1.9年,到2016年,差距已经缩小到1年,可以说,差距正在快速缩小。 而现在,韩国工业经济与贸易研究所表示,中国正在不断增强在高科技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实力,不断提高竞争力。其中,将高科技产业融入到传统制造业就是一大趋势。 不难发现,除了中国在将高科技行业和传统制造业融合之外,德国等国家也相继提出了整合和系统技术创新的先进制造理念,以工业物联网、智能工业为先导,这一波制造浪潮也将推进高科技产业的发展。
  • 《粒子加速器的“自动驾驶”:机器学习开启智能调控新时代》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2-06
    • 在AI for Science这一前沿领域的蓬勃推动下,人工智能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引领着科研范式的变革,同时也在深刻的改变着我们的日常生活。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高速发展,自动驾驶技术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那么,对于一个包含成千上万个元件的大型科学装置,例如粒子加速器,其稳定运行是否也能依赖于类似的“自动驾驶”技术呢?答案是肯定的。科学家们正借助机器学习来实现加速器粒子束的智能调控,从而为高功率强束流加速器的调试和运行开辟新的途径。粒子加速器是探索物质结构和基本规律的关键工具,其运行要求极高的精度。长期以来,加速器的调试与运行高度依赖人工操作,这一过程不仅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资源,而且极大地增加了科研的时间成本。机器学习技术的引入为这些挑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通过训练智能控制系统,机器学习能够显著减少人工干预,提高加速器的运行效率,并为设备控制开辟全新的可能性。 然而,在推进这一技术的过程中,研究者们仍然面临着不少理论和技术上的难题。例如,粒子加速器动力学过程非常迅速,观测器所能获取的大多为稳态数据,而无法完整捕捉动力学演化过程。这一特性使得传统的非线性动力学系统控制理论无法直接应用。此外,由于加速器是一个具有极高自由度的时空演化系统,观测器只能采集到部分变量的信息,这对于控制器的设计和调试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与此同时,由于获取加速器的真实运行数据成本高昂,依赖虚拟加速器进行离线训练成为一种可行的选择,但如何实现控制器从虚拟加速器到真实加速器的无缝迁移,仍然是一项重大的技术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