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红3”号海洋科考船作业深度可覆盖马里亚纳海沟》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18-01-25
  •   日前,新型深远海大型综合科学考察实习船“东方红3”号在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水。

      这艘5000吨级的科考船全长约103米,宽约18米,具有全球无限航区航行能力,可持续航行1.5万海里,海上自持力60天。该船作业甲板600平方米,实验室面积600平方米,可搭载科考人员和船员110人,是同级别科考船中容纳科考人员最多、搭载科考设备最齐全的全球级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

      官方资料显示,“东方红3”号船由中国海洋大学投资6.9亿元建设,于2013年由教育部立项。2014年10月,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第七〇八研究所(下称中船集团七〇八所)中标“东方红3号”设计项目,在随后的20个月内,“东方红3”号科考船的方案设计和详细设计共经历4次船模优化验证和 6次总图修改。2015年,该船在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开工建造。

      交付后,该船将通过科考操作支撑系统,水体、海底探测系统,大气探测系统,化学、生物、地质等实验分析系统,和遥感信息观测印证系统等,进行大范围、多学科、多种海洋要素的综合观测,以及“大气-水体(全海深)-海底”的立体探测,实现船基与陆基信息网络一体化。

      “东方红3”号总设计师、中船集团七〇八所研究员吴刚表示,该船首创了垂直船首,并在船体底部设计了两侧突出的导流罩,以保证考察船底部的声学设备不受气泡下泄的干扰,提升了设备的测量精度。“在整个船型设计上采取了一个直艏,能够防止气泡掀覆到船底,同时,侧推封盖可减少气泡的产生,从而降低噪音。”吴刚说。

      为进一步提高测量精度,这艘科考船还首次引进两套高分辨率(0.5°x1°)的中浅水和全海深多波束系统。在此之前,国际上也仅有一艘船安装了这种多波束系统。

      “最大的特点就是静音,在航行时的噪音控制达到了科考级即世界最高级别的水下噪声控制级别,这使它在海洋调查中得到的数据更准确。”中船集团七〇八所党委书记卢霖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该船将获得挪威DNV-GL船级社水下辐射杂讯最高等级Silent-R级的认可证书,这将是全球第六艘、中国第一艘获得该证书的科考船。

      除了探测更精准,这艘科考船也更环保。船只采用双轴双桨全电力推进模式,并达到中国船级社防污染洁净设计Clean船级标准。这种推进模式在确保多波束测量性能的前提下,让全船阻力减少15%-20%,油耗也有所降低,在相同的油舱容积下,续航力大大提高,确保本船航行到更远的深海大洋进行考察作业。

      此外,该船配备有两台1万米以上的CTD绞车、一台1万米钢缆绞车、一台1万米光电缆绞车和一台1.2万米纤维缆绞车,作业深度可覆盖全球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

      按照“东方红3”号船的总体建设目标,它将以当今国际深海大洋科学考察前沿为起点,提升中国深海大洋现场综合科学考察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型人才培养能力。

      “将来,‘东方红3’号会为中国海洋强国建设提供各类海洋的人才。”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闫菊表示。

      “东方红3号”预计将于今年年底交付使用。届时,该船将与“东方红2号”“海大号”“天使1”组成一支覆盖从近海到大洋的科考船队,开展海洋空间多学科全海洋要素的快速同步探测、观测与分析。

  • 原文来源:;http://www.hellosea.net/news/focus/2018-01-24/47201.html
相关报告
  • 《"科学" 号完成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域科考任务返回母港》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18-10-16
    • 9月29日,“科学”号完成中国科学院海洋先导科技专项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域科考任务,顺利返回青岛母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相关负责人及科考船运管中心、科研处、相关课题组工作人员到码头迎接。  本航次8月20日从青岛起航,历时41天,航程12200余公里。航次以热流数据观测为主,结合多道地震、重力、磁力、多波束等走航式调查,对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俯冲带中部开展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并在重点研究区域开展沉积物底质调查研究,获得了丰富的海底热流数据、重磁震多波束等综合地球物理数据,并在重点海山区获取沉积物与岩石样品。  航次在国内首次实现了热流调查原位监测的实时传输,保障了数据质量和仪器设备安全,提高了热流作业效率与数据精度,并在海沟外隆和弧前区域获得了大量低间距、高密度的热流观测数据;完成了多道地震、重力、磁力、多波束、浅地层剖面及ADCP的同步观测,采集了马里亚纳海沟弧后盆地与帕里希维拉海盆的综合地球物理数据。观测数据覆盖了俯冲带的多个主要构造单元,将为揭示俯冲带的精细地貌、沉积层序及地壳结构,进一步深化研究马里亚纳海沟的地震孕震机制及水热流体循环,特别是地震与流体的耦合关系提供重要的第一手观测数据。
  • 《雅浦-马里亚纳海沟关键通道流量通量研究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2-18
    • 近日,海洋环流观测与数值模拟研究室联合中国海洋大学深渊研究团队在国际期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在线发表题为“Intense Abyssal Flow Through the Yap-Mariana Junction in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的论文。研究人员通过分析布设在雅浦-马里亚纳海沟关键通道上的锚系潜标阵列长期观测数据,获得了该关键通道处深层环流的流速分布、流量通量及其时间变化等重要特征信息。 在广阔而看似平静的深海中,水团的交换在影响区域气候变化和物质输运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深层水团的输运基本上沿着地形引导的路径,因而通过对地形通道处的长期观测可以获得深层环流的时空变异特征。雅浦-马里亚纳海沟深层关键通道是连接海沟-海沟和海沟-海盆之间的重要桥梁,对此处开展流量通量的观测对研究深渊环境动力过程具有重要意义。论文研究结果发现在雅浦-马里亚纳交汇处的通道西侧存在流向菲律宾海的深层强流,其最大流速达到7.6cm/s,且穿过该通道进入菲律宾海的深层水流量是2.2±1.0Sv。此外,雅浦-马里亚纳交汇处的深层强流存在较强的季节变化,深层水流量在秋季从北向转为南向。这项研究阐明了雅浦海沟与马里亚纳海沟之间深层流的连通性,并增强了我们对西北太平洋深海环流的理解。 雅浦-马里亚纳海沟锚系潜标阵列的布放和回收工作得到了中国海洋大学“东方红2号”和深海所“探索一号”科考船全体工作人员的大力支持和协助,特此致谢。 论文信息:Zhou Chun#, Xu Hongzhou#, Xiao Xin, Zhao Wei*, Yang Jiayan, Yang Qingxuan, Jiang Huichang, Xie Qiang, Long Tong, Wang Tinghao, Huang Xiaodong, Zhang Zhiwei, Guan Shoude, Tian Jiwei. (2022). Intense abyssal flow through the Yap-Mariana Junction in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49, e2021GL096530. https://doi. org/10.1029/2021GL096530. 原文链接:https://agupub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29/2021GL096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