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新的氟氯化碳排放源来自中国东部》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19-06-05
  • 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Scripps)的最新研究表明:自2013年以来,中国东部地区禁用的氟氯化碳(CFC)的年排放量增加了约7000吨。这项研究的成果《基于大气观测的中国东部CFC-11排放增加》已于5月23日发表在《自然》(Nature)杂志上。

    通过全球监测网络,如先进的全球大气气体实验(AGAGE)和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全球监测司(NOAA GMD),科学家们测量大气中的CFCs的历史已达40多年。由于《蒙特利尔议定书》的制定和实施,观测结果显示全球的氟氯化碳排放量下降。但是2013年开始,观测结果发现:全球最重要的一种氟氯化碳的排放量突然开始增长。

    这一发现令人担忧,因为CFCs是平流层臭氧层耗尽的罪魁祸首,它可以保护我们免受太阳的紫外线辐射。任何氟氯化碳排放量的增加都将延迟臭氧层和南极臭氧“漏洞”恢复所需的时间。

    但这些新排放来自哪里?到目前为止,只有迹象表明至少有部分来源位于东亚的某个地方。为了确定来源,科学家在靠近工业化区域进行测量。新CFC-11排放位置的线索来自东亚的两个AGAGE站。当靠近工业化区域,采集气体样品时,CFC-11的测量值达到了高峰,这些峰值数据在2012年之后有所增加,表明排放量必须从该地区的某个地方增长。同时日本和韩国的监测站也同样检测到严重的CFC-11污染。

    为了确定CFC-11污染的来源,布里斯托大学、英国气象局、瑞士联邦材料科学与技术实验室(Empa)和麻省理工学院的国际建模小组进行复杂的计算机模拟。模型结果显示,2013年以后,中国东北地区的CFC-11排放量每年增加约7000吨,特别是在山东和河北省或周边地区,且没有发现来自日本、朝鲜半岛或我们网络敏感的任何其他国家的排放增加的证据。

    虽然这项新研究无法确定哪个行业或哪些行业应当负责,但它清楚地表明近年来中国CFC-11的排放量大幅增加。这些增长可能来自新产量,占全球排放同步增长的很大一部分。该研究成为大气科学家能够分辨出哪些地区正在排放臭氧消耗物质、温室气体或其他化学物质以及数量多少的里程碑。

    (李亚清 编译)

    图片源自网络

  • 原文来源:https://scripps.ucsd.edu/news/scientists-discover-source-new-cfc-emissions
相关报告
  • 《碳足迹热点:绘制中国出口驱动型排放图》

    • 来源专题:物理海洋学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张灿影
    • 发布时间:2020-05-18
    • 中国是世界上许多工业和消费品的最大生产国,约四分之一的国内生产总值用于出口。中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改变气候的二氧化碳排放国,二氧化碳是由燃烧化石燃料产生的。一项新的研究通过绘制与海外消费产品相关的国内二氧化碳排放源,详细说明了中国出口与排放之间的联系。密歇根大学的研究人员和他们的中国合作者追踪到这些二氧化碳排放到少数沿海地区,另外该国约1%的陆地面积造成了75%的与出口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该研究提供了迄今为止中国出口驱动型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最详细地图。这些基于2012年排放数据的调查结果可以指导决策者做出合理的应对措施。制定本地化的气候缓解战略需要了解全球消费如何以良好的空间分辨率推动当地的二氧化碳排放,这项研究确定的碳足迹热点是中国和推动这些排放的下游各方合作减排努力的重点。研究发现,制造业对大部分与外国有关的排放负有责任,它们分别位于长三角(包括中国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城市上海)、珠江三角洲(包括东莞)和华北平原(包括天津)。研究还发现:对美国、香港和日本的出口造成了中国最大的海外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对贡献分别为23%、10.8%和9%;在美国,约49%的二氧化碳排放是由家庭消费品的生产造成的;中国约42%的出口驱动型二氧化碳排放与发电有关,其中上海、宁波、苏州(江苏省)和徐州市是重点区域,大部分电力是在燃煤发电厂生产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钢铁生产国和出口国,制造大量钢铁和在此过程中使用大量煤炭是出口驱动型二氧化碳排放的重点,水泥厂和炼油厂也是主要贡献者。在这项研究中,密歇根大学的研究人员和他们的合作者使用碳足迹会计来跟踪全球供应链驱动温室气体排放。他们以10公里乘10公里的空间分辨率绘制了这些排放物的地图,其详细程度使他们能够确定具体的来源城市。先前的研究已经将温室气体排放与产品的最终消费联系起来,但主要是在国家或地区层面。鉴于非国家行为者—省、州、市和公司——在减缓气候变化方面的重要性日益增加,能够明确地将产品的最终消费者与直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国家以下行为者联系起来就变得越来越重要。 相关论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5883-9 (郭亚茹 编译;张灿影审校)
  • 《Nature | 中国细颗粒物排放毒性控制》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朱晓琳
    • 发布时间:2025-07-14
    • 发表机构:清华大学 作    者:王书肖(通讯作者)     大气细颗粒物(PM2.5)污染是全球人群健康的首位威胁因素,而目前空气污染治理政策以降低PM2.5质量浓度为导向,忽视了PM2.5因来源和化学组成不同而导致的毒性差异。因此,探究人为源排放PM2.5的毒性效应、明确PM2.5毒性的来源、关键组分及作用机制,对于环境治理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针对这一难题,该研究基于我国21个省份368个典型人为源排放PM2.5现场测试、化学指纹分析、细胞毒性拆解、大气暴露模式等多学科方法的综合研究,阐明人为源排放PM2.5毒性效应及其成因,率先发展了人为源排放PM2.5的毒性谱,量化了中国PM2.5毒性的来源、时空分布及变化趋势,提出了以削减毒性风险为导向的、因地制宜的空气污染精准防控新策略。     该研究揭示出不同来源PM2.5毒性效应差异可高达数十倍,其中民用固体燃料燃烧排放的PM2.5毒性最高,其次是船舶、冶金工业、刹车片磨损、柴油车、汽油车、水泥厂和电厂;阐明了上述毒性差异主要由PM2.5中关键毒性组分(如多环芳烃和毒性金属)决定,而后者又取决于原材料/燃料和工艺/污染控制技术等因素;进一步结合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建立了我国首个大气PM2.5排放毒性清单;发现2005年以来中国工业源减排对于PM2.5质量减排的贡献最大,而基于毒性调控的排放削减主要来自于民用固体燃料燃烧源(约80%);通过融合大气传输模型与人群暴露风险评估,量化出我国不同地区一次PM2.5人群毒性暴露风险;发现胡焕庸线以东区域,工业密集、人口集中,PM2.5毒性与浓度的叠加效应显著,成为健康风险最高的地区。     研究采用多学科交叉的方式,为“细颗粒物的非等效毒性”这一科学问题提供了新的证据和思路。研究成果为推动PM2.5污染治理从“质量浓度控制”向“毒性风险控制”转变提供了科学支撑,也为全球空气污染治理和人群健康保障方面提供了理论依据。 发表日期:202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