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国基资助情况分析》

  • 来源专题:物理海洋学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 张灿影
  • 发布时间:2019-09-02
  • 2019年3月1日至3月20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集中接收期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共接收项目申请240711项,经初审和复审后共受理236998项。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相关项目管理办法以及专家评审意见,自然科学基金委决定资助面上项目18995项、重点项目743项、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103项、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7966项、相关人才计划项目600项、创新研究群体项目45项、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研究基金项目(延续资助)23项、地区科学基金项目2960项、部分联合基金项目(NSAF联合基金、天文联合基金、大科学装置科学研究联合基金、民航联合研究基金和钢铁联合研究基金)235项、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自由申请)82项,合计41752项。其余项目正在评审过程中。

    据统计,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共为1437个单位的所属科研机构提供了资金支持,总金额高达213亿元,其中主要项目类别资助情况见表1。

    表1 201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要项目类别资助情况

    项目类别 资助项目数 金额(万元)

    相关人才计划项目

    600 74740
    创新研究群体项目 45 44580
    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 82 58334
    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2960 110426
    联合基金项目 235 30660
    重点项目 743 221840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17966 420177
    面上项目 18995 1112614
    总计 41626 2073371

    其中,地球科学部-海洋科学领域共批准472项,资助金额26678万元,其中受资助排名前五机构见表2。

    表2 2019年地球科学部-海洋科学领域国基资助TOP5机构

    机构 资助项目数 资助额度(万元)
    中国海洋大学 55 3519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51 2759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42 2168
    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29 1345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 20 831

    中国科学院所海洋所获资助的项目共计70个,总金额3597万元,主要分布在地球科学部、生命科学部和工程与材料科学部三个学科领域,主要资助类别为面上项目,分别见见表3和表4。

    表3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19年国基资助领域分布情况

    学部 学科 资助项目数 资助额度(万元)
    地球科学部 海洋科学 51 2759
    地球化学 4 103
    生命科学部 水产学 9 454
    动物学 3 174
    植物学 1 24
    生态学 1 58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金属材料 1 25

    表4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19年国基资助类别分布情况

    项目类型 资助项目数 资助额度(万元)
    重点项目 1 301
    相关人才计划项目 1 130
    面上项目 40 2444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28 722
    总计: 70 3597

    (张灿影 整理)

  • 原文来源:http://ir.qdio.ac.cn/handle/337002/162010?mode=full&submit_simple=Show+full+item+record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来源专题:水体污染与防治领域信息门户
    • 编译者:徐慧芳
    • 发布时间:2006-03-27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网站,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成立于1950年8月1日,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学科最全的从事海洋科学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和新技术开发的综合性海洋科研机构。此网站提供科研动态,科技信息,重大课题等信息。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探明中尺度涡引起海温变率关键过程》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3-11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王凡研究团队在中尺度涡旋引起海表面温度异常的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成果在国际学术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在线发表。该研究通过资料分析和数值模拟厘定涡旋引起海温异常的关键过程为侧向平流,并指明涡旋移动和背景流是决定海温异常结构的关键因素,成果对海洋涡旋动力学和中尺度海-气相互作用等领域具有一定启示。 中尺度涡旋是海洋普遍的运动现象,是海洋动能的主要载体,在海洋物质和能量分配中扮演重要角色。中尺度涡旋也是中尺度海温变率的主要来源,并引发中尺度海-气相互作用过程,对大尺度海洋环流和区域气候具有重要的塑造作用。以往研究提出了中尺度涡旋引起海表面温度异常(SSTA)的多个过程,但究竟哪个过程最为重要仍无定论。传统观点猜测,不同过程可能导致SSTA呈现不同的空间结构。其中,偶极子型SSTA(在涡旋中心左右两侧有符号相反的两个SSTA)主要由于涡旋的水平平流引起;而单极子型SSTA(位于涡旋中心,单一的暖或冷SSTA)主要由涡旋中心的垂直对流或者涡旋的非线性裹挟产生。但这些猜测一直未经可靠的观测分析证实。 王凡研究团队利用卫星观测数据分析了北太平洋三大涡旋活跃区域:黑潮延伸体(KET)、副热带逆流(STCC)和北赤道逆流(NECC)。发现在KET和NECC区域涡旋SSTA接近单极子结构,而在STCC海区SSTA更接近偶极子结构。提出了衡量涡旋结构的“结构指数”(该指数越高越接近单级子,越低越接近偶极子),定量证实了以上特征(KET:0.95,STCC:0.65,NECC:0.78)。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区域和不同季节,发现涡旋平流过程与涡旋SSTA的强度具有很高的统计相关性。进而,团队独立构建了一个简化的涡旋平流模型,成功模拟了观测中SSTA的时空特征,从而证实了涡旋侧向平流是产生SSTA的关键过程。 那么侧向平流如何产生单极子型SSTA呢?为了回答这一问题,团队利用模型运行了大量数值实验,分离了侧向平流的四个子过程:搅拌、旋转、输送和平移,并摸清了它们对涡旋SSTA结构的影响。搅拌能产生很强的纯偶极子SSTA;旋转则将这个偶极子结构围绕涡旋中心转动,且削弱其振幅;输送(背景海流)和平移(涡旋的移动)的作用类似,都能使得SSTA左极靠近涡旋中心,并削弱SSTA的右极,从而使SSTA更加接近单极子结构。NECC区域的SSTA单极子结构由涡旋快速向西移动(平移)和较强的东向背景流(输送)共同造就,而KET区域的单极子结构主要由东向背景流(输送)造成;STCC区域的输送和平移过程都较弱,因此其涡旋SSTA表现更加接近偶极子结构。这一成果完善了我们对中尺度海温变率的认识,具有很高的普适性,对海洋涡旋动力学、中尺度海-气相互作用和海洋数值模拟与预测研究有一定参考意义。 该论文由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律明坤、通讯作者王凡研究员和李元龙研究员与中国海洋大学张正光教授、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朱亚楠博士共同合作完成。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重点部署项目资助。 文章信息:Lv, M., Wang, F.*, Li, Y.*, Zhang, Z., & Zhu, Y. (2022). Structure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anomaly induced by mesoscale eddies in the North Pacific Ocean.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 127, e2021JC017581. https://doi.org/10.1029/2021JC017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