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牵头编制的国家标准《红树林生态修复监测和效果评估技术指南》发布》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2-19
  • 近日,由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牵头编制的国家标准《红树林生态修复监测和效果评估技术指南》(GB/T 45140-2025)正式发布,将于2025年5月1日正式实施。本标准由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陈光程、陈彬、陈顺洋、俞炜炜和马志远,以及厦门大学、广西海洋科学院(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与厦门市标准化研究院等单位的专家合作编制。

    本标准是在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指导下编制的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领域系列国家标准之一,提供了红树林生态修复监测和效果评估工作流程、资料收集与分析、生态监测与效果评估指标确定、生态监测方案、修复效果评估的指南。标准的发布实施将为我国红树林生态修复项目实施后的跟踪监测、效果评估和适应性管理提供指导,以支撑红树林生态修复项目的实施,提高生态修复成效。

    此前,围绕着海洋生态修复、生态修复监测与效果评估两个主题,已发布了7项国家标准,涉及生态修复技术指南总则,珊瑚礁、红树林和海草床生态修复,珊瑚礁、海草床和底栖动物种群生态修复监测与效果评估等。本次与《红树林生态修复监测和效果评估技术指南》一起发布的还包括《海洋溢油污染生态修复监测和效果评估技术指南》(GB/T 45142-2025),这两个标准的发布进一步完了善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领域国家标准体系的建设。

    近年来,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积极推动红树林等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技术标准体系构建和完善,支撑自然资源部落实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主体职责。牵头或参与编制国家标准《红树林生态修复监测和效果评估技术指南》《红树林生态保护修复技术规程》,牵头编制《红树林植被恢复技术指南》《海岸带生态系统现状调查与评估技术导则第3 部分:红树林》等海洋行业标准,以及《红树林生态修复手册》《互花米草治理区域生态修复技术指南(试行)》等技术指导性文件,指导沿海各地科学有序实施红树林生态保护修复工作。

  • 原文来源:http://www.tio.org.cn/OWUP/html/kycg/20250217/4101.html
相关报告
  •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编制的国标《珊瑚礁修复监测与效果评估技术指南》发布》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2-19
    • 2024年12月31日,由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司指导,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牵头,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海南省海洋与渔业科学院等多家单位联合编制的国标《珊瑚礁修复监测与效果评估技术指南》(GB/T 45025-2024)正式发布,将于2025年4月1日正式实施,这是我国首个针对海洋生态系统修复效果评估的国家标准。 近十几年来,我国在海南、西沙以及广西等管辖海域开展了大量的珊瑚礁生态修复实践,但在珊瑚礁生态系统修复效果评估上仍没有一套系统的技术指标体系,存在跟踪监测和评估指标单一,跟踪监测时长较短(大多1年左右)等问题,甚至很多修复工程在工程完成以后没有开展相应的恢复效果评估。因此,急需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来科学指导和评估珊瑚礁生态修复的完成情况以及后续的恢复效果。 该标准于2020年11月经全国标准化委员会立项,历时4年,经多轮专家讨论和反复修改,适用于我国管辖海域内珊瑚礁和造礁珊瑚群落生态修复的监测和效果评估工作。该标准规范了珊瑚礁生态修复监测和效果评估的工作流程、资料收集和分析、评估指标、生态修复监测和生态修复效果评估及报告编制等内容。目前,该标准已经在海南陵水分界洲、三亚蜈支洲、文昌海域,广西北海涠洲岛以及广东珠海庙湾等地的珊瑚礁修复实践中得到验证和应用,有力支撑了这些区域珊瑚礁修复项目的顺利实施和科学管理。近年来,无论国家还是地方,都愈发重视珊瑚礁生态修复工作,目前在我国管辖海域大多造礁珊瑚的集中分布区均开展大大小小的珊瑚礁修复工程或实践。近两年在珠海、陵水、临高、茂名多地的海洋生态修复工程项目均涉及珊瑚礁修复工程。该标准的顺利发布和实施可以有效规范我国珊瑚礁工程实践后期的跟踪监测和评估,为项目的科学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牵头制定的国家标准《海草床生态修复监测与效果评估技术指南》正式发布》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1-12
    • 2024年12月31日,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牵头主导制定的国家标准《海草床生态修复监测与效果评估技术指南》(GB/T 45031-2024)正式发布。该标准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将于2025年07月01日正式实施,为我国海草床生态修复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这是继《海洋生态修复技术指南第4部分:海草床生态修复》(GB/T 41339.4-2023)之后,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牵头制定的第二个海草床相关国家标准,也是我国发布的第二个海草床国家标准。 海草床作为全球三大典型近海海洋生态系统之一,是重要的“蓝碳”生态系统,其生态服务价值远高于红树林和珊瑚礁。然而,受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影响,全球海草床退化严重,我国已有超过80%的海草床消失或严重退化。近年来,国家在海草床修复领域加大了研究和投入,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果,其中,《海洋生态修复技术指南第4部分:海草床生态修复》于2023年发布,为海草床生态修复技术的规范化奠定了基础。此次发布的《海草床生态修复监测与效果评估技术指南》则进一步聚焦于修复后的监测与效果评估,填补了该领域的国家技术标准空白,为确保修复项目的科学实施与成效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海草床生态修复监测与效果评估技术指南》国家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资源部提出,由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283)归口,共8章,明确了海草床生态修复监测与效果评估的工作流程、监测与评估指标、方法及报告编制等内容,从生态修复的前期基线调查到后期效果评估提供了系统化、规范化的指导。通过该标准的实施,将有效提升修复监测的科学性和精确性,为海草床修复效果提供客观依据,助力我国海草床生态系统的全面恢复。 该标准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周毅研究员牵头起草,13家起草单位共计37名专家参与标准制定。此次《海草床生态修复监测与效果评估技术指南》的发布,不仅标志着我国海草床生态修复技术标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也将推动修复工作向更加规范化、科学化的方向迈进,为提升海洋生态系统健康和服务功能提供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