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设计和应用的基础上,电池储能的大小因区域而异。》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 pengh
  • 发布时间:2018-03-07
  • 在美国,2016年安装的功放电池容量有三分之二位于两个电力市场:加州的独立系统运营商(CAISO),它覆盖了加州的大部分地区,以及PJM互连,覆盖了13个东部州和哥伦比亚特区的全部或部分地区。由于不同的原因,在这些市场上安装了实用的电池系统。加州的实用新型电池存储系统倾向于提供面向能源的应用,其容量较小,但放电时间较长。相反,PJM中的系统倾向于服务于面向电力的应用程序,其容量更大,但放电时间更短。

    不像大多数的发电机,它的特点是它们的电力能力,电池的特点是两个指标:电力容量和能源容量。功率容量,以兆瓦为单位,是可以连续生产的最大瞬时功率。以百万瓦特计(MWh)测量的能量容量是电池可储存或放电的总能量。

    PJM互连目前在电力和能源方面都具有最实用的电池存储容量。2012年,PJM的辅助服务市场推出了一种频率调节产品,用于补偿发电资源,这些资源可以快速调整电力输出,但在能够维持产量的时候受到限制。

    从那以后,PJM的公用事业规模电池容量从2012年的38兆瓦增加到2016年的274兆瓦。该地区90%以上的电池容量都是通过频率调节来帮助维持电网的电力频率的。PJM中的实用级电池存储装置往往具有较大的功率容量,平均为12兆瓦,短放电时间,平均45分钟。

    PJM在其市场体系中引入了电池使用,PJM在其频率调节市场中遇到了操作问题。当电力需求迅速增加时,电池存储系统无法维持每天的产出。在此期间,电池系统迅速切换到充电模式,加速了电力需求的增加。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PJM于2017年1月改变了其监管信号。然而,这些新信号要求电池系统充电和放电的频率是平时的两倍,这缩短了他们的预期寿命。PJM对其监管信号的改变,是能源存储协会和两个存储项目开发商提交给联邦能源管理委员会(FERC)的未决投诉的主题。FERC是管理州际输电和批发销售电力的联邦机构。

    2013年,加州公用事业委员会(CPUC)设定了一项储能任务,要求州政府监管的公用事业公司在2020年之前获得1,325兆瓦的储能能力。到2016年年底,加州已经拥有120兆瓦的实用级电池存储能力。超过一半的产能是由南加州爱迪生公司购买并于2016年12月安装的。CPUC加快了对这些装置的批准,以帮助解决因天然气供应受到限制而导致的电力可靠性风险。这是在南加州一个主要天然气储存设施发生泄漏后造成的。根据向EIA报告的初步发电机数据,加州在2017年还安装了另外42兆瓦的实用级电池存储容量。

    CPUC要求生成资源提供至少4个小时的输出,以满足可靠性要求。其结果是,加州公用事业规模的电池储存装置往往具有较小的电力容量,平均5.7兆瓦,长期放电持续时间,平均不到4小时。在加州安装的应用程序比PJM的应用程序更广泛,因为许多应用程序都是通过受监管的实用程序来获得的,这些应用程序无需通过CAISO市场机制直接为每个应用程序提供直接的补偿。

    ——文章发布于2018年2月28日

相关报告
  • 《锂离子电池:储能电池中的明珠》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19-10-30
    • 日前,瑞典皇家科学院将诺贝尔化学奖授予对锂离子电池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3位科学家。其中,惠廷厄姆采用硫化钛作为正极材料,金属锂作为负极材料,制成世界上第一块锂离子电池。古迪纳夫经过反复实验与验证,发现钴酸锂比硫化钛更适合储存锂离子,进而显著提高电池的电压平台。吉野彰在此基础上,采用锂离子代替纯锂,提升了电池的使用安全性,从而使锂离子电池具备实际应用条件。 之所以被称为锂离子电池,是因为无论在电池正负极还是在电解质中,锂都是以离子形式存在。与其他储能电池相比,其突出优点在于单位体积的储存能量高,没有记忆效应,充电前不必顾及电池的用电深度,同时,能量转换率高、自放电率低、使用寿命长等。随着日本索尼公司生产的锂离子电池于1991年投入市场,锂离子电池迅速实现大范围应用,是目前便携式电子设备、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等的主流储能形式。 由于特有的技术优势,锂离子电池目前广泛应用于军事领域,成为军事作战中不可或缺的能量来源。 军事基地储能。高原、边防、海岛部队距后方基地远,能源补给线长,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成为必然趋势。采用锂离子电池储能,不仅可解决可再生能源发电间歇性和稳定性差等问题,还具备削峰填谷等功能,是解决偏远军事基地能源保障的关键技术。但目前锂离子电池在大规模储能应用方面存在安全性较差的问题,遭到火力打击时,容易冒烟、起火,甚至引起爆炸。 野战供电。采用锂离子电池的方舱式储能系统没有柴油发电机噪声大、红外特征明显等问题,显著增强了电能保障的隐蔽性和生存能力。但针对野战供电环境,锂离子电池存在低温性能差等问题,如在-40℃条件下,电池的充放电容量不足室温条件下的一半。 高能武器电源。电磁炮、激光、高功率微波等新型高能武器装备运用越来越广泛,定向能武器输出功率越来越大。锂离子电池以优异的倍率充放电能力可用于高能武器的电源。不过,随着高能武器小型化的发展趋势,现有锂离子电池的体积功率密度仍需进一步提高,以满足车载和机载武器小型化、轻量化要求。 无人装备动力源。目前主流的小型和微型无人装备均采用锂离子电池作为其主要电源。但以锂离子电池为动力源的无人机,续航时间通常在半小时左右,是制约军用无人装备实战化应用的最大问题。 单兵电源。随着单兵装备信息化、可视化以及智能化趋势加快,对电能的需求急速增加。锂离子电池是目前各国单兵装备的主力电源。不过,随着单兵和班组作战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士兵在执行任务过程中,不得不携带更多电池。目前高能量密度的电源是制约未来士兵连续作战的瓶颈技术。 因此,未来锂离子电池的研究将集中在以下几个方向。 一是高能量密度。随着能量密度不断提高,相同体积或重量条件下电池所蕴含的能量更大,可全面提升无人机、水下潜航器、单兵装备等的续航时间与续航里程。二是高安全性。通过采用固态电解质代替传统可燃有机电解液,锂离子电池具有更高安全性,在遭受炮火打击后不会引起二次爆炸,满足大型军事基地、储能方舱等对大容量、高安全储能的需求。三是高环境适应性。提升低温条件下锂离子在电极材料中的扩散能力以及电解液的电导率,使电池能够在严寒条件下正常充放电,从而有效增强野战电站和武器装备等的全域作战能力。四是高功率密度。通过开展相关研究,使锂离子电池的快速充放电性能不断提高,从而满足新型武器能量瞬时释放的脉冲功率需求。 能源是现代战争的物质基础和动力源泉,从大型军事基地到单兵班组,从空天飞行器到水下装备,锂离子电池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关键技术的不断突破,锂离子电池在军事领域将有更广泛的应用前景。
  • 《钠离子电池:大规模储能领域的“潜力股”》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03-04
    • 近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立泉在2021年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云论坛上指出:“如果全世界的车都采用锂离子电池,全世界的电能都用锂离子电池储存,那么,锂离子电池根本不够。所以,我们一定要考虑新的电池,钠离子电池就是首选。” 相比人们熟知的锂离子电池与铅酸电池,钠离子电池具有哪些优势?又何时能够实现大规模产业化? 差异化优势显著 近年来,在各国政府大力支持下,锂离子电池在新能源汽车行业迅速推广应用。但是,随着全球化学电池市场快速发展,最“火热”的锂离子电池逐渐暴露出劣势,锂资源稀缺以及较高昂的成本导致锂离子电池产业发展遭遇“天花板”。 “如果全世界可开采的锂都用于制造动力电池,最多只能驱动14.5亿辆电动汽车。实际上,锂还用于核工业、玻璃陶瓷等行业。因此,锂是不够用的。”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胡勇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同时,锂资源短缺也造成了锂离子电池成本的上升。“2021年2月18日,碳酸锂价格高达7.5万元/吨,比去年上涨了3.3万元/吨。我们预估后续还会上涨。这也是要发展钠离子电池的重要原因。” 胡勇胜指出。 另据了解,钠离子电池的发展不仅能够缓解锂离子电池原材料价格波动,还兼容锂离子电池现有生产设备。“我们能用现有锂离子电池生产设备制造钠离子电池。生产材料和制造电芯的设备都很成熟,只要建立了正负极材料及钠盐(NaPF6)的产业链,钠离子电池就很容易实现产业化。”胡勇胜进一步补充道。 新能源汽车独立研究者曹广平指出,钠离子电池具有钠资源储量丰富、可采用浓度更低的电解液和无过放电问题等差异化优势。因此,钠离子电池适用于通讯基站、电网储能和低速电动汽车等能发挥其差异化优势的领域。 曾受冷落现获新生 据了解,我国目前电力消费在终端能源消费的比重已达到21%,随着电动汽车的飞速发展,电力消耗将大幅增加,而且集中在现有城市电网的一定区域中。 另外,极端天气引发的自然灾害也会对电网造成严重影响。例如,近期的极寒天气导致美国多地遭遇大面积停电,得州数百万人陷入黑暗。 “这都体现了发展储能的重要性。而锂离子电池难以同时支撑电动汽车和电网储能两大产业的发展,资源丰富的钠离子电池就成为极佳补充。”胡勇胜指出,“在上世纪70年代末期,钠离子电池与锂离子电池几乎同时起步,但因当时想制造高能量密度电池,锂离子电池迎合了需求,所以钠离子电池的研究逐渐淡化。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大家意识到了发展可再生能源离不开大规模储能,便开始重新投入钠离子电池的研究。实际上,2006年就有‘发展大规模储能锂资源是否够用、锂离子电池能否顶上去’的担忧。” 据胡勇胜介绍,在2010年以后,钠离子电池的研究才获得转机。科技界在钠离子电池电极材料和电解质材料开发、表征分析、储钠机制探索和电芯技术创新等方面不断取得突破,钠离子电池学术论文发表数量迅速增加,专利申请数量逐年递增。 中国仍有主导机会 随着电动汽车、智能电网时代的到来,钠离子电池成为各国竞相发展的储能电池,国内外均有研究机构和企业试图在钠离子电池产业爆发前抢占其市场制高点。 在新一轮储能电池技术角逐中,中国有没有机会在全世界率先实现钠离子电池商业化?胡勇胜告诉记者:“随着电动汽车的普及,需要大量用电,而现有的城市电网配置难以满足需求,配以大型储能电站给电动汽车充电是一个较好的选择。能量密度不及锂离子电池的钠离子电池可能无法应用于电动汽车。但是,在对电池能量密度要求不高的大规模储能领域,钠离子电池是极有前途的技术。” 在有效弥补锂离子电池之不足的同时,钠离子电池还可逐步替代环境污染严重的铅酸电池,推动国内清洁能源技术应用迈上新台阶,为国内能源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目前,在钠离子电池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和产业化推进速度等方面,中国企业都处在国际领先地位。因此,中国有机会获得国际钠离子电池产业化主导权,引领钠离子电池技术发展趋势,在全世界率先实现钠离子电池产业化。 胡勇胜表示,钠离子实现电池产业化是一项浩大工程,需要资金以及各类人才的支持。“希望各级政府能够高度重视钠离子电池的发展,做好顶层设计,并且希望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有政府引导市场,以及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钠离子电池定能在我国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