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五百万年的南极绕极洋流强度变化》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4-07-21
  • 南极绕极流(ACC)代表世界上最大的洋流系统,影响全球海洋环流、气候和南极冰盖稳定性。如今,ACC动力学由大气强迫、海洋密度梯度和涡流活动控制。而古海洋重建显示更新世冰期-间冰期旋回中ACC位置和强度的区域异质性,ACC的长期演变鲜为人知。阿尔弗雷德·韦格纳研究所(AWI)亥姆霍兹极地和海洋研究中心主导的一项研究记录了南太平洋沉积物岩心ACC强度的变化。

    研究结果发现自530万年前(Ma)以来ACC强度并没有显示出与全球冷却和冰量增加同步的长期线性趋势。相反,研究观察到百万年时间尺度上的逆转,从上新世全球冷却期间ACC强度增加到随后随着早更新世进一步冷却而减少。ACC状态的这种转变与南大洋的重新配置同时发生,南大洋的重新配置改变了ACC对大气和海洋强迫的敏感性。研究者还发现ACC强度的变化与地球轨道偏心率的约40万年周期密切相关,可能源于与热带太平洋温度变化相关的南太平洋急流的进动变化的调节。冰川期ACC流减弱、蛋白石沉积向赤道移动和大气CO2减少之间的持续联系在中更新世过渡期(MPT)首次出现。最强的ACC流发生在上更新世比现在温暖的时期,这提供了随着未来气候变暖可能增加ACC流的证据。(熊萍 编译)

  • 原文来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4-07143-3
相关报告
  • 《Nature Geoscience:现代南极绕极流的晚中新世爆发》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4-09-08
    • 南极绕极流对全球翻转环流、海洋热量和CO2产生强烈影响,在全球气候变化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南极绕极流何时以及如何达到现代特征仍存在争议。 巴塞罗那大学展示了过去3100万年西南太平洋和南印度洋沉积物岩心中的钕同位素记录。数据表明,在中新世晚期冷却之前,像今天这样的环极流并不存在。这些发现表明,均匀且深入的强烈南极绕极流的出现并不仅仅与始新世-渐新世过渡期间引发大陆规模南极冰盖扩张的南大洋门户的开放和加深有关。相反,研究认为除了构造之外,中新世中期气候转变(~14 Ma)以来南极冰盖和海冰的扩张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导致了更强的密度对比和南大洋上的南西风增强,形成了强烈的深层环极流和增强的全球翻转环流,从而加剧了新生代晚期的全球变冷。
  • 《Nature Communications:大规模环流控制拉布拉多洋流的逆反射》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9-17
    • 由于纽芬兰和拉布拉多海岸到新斯科舍省的拉布拉多洋流的变化,导致包括圣劳伦斯湾和河口在内水域氧气水平突发性下降。这种变化对当地海洋生态系统和渔业产生了严重的后果。麦吉尔大学通过拉格朗日虚拟粒子跟踪拉布拉多洋流反射,使用1993年2018年期间海洋再分析 GLORYS12V1的速度场来跟踪虚拟粒子,从欧拉角度研究了循环和体积传输以及反射。研究基于虚拟拉格朗日粒子的回射指数,评估了拉布拉多海流回射的驱动因素。 研究表明在墨西哥湾流附近,拉布拉多洋流的强度和西风被发现在回射中发挥关键作用。强逆反射期与北大西洋副极地经向大气压力梯度增加同时发生,导致西部盆地出现更强且向极地移动的西风。更强的西风将拉布拉多洋流推向大浅滩离岸,直接促进逆反射。流域西部零风应力旋度向极地移动的线收缩了环流的西部部分,加速了拉布拉多洋流,并使墨西哥湾流向北移动,间接促进逆反射。因此,强烈的逆反射和湾流北移之间的关系可能与环流的大规模调整有关。 研究还发现,虽然来自墨西哥湾流的反气旋涡流偶尔会阻挡大浅滩尖端附近的拉布拉多洋流向西传播,但它们并不是发生逆反射的必要条件。有些情况下,反射的海水可能沿着拉布拉多洋流的气旋蜿蜒而行。尽管如此,从2008年开始,在墨西哥湾流靠近大浅滩的顶端,通过挤压拉布拉多洋流蜿蜒的逆反射水域而增强了逆反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