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培育大豆新品种“合农91”创造我国大豆单产新纪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亮点监测
  • 编译者: liuzh
  • 发布时间:2018-12-11
  •   9月26日,由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主持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主要经济作物分子设计育种”项目,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石河子市进行了大豆新品种现场鉴定验收。通过对大豆新品种“合农91”实打实收现场测产,该品种创造了423.77公斤/亩的大豆单产记录。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冯献忠团队联合华南农业大学梁祥修教授,解析了大豆糖基磷脂酰肌醇锚定蛋白GmLLG1/2调控大豆免疫的分子机制,为培育抗病高产大豆新品种提供新基因资源》

    • 编译者:季雪婧
    • 大豆作为重要的油料作物,其安全生产对我国经济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大豆生长过程中易受病原微生物侵袭,影响产量和经济收益。因此,深入研究大豆免疫机制并挖掘抗病基因具有重要价值。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冯献忠团队联合华南农业大学梁祥修教授,解析了大豆糖基磷脂酰肌醇锚定蛋白GmLLG1/2在调控大豆免疫中的分子机制。该研究为培育抗病高产大豆新品种提供了新的基因资源。 研究发现,GmLLG1/2与前期筛选到的免疫自激活突变体Gmlmm1协同调控大豆免疫和抗病性。Gmllg1Gmllg2双突变体在增强免疫和抗病性的同时,不影响产量相关农艺性状。此外,小肽GmRALF1和GmRALF18可负调控免疫,并与GmLLG1/2互作,进一步增强了Gmllg1Gmllg2的抗病性。 这一研究深化了对大豆免疫机制的理解,并为培育抗病高产大豆新品种提供了新的基因资源。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植物生物技术杂志》(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广东省和吉林省的支持。
  • 《2019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盘点》

    • 来源专题:科技大数据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dingxq
    • 发布时间:2019-12-18
    • 截止12月18日,2019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公示了23个重点专项(含同一专项定向项目,下同),共发布了243个项目,项目总金额超过16.5 亿元。 根据机构性质不同,可将项目牵头承担单位划分为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从下图可以看出,高校、科研院所是我国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重要参与者,高校承担项目134个,占比55%;企业承担项目28个,占比12%;科研院所承担项目81个,占比33%,其中中国科学院承担项目44个,占所有项目总和的18%。 高校承担的项目涵盖21个专题,在合成生物学、变革性技术关键科学问题、发育编程及其代谢调节、干细胞及转化研究与绿色宜居村镇技术创新5个专题中承担的项目均超过10个。 企业承担的项目主要集中在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科技冬奥(定向)、物联网与智慧城市关键技术及示范、深地资源勘查开采(定向)、蓝色粮仓科技创新、大气污染成因与控制技术研究(定向)、变革性技术关键科学问题七个专项,其中专项“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中承担的项目最多,有10个。 科研院所承担的项目涵盖20个专项,承担项目最多的专项是蓝色粮仓科技创新,有15个项目。 中国科学院承担的项目涵盖18个专项,其中承担项目最多的专项是合成生物学,有7个项目。 全国各省市/地区中,项目牵头承担单位所在地项目超过(含)10个的有北京市、上海市、山东省、广东省、江苏省、湖北省、天津市和浙江省。内陆地区新疆、西藏、青海、宁夏、贵州未有机构/企业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承担项目数量排名前三的北京、上海和山东,其牵头承担单位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主,略有不同的是,北京科研院所承担的项目远超过高校承担的项目,而上海与山东高校承担的项目超过科研院所承担的项目。 2019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天津大学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牵头承担的项目最多,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紧随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