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冯献忠团队联合华南农业大学梁祥修教授,解析了大豆糖基磷脂酰肌醇锚定蛋白GmLLG1/2调控大豆免疫的分子机制,为培育抗病高产大豆新品种提供新基因资源》

  • 编译者: 季雪婧
  • 大豆作为重要的油料作物,其安全生产对我国经济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大豆生长过程中易受病原微生物侵袭,影响产量和经济收益。因此,深入研究大豆免疫机制并挖掘抗病基因具有重要价值。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冯献忠团队联合华南农业大学梁祥修教授,解析了大豆糖基磷脂酰肌醇锚定蛋白GmLLG1/2在调控大豆免疫中的分子机制。该研究为培育抗病高产大豆新品种提供了新的基因资源。 研究发现,GmLLG1/2与前期筛选到的免疫自激活突变体Gmlmm1协同调控大豆免疫和抗病性。Gmllg1Gmllg2双突变体在增强免疫和抗病性的同时,不影响产量相关农艺性状。此外,小肽GmRALF1和GmRALF18可负调控免疫,并与GmLLG1/2互作,进一步增强了Gmllg1Gmllg2的抗病性。 这一研究深化了对大豆免疫机制的理解,并为培育抗病高产大豆新品种提供了新的基因资源。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植物生物技术杂志》(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上,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广东省和吉林省的支持。
相关报告
  • 《东北地理所等揭示大豆受体激酶作为分子开关调节抗病免疫触发的分子机制》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zhangyi8606
    • 发布时间:2020-10-13
    • 大豆是重要的油料作物和植物蛋白来源,但在全球范围内,持续病害(细菌性斑点病、疫霉根腐病、大豆锈病等)的发生对其产量和品质造成了严重影响。植物抗病虫害的能力与自身的免疫系统密切相关,植物免疫系统由两个主要的免疫反应组成,微生物模式触发免疫(pattern-triggered immunity, PTI)和效应因子触发免疫(effector-triggered immunity, ETI)。目前关于大豆抗病分子免疫机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ETI上,而对于PTI分子机制的研究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冯献忠研究团队与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窦道龙研究团队通过对大豆自身免疫相关的类病斑突变体(lmms)的遗传筛选,鉴定了两个等位基因突变株(Gmlmm1-1,2),图位克隆证实该基因编码一种Malectin样受体激酶。GmLMM1的功能缺失突变体表现出细胞死亡、PTI活化和活性氧积累,对细菌和卵菌病原体的抗性增强表型,在使用flg22处理后,ROS迸发显著增加,触发抗病免疫反应。进一步实验证明,GmLMM1与flg22受体FLS2及其共受体BAK1相互作用,负调控flg22诱导的二者之间的复合物形成。上述结果证实,GmLMM1作为一个分子开关来控制适度的免疫激活,GmLMM1与PRR复合物组成性结合,负调节PTI,从而微调PTI水平,平衡免疫反应适度发生。该研究揭示了大豆中通过GmLMM1参与的模式识别受体启动微生物模式触发免疫的机制,揭示大豆 PTI抗病机理,为培育高抗病的大豆新品种提供了理论指导。 近日,本研究以A Malectin-Like Receptor Kinase Regulates Cell Death and Pattern-Triggered Immunity in Soybean为题在EMBO Reports发表。东北地理所博士生王东梅和中国农业大学副教授梁祥修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冯献忠和窦道龙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相关工作得到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 GmLMM1作为分子开关调节免疫激活模式图:无病原菌侵入时,GmLMM1与病原体模式识别受体BAK1结合,免疫反应被抑制;当病原菌(flagellin)侵入植物细胞后,可以诱导病原菌特异模式识别受体FLS2和BAK1结合,以触发下游免疫信号。 GmLMM1在免疫激活过程中可以调节FLS2-BAK1相互作用,从而控制适度的免疫激活。
  • 《大豆育种新突破:糖调控油分与蛋白质平衡机制解析》

    • 编译者:季雪婧
    • 大豆是重要的粮油作物,其种子中的油分和蛋白质含量直接影响经济价值,但二者通常呈负相关关系。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的研究发现,糖含量可能作为关键信号分子调控油分与蛋白质的平衡。具体来说,该团队发现糖转运蛋白GmSWEET10a/b 可以通过调节糖从种皮向胚的运输,正向调控油分积累,负向调控蛋白质含量。 通过对GmSWEET10a/b 双突变体的转录组和代谢组数据分析,研究人员解析了糖转运过程对大豆油分-蛋白质平衡的分子机制。结果显示,在双突变体中,胚的糖含量降低,导致碳前体供应不足,油分合成受阻;同时,脂肪酸生物合成及三酰甘油组装相关基因表达下调,而贮藏蛋白编码基因表达上调,最终导致油分下降、蛋白质含量上升。 研究还鉴定出两个关键枢纽基因:GmSnRK1和GmACO1。GmSnRK1可能作为能量感受器整合蔗糖信号与碳代谢流,而GmACO1通过乙烯生物合成途径影响糖水平和油分-蛋白质比例。这些发现为解析大豆种子中油分与蛋白质积累的复杂调控网络提供了新的线索。相关研究成果已在线发表在《植物杂志》(The Plant Journal)上,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科学院相关项目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