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ont. Neurosci.︱阿尔茨海默症模型小鼠全脑Aβ斑块及其周围多种结构的高精度全景图》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2-05-10
  •  在全脑范围同时获取多种结构的高分辨图谱,对于深入揭示脑功能及阿尔茨海默症(AD)等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已有的成像技术和方法在实现大尺度、高分辨率的多种脑结构元素同步成像方面,面临着巨大挑战。
      2022年4月19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MOST与图像融合技术服务部在Frontiers in Neuroscience杂志上发表了题为“High-Resolution Digital Panorama of Multiple Structures in Whole Brain of Alzheimer's Disease Mice”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对基于显微光学切片断层成像(Micro-Optical Sectioning Tomography, MOST)系统获得的全脑Nissl染色数据集,设计出针对相邻灰度区间内多种结构元素的信息提取及重建策略,首次实现了基于Nissl染色的小鼠全脑Aβ斑块分布可视化,在同一小鼠全脑中构建了Aβ斑块及其周围胞体、神经树突、神经束和血管的高精度全景图(图1)。研究成果为深入理解AD相关病理状态下的大脑解剖结构特征提供了新思路。
      新兴的全脑成像技术(如光片照明显微镜、STP等)结合快速发展的荧光标记技术,能够实现对全脑范围荧光标记的单一结构乃至两到三个结构的同时成像。但是,由于荧光团的光谱重叠和荧光发射的交叉,尚无法对具有三种或三种以上荧光标记的样本进行同时成像。Aβ斑块沉积是AD的主要病理特征之一。Aβ斑块周围存在着神经元、神经胶质、神经纤维以及血管等多种脑结构,这些脑结构相关的淀粉样血管病变、白质病变、脑室扩大和脑萎缩等多种病理损伤常见于AD患者的临床影像中。Aβ斑块相关的轴突营养不良、树突棘丢失和突触改变、星形胶质细胞足板从血管内皮壁分离、胶质细胞招募和激活以及神经元死亡等研究结果也被证实。因此,深入考察Aβ斑块与其周围多种脑结构的相互作用对理解AD的病理机制和进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已有多种成像手段揭示了Aβ斑块的结构和分布特征,也有多通道荧光标记等方法观察到Aβ斑块对脑结构的影响,但依然缺乏在全脑范围内针对Aβ斑块及其周围环境三维构筑的高精度、跨尺度研究。
      研究团队发现,基于不同结构在灰度和形态学上的差异,MOST结合全脑Nissl染色方法可以同时提供全脑多结构元素的多重信号。但MOST系统产生的高通量明场图像数据富含高内涵信息,且胞体和血管等结构形态复杂、分布广泛;明场图像与荧光图像相比,背景也更复杂、对比度更差;TB级别数据量对数据存储、读取和处理造成的困难等,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MOST技术在明场成像方面的广泛应用拓展。为此,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基于灰度值差异和形态学特征的多结构提取及重建的可视化方法,并据此开展多种结构的高精度跨尺度的全脑构筑研究。
      研究结果显示,全脑Aβ斑块密度最大区域及大尺寸斑块分布最密集区域均为内嗅皮层和邻近的海马腹侧下托区域,提示Aβ病理可能最早出现在这些最密集的区域(图2)。在全脑范围,Aβ斑块分布较密集的区域通常具有相对较多的胞体且处于血管远端,而神经纤维束在Aβ斑块相对稀疏的区域较为密集。在局部脑区,皮层区域可视化和定量分析均显示Aβ斑块密集区靠近胞体丰富的深部区域,而海马内的Aβ斑块成层状分布在锥体细胞层和颗粒细胞层附近。在亚微米分辨水平上,海马辐射层内Aβ斑块周围的神经树突显示出明显的弯曲或截断,海马下托的毛细血管穿过斑块内部或附近,也呈现一定程度截断或变形,且表面粗糙度高(图3)。该研究在全脑尺度对Aβ斑块及其周围多种精细结构的解读,有助于系统性考察AD等神经系统疾病的病理损伤。针对同一样本的多种结构信息的准确提取和精确重建,获取多结构信号的全局景观,有助于全面精细解读脑组织结构及其功能,为脑疾病相关病理机制探究注入新动力。
      本研究发展的同步可视化方法,不仅适用于小鼠正常及病理情况下的全脑多种结构同步分析,也适合于小鼠的其他组织器官乃至其他更大空间尺度的大鼠、猴以及人类的组织样本MOST数据集的研究分析。
      上海药物所蒋华良院士、高召兵研究员、章海燕研究员及临港实验室殷宪振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殷宪振研究员及上海药物所张小川博士、张菁菁博士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上海药物所为第一完成单位。该研究得到了国家相关人才计划、临港实验室专项、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上海市市级科技重大专项、上海市超级博士后以及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

  • 原文来源:http://www.simm.ac.cn/web/xwzx/kydt/202205/t20220501_6442208.html
相关报告
  • 《TREM1 破坏衰老和阿尔茨海默病小鼠模型中的髓系生物能量学和认知功能》

    • 来源专题:重大疾病防治
    • 编译者:蒋君
    • 发布时间:2024-04-24
    • 人类遗传学表明,晚发性阿尔茨海默病的发展与髓系反应有缺陷有关。外周和脑髓代谢下降,引发适应不良的免疫反应,是衰老的一个特征。TREM1(一种促炎因子)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尚不清楚。在这里,我们表明Trem1缺乏可以防止小鼠骨髓代谢,炎症和海马记忆功能的年龄依赖性变化。Trem1 缺乏症可挽救与年龄相关的 5-磷酸核糖下降。在体外,Trem1缺陷的小胶质细胞对淀粉样蛋白β42低聚物诱导的生物能量变化,提示淀粉样蛋白β42低聚物刺激通过 TREM1 破坏稳态小胶质细胞代谢和免疫功能。在 5XFAD 小鼠模型中,Trem1 单倍体功能不全可防止空间记忆丧失,保留稳态小胶质细胞形态,并减少神经炎营养不良和疾病相关小胶质细胞转录组特征的变化。在老化的APP中瑞小鼠,Trem1缺陷可防止海马记忆力下降,同时恢复突触线粒体功能和脑葡萄糖摄取。在死后阿尔茨海默病脑中,TREM1 与淀粉样斑块周围的 Iba1 细胞共定位,其表达与阿尔茨海默病临床和神经病理学严重程度相关。我们的结果表明,TREM1 促进衰老和淀粉样蛋白病理学背景下的认知能力下降。
  • 《阿尔茨海默病中突触囊泡蛋白2A在脑组织及胞外囊泡中的减少及其与Aβ、tau和APOEε4的关联研究》

    • 来源专题:宁夏重点产业科技信息服务
    • 编译者:刘 悦
    • 发布时间:2025-09-28
    •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作为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影响着数百万人的认知功能和生活质量。其典型病理特征包括大脑中淀粉样蛋白β(Aβ)斑块的沉积和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形成的神经原纤维缠结。然而,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突触的损伤和丢失才是导致认知障碍的早期关键事件。突触作为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重要结构,其功能障碍直接影响了记忆和思维的正常运作。目前,针对突触的生物标志物研究仍处于发展阶段,缺乏能够在活体中准确反映突触数量与功能的可靠指标,这限制了对AD进展机制的深入理解以及有效治疗策略的开发。 在这一背景下,突触囊泡蛋白2A(SV2A)作为一种广泛分布于突触前终端的蛋白,近年来受到关注。它不仅参与调控神经递质的释放,还可能成为反映突触密度的潜在生物标志物。一些利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技术的研究已初步显示,AD患者脑内SV2A结合率下降,但其与Aβ、tau病理以及遗传风险因素如APOEε4之间的具体关系尚不明确。此外,脑源性胞外囊泡(BDEVs)作为携带脑特异性蛋白的微小囊泡,为探索AD病理提供了新的液体活检途径。 为此,本研究通过整合蛋白质组学分析与组织免疫染色技术,旨在系统揭示SV2A在AD中的表达模式及其与疾病核心病理的关联。研究团队通过对来自多个脑库的105例死后脑样本(包括57例AD患者和48例非痴呆对照组)进行质谱分析与免疫组化实验,重点考察了SV2A及其他突触蛋白在BDEVs和不同脑区的分布情况,并进一步分析了它们与Aβ负荷、tau蛋白磷酸化水平以及APOEε4携带状态之间的相关性。 在方法上,研究运用了多项关键技术:首先,从 prefrontal cortex 组织中分离脑源性胞外囊泡(BDEVs),并采用基于质谱的蛋白质组学技术(LC-MS/MS)对其蛋白组成进行定量分析;其次,利用免疫组织化学(IHC)和免疫荧光(IF)技术对海马、内嗅皮层、额叶和颞叶等脑区进行SV2A、突触素(SYP)、Aβ(4G8抗体)及磷酸化tau(AT8抗体)的染色与定量;此外,通过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构建蛋白互作网络,以识别SV2A在突触功能模块中的核心作用;统计方面则采用了曼-惠特尼U检验、方差分析及相关性分析等方法。 研究结果部分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BDEVs中SV2A表达降低且在AD中与突触蛋白网络密切相关 通过蛋白质组学分析,研究发现AD患者BDEVs中SV2A水平显著降低,且其减少程度与Braak分期呈正相关。进一步通过WGCNA分析识别出八个功能模块,其中M3(“突触囊泡”)模块在AD早期即发生显著改变,且SV2A位于该模块的核心枢纽位置,与SNAP25、突触结合蛋白(SYT1)等突触蛋白表达高度相关。这些结果提示SV2A不仅是突触损伤的关键指标,还可能与突触囊泡形成与融合的分子机制密切相关。 二、脑组织中SV2A的区域特异性减少及与APOEε4的关联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AD患者海马各分区(齿状回、CA1、CA2/3、下托)及内嗅皮层中的SV2A蛋白水平均显著降低,而在额叶和颞叶皮层中未观察到明显变化。此外,APOEε4携带者的SV2A损失更为严重,表明遗传风险因素可能加剧突触损伤。SYP虽然与SV2A表达呈正相关,但其在AD中的变化幅度较小,说明SV2A对病理状态的敏感性更高。 三、SV2A与Aβ和tau病理呈负相关 相关性分析显示,SV2A水平与Aβ斑块负荷(4G8染色)及磷酸化tau(AT8染色)在不同脑区中均呈负相关,其中与tau的相关性尤为显著。双重免疫荧光实验进一步揭示,在核心型Aβ斑块、成熟tau缠结及神经炎性斑块周围,SV2A的信号明显减少,表明SV2A的丢失与AD关键病理变化有直接的空间关联。 四、SV2A作为突触功能障碍的核心生物标志物 综合以上结果,SV2A不仅与多种突触前蛋白(如SNAP25、complexin-2、GAP43等)的表达高度一致,还与神经炎症标志物(如GFAP)呈负相关。这一发现进一步支持了SV2A在AD进展中作为突触完整性核心指标的应用潜力。 在讨论部分,作者强调本研究首次在死后脑组织及BDEVs中同时证实了SV2A的减少及其与Aβ、tau和APOEε4的关联,为理解AD突触功能障碍的机制提供了多层次证据。SV2A的下降可能源于tau病理的突触间传播以及神经炎症引起的突触清除,而APOEε4则可能通过调控突触吞噬作用加剧这一过程。这些发现不仅为SV2A PET成像及液体活检(如血液或脑脊液SV2A检测)提供了组织学验证,也提示SV2A可作为AD诊断及疗效评估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研究的局限性包括样本来源的异质性、性别分布的不均衡以及缺乏与认知评分的直接关联。此外,BDEVs蛋白质组学部分的样本量较小,可能影响部分结果的普适性。未来研究可通过扩大样本量、结合纵向设计及多中心验证,进一步确认SV2A在AD早期诊断与分层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该论文发表于《Translational Neurodegeneration》,通过综合运用蛋白质组学、免疫染色及生物信息学方法,深化了对AD突触病理的理解,为开发针对突触保护的治疗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