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主研制的6000米级深海无人遥控潜水器“海琴”号在南海成功海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8-31
  • 8月23日清晨,在南海的晨曦中,我国自主研制的6000米级深海无人遥控潜水器(ROV)“海琴”号,经过8个小时作业,从4140米深海凯旋,成功进行海试,我国深海研究又多了一个“科考利器”。

    “海琴”号由上海交通大学水下工程研究所自主研制,是为“中山大学”号海洋综合科考实习船量身定制的新型高效深海电动ROV系统,搭载了高清摄像机、多功能机械手、探测传感器等科考设备,具备自动定向、悬停定位、自动巡线等智能作业能力。


  • 原文来源:https://www.gov.cn/yaowen/tupian/202508/content_7037632.htm
相关报告
  • 《“海龙11000”潜水器2000米级海试成功》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18-04-04
    • 中国自主研发的“海龙11000”万米级无人潜水器4月1日通过2000米级深水试验,潜深2605米。   北京时间2018年4月1日10时30分,“海龙11000”由正在西太平洋执行2018年综合海试任务的“大洋一号”母船入水,加挂浮球后开始下潜,12时15分抵达2000米深度。作业人员对其进行了全面的系统状态检查与功能测试,随后“海龙11000”继续下潜。潜至2605米深度后,“海龙11000”开始回收,于14时15分顺利返回甲板。   “海龙11000”作业监督崔运璐介绍,海试过程中,“海龙11000”运行稳定。科考队将在海况合适时进行“海龙11000”的6000米级海试。   “海龙11000”是由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葛彤团队研制的万米级深海无人遥控潜水器,设计最大工作深度为1.1万米。3月30日,“海龙11000”刚刚完成首次海试,潜水深度410米。   “大洋一号”是一艘5600吨级远洋科学考察船,3月20日从位于山东省青岛市的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科考基地码头起航,开始执行中国大洋协会组织的2018年综合海试任务。在“海龙11000”海试之前,“大洋一号”综合海试航次还对6000米级无人潜水器“海龙Ⅲ”分别完成了400米级和2000米级的海试。
  • 《“海龙Ⅲ”无人潜水器完成4500米级海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18-04-08
    •   据新华社 “大洋一号”5日电 中国自主研发的“海龙Ⅲ”无人潜水器4月4日傍晚至5日凌晨在西太平洋进行了4500米级海试,最大潜深4266米,圆满完成海试目标。   北京时间4月4日18时30分,“海龙Ⅲ”从正在执行2018年综合海试任务的“大洋一号”科考船入水,加挂浮球后开始下潜。 21时24分,监控系统显示,“海龙Ⅲ”下潜到4266米深、离海底3米的近底位置,传回海底画面并完成标识物投放,随后进行了航行等试验。 5日0时15分,“海龙Ⅲ”回到母船“大洋一号”甲板。   海试现场验收专家组组长杨磊介绍,“海龙Ⅲ”在水下测试了运动性能、拍照摄像等功能,以及机械手、宏生物取样器等作业工具,测试参数达到了设计指标,满足验收条件,为后续的海上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海龙Ⅲ”设计最大作业水深6000米,具备海底自主巡线能力和重型设备作业能力,可搭载多种调查设备和重型作业工具。   “大洋一号”如何保持海上“原地不动”   中国自主研发的“海龙Ⅲ”无人潜水器4月4日傍晚至5日凌晨在西太平洋成功完成了4500米级海试。海试过程中,母船“大洋一号”需在风吹浪打中保持6小时“原地不动”。“大洋一号”是如何做到的?   “大洋一号”船长徐巍巍告诉记者:“开车时,熄火之后踩住刹车,车就停在原地了;但船不一样,关掉动力就漂走了。”他说,海上风大流急且方向多变,会造成船不断漂移。如果母船不能固定位置,潜水器在下水、回收等关键环节出现损坏的风险会急剧上升,而且有缆潜水器即便已潜入海底,也可能被拖离作业位置或造成设备损坏。   徐巍巍介绍,对海洋作业船舶而言,“位置固定”其实是通过自身动力来抵消风和洋流的影响,从而保持原位。动力定位期间,“大洋一号”的主推进器、舵、艏艉侧推需要协调配合,船艏根据风向和流向选择合适角度,可以对抗7级以下风力。   “位置固定不是绝对的。通常动力定位期间船舶最大位移不超过5米,海况较差的情况下也得保证10米左右的精度。”徐巍巍说,作为中国第一艘配备动力定位系统的科考船,“大洋一号”虽然是长度超过100米、宽16米、总高30多米的“大个头”,但作业史上曾保持28个小时动力定位。   动力定位期间,由于风向和流向经常变化,驾驶员也需不断进行调整。在“大洋一号”的驾驶室里,“三副”黄敬浩告诉记者,动力定位系统会根据风向和流向自动调整各动力设备功率,但是人为干预必不可少。“压力需要均衡分担。如果某台推进器长时间高负荷运转,就会启动自动保护功能,停止运转,造成动力定位中止,影响作业安全。”他说,驾驶员通常会通过调整船艏方向,将各设备的负荷控制在安全范围之内。   “风力达到7级,或者风速和流速都较大且夹角超过60度,均会对船舶动力定位造成很大困难。”徐巍巍说,在动力定位之前,驾驶员会根据实际气象条件,综合判断是否具备动力定位的条件,避免影响科考作业。   “大洋一号”是一艘5600吨级远洋科学考察船,3月20日从位于山东省青岛的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科考基地码头起航,开始执行中国大洋协会组织的2018年综合海试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