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 解码紫杉醇生物合成途径中最具挑战的未知酶,重建巴卡亭III生物合成线路》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 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1-26
  • 2024年1月25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基因组研究所闫建斌及北京大学雷晓光共同通讯在Science 在线发表题为Characterization and heterologous reconstitution of Taxus biosynthetic enzymes leading to baccatin III的研究论文。

    紫杉醇是一种众所周知的抗癌化合物。它的生物合成包括形成一个高度功能化的二萜核心骨架(baccatin III)和随后的苯基异丝氨酸侧链的组装。尽管经过半个世纪的深入研究,baccatin III的完整生物合成途径仍然未知。

    该研究发现了一种双功能细胞色素P450酶(Taxane oxetanase, TOT),它催化紫杉醇oxetane形成中的氧化重排,代表了以前未知的oxetane环形成的酶机制。该研究建立了基于紫杉素(taxusin)生物合成途径的筛选策略,并发现了负责紫杉烷氧化C9位置(T9αH)的酶。最后,该研究在烟草中人工重组了一种生产baccatin III的生物合成途径。

    总之,该研究成功鉴定了紫杉醇生物途径的关键缺失酶,揭示了红豆杉催化含氧四元环分子形成的全新机制,发现了紫杉醇异源生物合成的核心基因,实现了紫杉醇核心前体baccatin III在烟草中的异源合成。该研究成果解决了紫杉醇生物合成研究中的关键瓶颈问题,是植物天然产物生物合成领域中的重大突破,为通过合成生物学的手段实现紫杉醇的高效、可持续生产铺平了道路,具有极高的科学创新性与应用价值。

  • 原文来源: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j3484
相关报告
  • 《研究者通过逆向生物合成扩展生物的合成途径》

    • 来源专题:生物科技领域知识集成服务
    • 编译者:陈方
    • 发布时间:2021-03-08
    • 研究者通过逆向生物合成扩展生物合成途径 2021年1月8日Nature Communication报道,韩国科学技术院(KAIST)研究者通过结合逆向生物合成和前体选择步骤,设计了首个短链伯胺的生物合成途径,短链伯胺在化学工业中具有广泛的应用。该方法为系统设计生产化学物质的生物合成途径的提供了一种新策略。 利用微生物可生产的化学物质的范围随着系统代谢工程学的发展而不断扩大,但是目前在工业上具有重要用途的短链伯胺至今尚未有生物学生产方法的报道。短链伯胺(Short-chain primary amines ,SCPAs)是氨(NH3)中一个氢原子被碳链长度从1到7的烷基或芳基取代所形成的分子。SCPAs已经广泛应用在化学工业,如作为药物的前体(治疗糖尿病药和抗高血压的药物)、农用化学品(如除草剂、杀菌剂和杀虫剂)、溶剂、橡胶硫化促进剂和增塑剂。 短链伯胺尚无法生物生产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其生物合成途径还未知。此次,研究团队通过结合逆向生物合成和前体选择步骤,为短链伯胺设计了合成生物合成途径。研究者首先确定的15种目标SCPAs的直接前体,再利用编码缬氨酸脱羧酶的vlmD在体外和体内从前体生成SCPAs,表达异源vlmD的大肠杆菌可以利用其直接前体产生其中10种SCPA。此外,代谢工程的大肠杆菌菌株被开发出来,从葡萄糖产生代表性的SCPA,包括通过批次投料培养可以生产10.67g/l的异丁胺。 吴晓燕  编译自https://phys.org/news/2021-01-biosynthetic-pathway-retrobiosynthesis.html 原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20423-6 原文标题:Microbial production of multiple short-chain primary amines via retrobiosynthesis
  • 《覆有白蛋白的纳米晶体用于紫杉醇的传递》

    • 来源专题:重大新药创制—研发动态
    • 编译者:杜慧
    • 发布时间:2017-01-03
    • 纳米粒子被用于向实体肿瘤传递抗癌药物。然而,由于受限于理化性质,比如低载药效率和循环稳定性差,纳米粒子的临床开发是具有挑战性的。低载药量不仅带来了给药的技术难度,而且增加了载药载体材料的数量,给患者带来了生物学负担。循环稳定性差可导致纳米粒子的药代动力学利益损失。为了克服这些挑战,我们开发了覆有白蛋白的纳米晶体(NC)的紫杉醇(PTX)剂型,其载药量可达90%且血清稳定性高。纳米晶体的合成过程如下:在水溶液中诱导紫杉醇结晶,用白蛋白涂层表面,去除额外的非药物成分。不同结晶条件下生产了三种不同类型的纳米晶体,在含Pluronic F-127的介质中结晶得到的纳米晶体(“Cim-F-alb”)尺寸最小,细胞相互作用的表型也最佳。在未稀释的血清中,Cim-F-alb比Abraxane更稳定。在对B16F10黑色素瘤小鼠模型的研究中,Cim-F-alb比同剂量的Abraxane具有更高的抗肿瘤效果。这项研究表明,采用循环稳定性良好的无载体纳米粒子传递抗癌药物是可行性且有益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