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Photonics:美国密歇根大学研制出长工作寿命、高效和深蓝色的串联磷光有机发光二极管》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与量子信息
  • 发布时间:2025-05-26
  • 蓝色磷光有机发光二极管(phosphorescent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s,PHOLEDs)因其高效能而在显示器和照明中受到关注,但其较短的工作寿命限制了其商业应用。

    最近,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团队以题名“Stable, deep blue tandem phosphorescent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 enabled by the double-sided polariton-enhanced Purcell effect”在《Nature Photonics》上发表了一项研究,报道了一种长工作寿命、高效且深蓝色的串联PHOLED。该研究基于二极管阴极和阳极,并利用了极化激元增强的珀塞尔效应(Purcell-enhanced Purcell, PEP)。相比单结PHOLED,基于Pt和Ir复合物的串联PEP-PHOLED在寿命和颜色饱和度方面提高了十倍。

    基于Pt络合物的串联PEP-PHOLED在平板玻璃基板上表现出LT90=830±30小时和1,800±100小时的工作寿命,并在有无基板光提取情况下分别具有36.8±0.5%或56.0±1.0%的前视外部量子效率。这种长寿命相当于传统单结基Ir的PHOLED寿命的250倍,且在高达±75°的视角下,色度坐标为CIExy=(0.14,0.12),并具有边缘可察觉的色移。

    这项研究首次展示了稳定性可与绿色PHOLED相媲美的深蓝色PHOLED,加速了深蓝色磷光发射器在节能显示器和照明中的应用。

    论文下载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66-025-01679-0

  • 原文来源: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zNTA0NDI1Ng==&mid=2247502156&idx=1&sn=85b4a0b423601fd600610f2b07cfac5b&scene=0#wechat_redirect
相关报告
  • 《华中科技大学报道来自Ce基金属卤化物的高效深蓝色电致发光》

    • 来源专题:关键原材料知识服务平台
    • 编译者:费鹏飞
    • 发布时间:2025-04-11
    • 7月24日,华中科技大学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题为“Efficient deep-blue electroluminescence from Ce-based metal halide”的论文,报道Ce基卤化物高效深蓝光电致发光器件的研究。 显示屏是人机交互的最基本设备,为了实现高质量显示,高效稳定的电致蓝光技术是科研界和产业界亟待攻破的重点和难点,具有极大科研与应用价值。金属卤化物钙钛矿材料,由于其成本低廉、制备简单和光学性能优异,在下一代显示应用中具有极大的前景。然而,蓝色发光二极管(LED)的发展,尤其是符合REC. 2020标准的深蓝色LED,远远落后于绿色和红色LED。因此,开发高效率、高色纯度、高稳定性、低成本的新型蓝色发光卤化物材料势在必行。 具有宇称允许的d-f跃迁镧系离子(Ce3+、Eu2+)色纯度优异、辐射复合速率快、光转换效率高,是制备电致蓝光器件的理想材料。然而,其局域化的4f轨道受外层电子轨道屏蔽,载流子注入效率低。早期研究主要采用交流电驱动的薄膜电致发光器件,利用电子碰撞离化激发掺杂在发光层中的稀土离子。该策略往往需要高电压来加速电子,这导致高工作电压(> 100 V)和低外量子效率(< 1%)。 研究团队发现Ce(Ⅲ)基金属卤化物Cs3CeI6中的能量转移过程可以有效避免载流子直接注入过程中外层电子轨道的屏蔽效应,并通过进一步优化能量转移过程,实现了高效的电致蓝光器件。在原理探索上,团队通过基态和激发态下X射线光电子能谱探究了电荷转移过程,证明了激发态下的自限域激子(STE)和Ce基Frenkel激子(CFE)的形成。并进一步通过时间分辨的光致发光谱和瞬态吸收谱研究了从STE到CFE的能量转移动力学过程。在器件制备过程中,团队通过在蒸发过程中加入过量的CsI,增加了STE和CFE之间的光谱重叠面积,提高了能量转移效率。在此基础上,团队制备了基于Cs3CeI6的稀土基发光二极管,其最大亮度和外量子效率(EQE)分别达到了1075 cd m-2和7.9%,这是迄今为止金属卤化物深蓝光发光二极管的最高效率。这一工作有助于构建镧系卤化物的电致发光模型,充分展现了其在电致蓝光方面的应用潜力。
  • 《突破 | 浙江大学在量子点发光二极管研究方面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2-05-25
    • 近日,浙江大学金一政课题组、王林军课题组与华南理工大学黄飞/应磊团队合作,在高性能蓝、绿光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LED)的开发上取得进展。研究者揭示了无机量子点/有机高分子界面的电荷转移机制,继而通过调控高分子空穴传输材料的分子结构,有效地抑制了器件的载流子泄漏,从而同时创造了蓝、绿光QLED的效率/寿命新纪录,尤其是绿光QLED的性能已经满足显示业界的应用需求。 QLED是一种以胶体量子点材料作为发光中心、可通过溶液工艺制备的电致发光器件,是下一代低成本、低能耗、广色域大屏显示技术的有力竞争者。显示应用需要红、绿、蓝三色器件。目前,红光QLED原型器件的效率、工作寿命等性能指标已满足产业化要求,但蓝、绿光QLED的性能仍低于应用需求。针对该瓶颈问题,研究者应用纳晶科技公司的高性能CdSe基量子点为模型系统,开展了机制研究,发现:有机空穴传输材料能级的能量无序会显著增强量子点/有机空穴传输层界面的电子泄漏,是造成蓝、绿光QLED效率损失的关键通道。具体地,相比于无机晶体量子点,有机无定形聚合物薄膜具有显著的结构无序度与较强的电-声子耦合作用,导致了较多的带尾态分布与较大的能级展宽。此外,单颗量子点的尺寸(约10 nm)远大于有机聚合物单元(约1~2 nm),形成了单给体-多受体的特殊界面。研究者结合QLED的光谱表征与界面电子转移的非绝热动力学模拟,确证上述效应显著增强了界面电子转移,导致器件中的漏电流。 图1 蓝、绿光QLED的界面电荷转移机制 在明晰了上述关键机制的基础上,研究团队设计并合成了系列基于刚性共聚单元的咔唑-芴交替共聚聚合物(PF8Cz,已在东莞伏安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实现生产和销售),并通过合成方法的调控实现了高分子量。该材料与传统聚合物传输层相比,具有更浅的LUMO能级与更小的能量无序,因而表现出优异的电子阻挡能力。最终,利用此空穴传输材料,研究团队构筑了高性能蓝、绿光QLED原型器件,最高外量子效率分别达21.9%与28.7%,且高效率窗口覆盖了从显示到通用照明的亮度范围。蓝、绿光QLED分别实现了长达4400小时与58万小时的工作寿命(100尼特下亮度衰减95%),均是目前报道过的QLED最高值。 该研究为QLED器件的材料设计提供了关键的新策略,实现了性能满足显示应用需求的绿光QLED原型器件,有望推动量子点印刷显示技术的实用化进程。 图2 高性能绿光、蓝光量子点发光二极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