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组分铋纳米粒子作为多模式成像引导胶质瘤治疗的治疗剂。》

  • 来源专题:实验室生物安全
  • 编译者: 苑晓梅
  • 发布时间:2019-06-30
  • 在生物医学领域中广泛需要单组分纳米材料,例如基于纳米颗粒(NP)的铋(Bi),其本质上具有诊断和治疗能力。 然而,他们的设计和制造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在这里,开发了一种具有超高X射线衰减系数的纯Bi NPs,并作为一种简单但强大的治疗诊断纳米材料和有效的光热转换效率进行了评估,用于光学成像(PAI)/光热疗法(PTT)。。 制备的纯Bi NPs具有良好的光热性能,NPs溶液(1mg / mL)在4min内近红外光照射下升温至70℃。

  • 原文来源:https://www.ncbi.nlm.nih.gov/pubmed/31193098
相关报告
  • 《ACS Nano | 上海药物所合作开发纳米探针用于脑胶质瘤的成像与治疗》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3-01-06
    •  脑胶质瘤作为一种高浸润性、高转移性的肿瘤,因其预后差、死亡率高、复发率高等挑战,被认为是最具侵袭性的恶性脑肿瘤之一。虽然,目前临床上已采用手术切除、放疗、化疗等多种方法来治疗脑胶质瘤,但其预后仍较差,中位总生存期仅为14-17个月。由于血脑屏障(BBB)的限制,目前发展的大部分抗肿瘤药物难以穿越BBB到达肿瘤部位,对脑胶质瘤的治疗效果不佳;此外,由于这些药物缺乏肿瘤特异性,易导致严重的毒副作用和耐药性。提高抗肿瘤药物在脑胶质瘤中的递送和疗效,实现原位脑胶质瘤的按需高效治疗仍极具挑战性。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柳红研究员和南京大学叶德举教授合作,在脑胶质瘤靶向激活的有机共组装纳米诊疗探针用于原位脑胶质瘤的近红外荧光-磁共振双模态成像和化疗-光动力联合治疗的研究方面取得最新研究进展。相关成果于2022年12月12日以“Controlling Disassembly of Paramagnetic Prodrug and Photosensitizer Nanoassemblies for On-Demand Orthotopic Glioma Theranostics”为题发表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ACS Nano上。   研究团队基于分子共组装和可控解组装策略,分别合成了αvβ3整合素靶向、谷胱甘肽响应的顺磁性近红外光敏探针(PPa-RGD)和喜树碱前药(CPT-RGD);通过优化这两个分子的共组装比例,制备了兼具生理稳定性和协同治疗的共组装纳米诊疗探针(Co-NP-RGD;图1)。通过静脉给药后,Co-NP-RGD相比小分子药物能有效延长血液循环时间,并借助表面存在的大量cRGD靶向基团,穿越血脑屏障(BBB),并靶向递送到原位脑胶质瘤细胞(U87MG和U251)中,一方面产生增强的核磁共振成像造影信号用于定位处于脑部的原位脑胶质瘤;另一方面,在脑胶质瘤细胞内高浓度的谷胱甘肽作用下,发生快速解组装,同时释放出喜树碱原药(CPT)和近红外光敏剂(PPa),从而恢复光动力治疗功能,并产生增强的近红外荧光信号用于监测药物的释放和蓄积。此外,释放的小分子卟啉光敏剂进一步与肿瘤细胞内的白蛋白结合,能延长光敏剂分子在肿瘤细胞内蓄积,而同时释放的喜树碱可以同时抑制乏氧诱导因子HIF-1α,进而改善脑胶质瘤组织中的乏氧环境,从而增强对深层原位脑胶质瘤的光动力治疗疗效。在双模态成像信号的指导下,用低剂量的690 nm激光(0.2 W/cm2)照射小鼠的原位脑胶质瘤,产生化疗-光动力治疗协同治疗,能有效延缓了原位脑胶质瘤的生长,并延长了小鼠的生存期,实现对原位脑胶质瘤的高效协同治疗(图2)。本文所设计的分子共组装和可控解组装策略,可以进一步应用于构建其它肿瘤靶向和激活的纳米药物以产生癌症的联合治疗效果,促进癌症的诊疗。 南京大学博士后安瑞冰和中国药科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刘玲君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南京大学叶德举教授和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柳红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该研究获得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南京大学卓越计划、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   原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acsnano.2c07491
  • 《新型纳米粒子可提高恶性脑瘤治疗效果》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8-05-31
    • 美国研究人员设计出一种新型纳米粒子,能同时将两种药物运送到大脑肿瘤部位,增强对一种死亡率很高的脑瘤——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的治疗效果,已在动物实验中取得成功。 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是一种难以治疗的常见恶性脑肿瘤,死亡率很高。直接注射药物难以通过血脑屏障抵达大脑和肿瘤细胞迅速对单一药物产生抵抗力,是治疗该疾病的两大难点。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人员在英国《自然·通讯》杂志上报告说,他们给脂质体纳米粒子加上转铁蛋白涂层,能使粒子顺利通过血脑屏障,并准确抵达肿瘤部位同时避开正常细胞。 脂质体是一种中空的人工球状微粒,外壳是脂质双分子层。研究人员在脂质体内部装上化疗药物替莫唑胺,负责破坏肿瘤细胞的DNA(脱氧核糖核酸);用外壳装载一种名为“JQ-1”的实验药物,负责阻止肿瘤细胞修复DNA损伤。两者联合发挥作用,能减少药物抵抗。 与直接注射药物相比,用这种加了转铁蛋白涂层的脂质体运送药物能起到更好的效果,实验鼠的脑部肿瘤缩小的幅度更大,生存率也更高。此外,新方法还能避免直接注射药物导致的一些不良反应。 研究人员说,该方法还能用于运送其他抗癌药物。血脑屏障的存在使许多药物无法用于脑肿瘤,新技术将改变这种状况,扩大选择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