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建设16万吨 高能密度锂电材料生产线》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1-04-09
  • 青海泰丰先行锂能科技有限公司3月25日开工建设年产16万吨高能密度锂电材料智能制造基地项目。此举将有力推动锂电关联产业低碳循环发展,对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以及实现2030碳达峰、2060碳中和等战略部署具有深远影响。

      西宁市委常委、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常务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孔令栋表示,“十四五”时期以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锂电等一批新能源制造项目将是驱动我国能源发展的中坚力量,为抢抓这一历史机遇,青海泰丰先行公司依托青海盐湖得天独厚的锂资源优势,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建设总投资30亿元年产16万吨高能密度锂电材料生产线,项目建成投产后,预计可实现年产值200亿元。

      青海泰丰先行董事长高力介绍,未来5到10年,锂电产业市场将迎来井喷期,世界将进入TWH(亿千瓦时)时代。按照测算, 这将需要220万吨正极材料,需要碳酸锂80万吨。而2020年全球正极材料产量仅70万吨左右,碳酸锂产量仅30万吨左右,正极材料和碳酸锂供给缺口巨大,这将带来上游材料的爆发式增长。

  • 原文来源: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21-04/07/content_465503.htm?div=-1
相关报告
  • 《青海海东首条锂离子电池石墨负极材料生产线投产》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3-05
    • 3月3日,记者从青海省海东市获悉,该市首条锂离子电池石墨负极材料生产线——青海天蓝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石墨化生产线正式投产运行。该企业目前已跟比亚迪、宁德时代等公司达成合作,计划将产业链延伸至锂离子电池制造及应用,打造锂离子电池新能源材料行业全产业链。 在位于河湟谷地的海东市乐都区的青海天蓝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加工车间,记者看到磨粉、包覆、筛分、除磁、石墨化、碳化等工序有序运行。 据了解,该项目总投资10.3亿元,分两期进行。一期投资1.5亿元,建设年产1万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石墨化加工生产线;二期投资8.8亿元,建设年产2万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石墨化加工生产线以及3万吨负极材料配套生产线。 锂电池属于二次电池的一种,与镍镉、镍氢、铅蓄电池等二次电池相比,锂电池具有工作电压高、能量密度大、循环寿命长且无重金属污染的优点,广泛应用于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等领域。锂电池主要由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质和电池外壳等部分组成。 该生产线加工生产的负极材料作用是储存和释放能量,主要影响锂电池的循环性能等指标。当前,受碳达峰、碳中和等政策叠加拉动,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呈现高速发展态势。新能源电池及材料产业市场前景广阔、发展潜力巨大,对实现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无论是新能源车还是储能市场,都处于高增长的阶段,且需求有进一步加速的趋势。”青海天蓝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建伟说,企业二期项目将于4月开工建设,年底实现投产,项目建成后,将带动周边400人就业,保证村民的经济收入,预计在2023年产值突破10亿元。 近年来,海东市将发展新能源产业作为经济工作的头等大事,抢抓国家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机遇,积极布局新型功能材料产业,加快动工一批以光伏产业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项目,持续促进全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石墨化生产线的投产为海东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又一次迈出了一大步。我们将全力配合项目建设,切实解决企业在建设、投运、市场拓展等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为项目建设提供各项要素保障。”乐都工业园区相关负责人说。
  • 《负极材料投资扩产达16万吨 高端产能供不应求》

    • 来源专题:装备制造监测服务
    • 编译者:zhouyang
    • 发布时间:2020-07-13
    • 近年来,先后受3C数码和新能源汽车行业持续快速发展的拉动,锂电池市场规模持续快速增长,锂电负极材料行业发展也从中受益。面对巨大的市场需求,负极材料企业也在加速布局。不少企业在产能、技术上持续跟进,以期在激烈的市场争夺战中抢占先机。 产能大扩张为 提升产能规模、产品供应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中科星城在贵州生产基地进行负极材料产线及石墨化产线的扩产。7月2日,贵州生产基地新增建设的1万吨/年负极材料石墨化加工产线顺利点火试产。中科星城着力将其建设成先进的锂电池负极材料及石墨化加工一体化生产基地。 据了解,中科星城贵州生产基地设立于2016年,成立初期主营负极材料石墨化加工业务,为打通和完善公司负极材料业务产业链,由公司母公司中科电气于2018年完成对其收购并纳入新能源材料事业部进行整体统筹。中科星城母公司中科电气表示,公司初步预计到2020年年底将形成4万-5万吨负极材料产能。 值得注意的是,6月16日,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委员会召开2020年第4次审议会议,负极材料龙头贝特瑞挂牌申请成功通过。公司拟募集20亿元,用于惠州市贝特瑞年产4万吨锂电负极材料等项目。 除此之外,4月27日,福鞍集团旗下天全福鞍公司锂电池负极材料生产线投产仪式在四川雅安举行,将建成年产4万吨锂电池负极材料生产线。据悉,福鞍集团将以此项目为契机,继续加大负极材料项目投资力度,力争在雅安打造6万吨锂电池负极材料产业,形成从原材料加工、生料加工、高温包覆、石墨化、成品加工等于一体的产业基地,并致力于将天全福鞍发展成全球领先的锂电池石墨负极材料供应商。 在此之前的今年3月,璞泰来计划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建设“年产5万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石墨化项目”,该项目总投资12.81亿元,建设周期两年。璞泰来表示,该项目将可实现公司负极材料加工生产工序全覆盖,生产一体化,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此外,湖南宸宇富基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年产2万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项目”第一期工程于今年年初竣工投产。 高端产能供不应求 当下,不管是国外还是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产业化进程都在不断加速,各国都在推进全面实现汽车电气化。同时,新型电子产品的涌现、电动自行车更新换代以及电动工具的广泛应用,使得锂电市场需求保持平稳增长,2019年中国锂离子电池出货量达到131.6GWh,同比增长18.6%。未来,锂电负极材料领域仍然展现出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 从全球市场份额来看,负极材料厂商主要集中在东亚,其中中日两国市场份额占了全球95%以上。国内方面,国内负极材料行业集中度较高,比较有实力的有“三大五小”,三大分别指贝特瑞、璞泰来(江西紫宸)、杉杉股份;五小分别指凯金能源、正拓能源、深圳斯诺、中科星城、翔丰华。 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受国内外动力电池终端市场增长拉动,中国负极材料市场出货量达到26.5万吨,同比增长38%。其中,贝特瑞、江西紫宸、杉杉股份等头部企业凭借多年的技术优势和优质的海外客户渠道,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高到 56%。 据了解,作为国内负极材料领域的龙头,自2013年开始,贝特瑞的负极材料出货量已经连续7年位列全球第一。璞泰来和杉杉股份目前在负极材料领域的市场份额紧随贝特瑞之后;杉杉股份负极材料兼顾高中低端产品,主打中低端,璞泰来主要做高端负极产品。 近年来,随着大量资本进入锂电材料行业,现有锂电负极厂家纷纷扩产,国内负极材料总产能迅速扩大、同质化竞争激烈。截止到2019 年底,国内负极材料企业产能达到57.98万吨,同比增长31.40%;总体而言,国内负极材料产品供给延续快速增长态势,但高端产品产能仍然供不应求。 业内分析指出,目前国内负极材料生产企业众多,这必然导致市场竞争的加剧。未来几年,国内负极材料生产企业的竞争主要体现在中小企业对大企业的追赶,以及中小企业之间的竞争,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行业内企业面临较大的市场竞争风险。 负极材料属于典型的技术密集型行业,特别在下游新能源汽车、储能等终端应用领域对锂离子电池的高性能、安全性、低成本、稳定性等方面要求持续提升的背景下,负极材料企业需要持续研发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来满足下游锂离子电池对关键材料的快速迭代需求。 未来,负极材料市场竞争格局将聚焦于各龙头之间竞争,低端产能将被逐步出清,拥有核心技术和优势客户渠道的企业将会获得更多市场份额,市场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