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极材料投资扩产达16万吨 高端产能供不应求》

  • 来源专题:装备制造监测服务
  • 编译者: zhouyang
  • 发布时间:2020-07-13
  • 近年来,先后受3C数码和新能源汽车行业持续快速发展的拉动,锂电池市场规模持续快速增长,锂电负极材料行业发展也从中受益。面对巨大的市场需求,负极材料企业也在加速布局。不少企业在产能、技术上持续跟进,以期在激烈的市场争夺战中抢占先机。

    产能大扩张为

    提升产能规模、产品供应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中科星城在贵州生产基地进行负极材料产线及石墨化产线的扩产。7月2日,贵州生产基地新增建设的1万吨/年负极材料石墨化加工产线顺利点火试产。中科星城着力将其建设成先进的锂电池负极材料及石墨化加工一体化生产基地。

    据了解,中科星城贵州生产基地设立于2016年,成立初期主营负极材料石墨化加工业务,为打通和完善公司负极材料业务产业链,由公司母公司中科电气于2018年完成对其收购并纳入新能源材料事业部进行整体统筹。中科星城母公司中科电气表示,公司初步预计到2020年年底将形成4万-5万吨负极材料产能。

    值得注意的是,6月16日,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委员会召开2020年第4次审议会议,负极材料龙头贝特瑞挂牌申请成功通过。公司拟募集20亿元,用于惠州市贝特瑞年产4万吨锂电负极材料等项目。

    除此之外,4月27日,福鞍集团旗下天全福鞍公司锂电池负极材料生产线投产仪式在四川雅安举行,将建成年产4万吨锂电池负极材料生产线。据悉,福鞍集团将以此项目为契机,继续加大负极材料项目投资力度,力争在雅安打造6万吨锂电池负极材料产业,形成从原材料加工、生料加工、高温包覆、石墨化、成品加工等于一体的产业基地,并致力于将天全福鞍发展成全球领先的锂电池石墨负极材料供应商。

    在此之前的今年3月,璞泰来计划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建设“年产5万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石墨化项目”,该项目总投资12.81亿元,建设周期两年。璞泰来表示,该项目将可实现公司负极材料加工生产工序全覆盖,生产一体化,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此外,湖南宸宇富基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年产2万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项目”第一期工程于今年年初竣工投产。

    高端产能供不应求

    当下,不管是国外还是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产业化进程都在不断加速,各国都在推进全面实现汽车电气化。同时,新型电子产品的涌现、电动自行车更新换代以及电动工具的广泛应用,使得锂电市场需求保持平稳增长,2019年中国锂离子电池出货量达到131.6GWh,同比增长18.6%。未来,锂电负极材料领域仍然展现出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

    从全球市场份额来看,负极材料厂商主要集中在东亚,其中中日两国市场份额占了全球95%以上。国内方面,国内负极材料行业集中度较高,比较有实力的有“三大五小”,三大分别指贝特瑞、璞泰来(江西紫宸)、杉杉股份;五小分别指凯金能源、正拓能源、深圳斯诺、中科星城、翔丰华。

    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受国内外动力电池终端市场增长拉动,中国负极材料市场出货量达到26.5万吨,同比增长38%。其中,贝特瑞、江西紫宸、杉杉股份等头部企业凭借多年的技术优势和优质的海外客户渠道,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高到 56%。

    据了解,作为国内负极材料领域的龙头,自2013年开始,贝特瑞的负极材料出货量已经连续7年位列全球第一。璞泰来和杉杉股份目前在负极材料领域的市场份额紧随贝特瑞之后;杉杉股份负极材料兼顾高中低端产品,主打中低端,璞泰来主要做高端负极产品。

    近年来,随着大量资本进入锂电材料行业,现有锂电负极厂家纷纷扩产,国内负极材料总产能迅速扩大、同质化竞争激烈。截止到2019 年底,国内负极材料企业产能达到57.98万吨,同比增长31.40%;总体而言,国内负极材料产品供给延续快速增长态势,但高端产品产能仍然供不应求。

    业内分析指出,目前国内负极材料生产企业众多,这必然导致市场竞争的加剧。未来几年,国内负极材料生产企业的竞争主要体现在中小企业对大企业的追赶,以及中小企业之间的竞争,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行业内企业面临较大的市场竞争风险。

    负极材料属于典型的技术密集型行业,特别在下游新能源汽车、储能等终端应用领域对锂离子电池的高性能、安全性、低成本、稳定性等方面要求持续提升的背景下,负极材料企业需要持续研发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来满足下游锂离子电池对关键材料的快速迭代需求。

    未来,负极材料市场竞争格局将聚焦于各龙头之间竞争,低端产能将被逐步出清,拥有核心技术和优势客户渠道的企业将会获得更多市场份额,市场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

相关报告
  • 《10家海外锂电材料企业扩产追踪》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03-03
    • 全球锂电池需求升温的大背景下,配套材料领域的扩产已经刻不容缓。 从终端需求看,欧洲提高温室气体减排目标、丰厚的新能源汽车补贴激励,美国或重返巴黎协定,特斯拉以及传统车企巨头的重磅电动车型持续推出…… 数据预测,2021年海外新能源汽车销量增至234-250万辆,销售渗透率3.6%-3.8%;预计2025年销量区间达到615-808万辆,销售渗透率9.4%-12.3%。 从供给端看,在短中期,当前上游材料供给不足正不断形成电池涨价压力,亟需新的产能来缓解涨价谈判的“胶着”状态。从长远看,材料体系创新迭代加速,产业规模效应下将支撑全球动力、储能系统的价格走低,油电平价或在2023-2025年到来。 探至材料细分领域,从地区和扩产内容看,高工锂电追踪近期(2020年底至今)部分海外锂电材料扩产案例发现以下特点: 1、正极材料集中在韩国和日本。相比负极,正极材料的扩产更为紧迫,尤其是韩国正极材料厂正在加速扩产步伐,从最近扩产节奏看,三元高镍趋势明显。 2、传统石墨负极材料集中在澳洲,扩产规模与正极材料相当。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硅基负极产业化进程仍处在融资研发阶段,真正进入规模量产仍需一段时间,这部分主要在欧美(如Sila nano、Envate、E-magy)。 3、铜箔海外建厂趋势明显,主要集中在韩国,SK Nexilis、日进铜箔的生产基地开始向东南亚和欧洲扩展。 4、考虑到目前中国电解液行业主要企业均已大规模进入全球电池巨头供应链,海外电解液扩产企业并不多,主要在日本。 从投资金额看,总的海外项目投资超130亿元,其中对正极材料的投入最多。 从客户结构看,这一轮海外锂电材料扩产主要围绕三星SDI、SKI、LG、松下等日韩头部电池企业进行。 事实上,这一轮锂电材料扩产从今年电池企业扩产节奏与订单来看已初见端倪,包括SKI扩大美国工厂电动汽车电池产能、三星SDI扩充匈牙利工厂电池产能、松下与特斯拉签订供应协议。(点击可查看文章) 产能规划上,到2013年,LG化学计划实现年产能扩大到260GWh、三星SDI计划产能增加到130GWh、SKI计划产能提升至85GWh。另外,松下美国 Gigafactory工厂为特斯拉准备将产能提至54GWh。 可以预见,在日韩电池企业产能目标带动下,和国内材料行业一样,海外锂电材料企业扩产也将会进入加速扩产的状态。 正极材料 韩国 浦项化学 1月,外媒称,浦项制铁子公司浦项化学已通过新股发行筹集了1.3万亿韩元(约合77亿人民币),为其锂电池材料业务提供资金。2月底,浦项化学宣布将投资2758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6亿元)扩大其正极材料的生产能力,将其现有产能扩充3倍。 目前,浦项化学在韩国光阳市和龟尾市的正极材料工厂的年产能分别为3万吨和1万吨,其计划于2022年前后将在韩国的三元材料产能扩充至68000吨左右。此前浦项化学已与通用汽车和LG化学的电池合资公司Ultium Cells LLC签署了正极材料供货协议。 除了在韩国本土扩产,浦项化学2020年在中国桐乡与华友钴业设立的合资工厂正式投产,未来将会实现30000吨三元正极材料产能的释放。 日本 住友 据外媒,日本住友金属矿山计划2027年度之前将车载锂电池正极材料的产能提高至目前2倍,还考虑在印度尼西亚新建从矿石中提炼镍(正极材料的主要原料)的冶炼厂,其预计2021财年(截至2022年3月)之前将投资35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2亿元)。 住友矿山在菲律宾拥有2座从矿石中提炼镍的冶炼厂,正考虑在印尼建设第3座工厂,建成后总体的镍年产能将增加4成,由目前的约9万吨增至约13万吨。 2019年,住友在全球高镍正极材料的市场份额为42%。目前美国特斯拉纯电动汽车使用的正极材料几乎都由住友矿山通过电池供应商松下提供,特斯拉增产纯电动汽车的驱动下,住友决定提升产能。 韩国 EcoPro BM 近日,EcoPro BM表示,将在年内投入2400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3.8亿元)以扩充位于浦项市的CAM5N以及CAM6等项目的三元材料产能,并且计划在2023年将三元材料总产能扩充至80000吨。 此前EcoPro BM与SKI签署了采购协议,在2023年12月底之前向SKI供应价值23.2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61亿元)镍含量达80%的正极材料。为供应SKI,EcoPro BM计划投800亿韩元建设新的CAM5-N工厂。 新的CAM6生产线将为三星SDI提供正极材料。2020年,EcoPro BM与三星SDI成立合资公司生产正极材料,其目标是将包括合资公司在内的正极材料的生产能力提高15万吨,并于2023年实现年产能18万吨。 韩国 L&F 2020年12月,L&F与LG新能源签订了1.45万亿韩元(约合人民币84亿元)的供货协议,并借此成为全球首家大规模量产NCMA型四元材料的正极企业。 为保证供应,L&F计划斥资2500亿韩元(约合人民币14.4亿元)在大邱市建立新工厂以扩建其正极产能,并到2023年将正极材料产能从当前的50000吨/年扩建至80000吨/年。 当前L&F在韩国主要有两个生产基地,以及在中国无锡建设的正极材料工厂——无锡光未来新材料有限公司。 德国 巴斯夫 2020年底,巴斯夫为其德国施瓦茨海德的正极材料工厂正式动工,该工厂初始年产能设计为约40万辆纯电动汽车提供巴斯夫电池材料,规划2022年投产。该项目获得了德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提供的1.75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4.3亿元)资金支持。 在此之前,巴斯夫在芬兰哈尔卡马尔塔建设的前驱体项目已经开工,将为勃兰登堡的正极材料项目供应原材料。巴斯夫计划在2022年同时启动两家工厂。 负极材料 澳大利亚 Novonix 近日,澳大利亚电池材料公司Novonix完成融资约1.4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9.5亿元),Novonix表示将利用募集的资金将其电池负极材料的生产规模扩大至每年10000吨,并计划到2025年达到年产40000吨,以满足在北美市场电动汽车和储能系统不断增长的需求。 2019年底,Novonix与三星SDI签署了交易协议,向三星SDI供应石墨负极材料;2020年初,与三洋电机签署了一份谅解备忘录以供应石墨负极材料,三洋电机已经成为了松下的全资子公司,意味着Novonix将成为松下的负极供应商。 澳大利亚 EcoGraf 2月中旬,外媒报道称,澳洲石墨材料企业Ecograf筹集了5460万澳元(约合人民币2.7亿元)之后,已准备好加快其在西澳大利亚州的商业规模电池负极材料净化设施的建设。 该工厂的初始产能为每年5000吨,之后将扩大至每年20000吨,以满足预期的需求增长。结合EcoGraf的欧洲生产基地,到2025年左右,该公司的电池级石墨年总产量将达到40000吨。 铜箔 韩国 SK Nexilis 1月27日,韩国SK集团宣布,子公司SK Nexilis将投资6500亿韩元(约合人民币38亿元)在马来西亚建设其第一家海外铜箔工厂,该工厂的年产能为4.4万吨,将于2021年上半年破土动工,2023年开始商业运营。 SK Nexilis目前在韩国运营着四家工厂,合计年产能为3.4万吨,到2021年下半年和2022年初分别建造5号和6号工厂时,其生产能力将提至5.2万吨。马来西亚工厂投产后,其铜箔总产能将达到9.6万吨,是目前产能的三倍。 产能规划上,SK Nexilis计划在欧美以及马来西亚投资,到2025年将其铜箔产能提高五倍以上。 韩国 日进铜箔 韩国日进铜箔公司宣布将投资超过1100万欧元(约合人民币8719万元)在匈牙利建立其首个欧洲铜箔生产基地,为其客户提供就近配套服务。 日进铜箔欧洲工厂主要生产10μm以下的铜箔产品,月产能320吨左右,主要客户包括三星SDI、SKI、LG化学、比亚迪等头部动力电池企业。 电解液 日本 三菱化学 1月,外媒报道称,三菱化学计划把电动汽车电池用的电解液全球产能提高50%左右,将斥资数十亿日元来提高电解液产量,这些资金将用于升级美国、英国和中国工厂的设备,计划在2023年之前将全球年产能提高到9万吨。 报道称,目前三菱化学在锂离子电池电解液中的全球份额为20%左右,其主要客户是特斯拉电池供应商松下。其拥有近300项与电解液相关的专利,其将利用这些专利为电池制造商提出最佳制造方法,目前产品已广泛用于日本、美国、欧洲和其他市场的车载锂电池中。
  • 《华鲁恒升总投资41亿元建高端新材料项目》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2-03-01
    • 2月25日,山东省举行2022年春季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900个重大项目集中开工建设。集中开工的重大项目,辐射带动作用强。山东聚集优势要素资源,全力推动一季度经济实现“开门红”。   今天集中开工的项目有900个,分为产业升级发展、“七网”基础设施、社会民生保障、平台融合建设四大类,总投资7345亿元,年度计划完成投资2317亿元。按照要素跟着项目走的原则,各市也将集中优势资源,合力攻坚项目建设。 image.png 德州分会场所在的华鲁恒升高端溶剂及尼龙66高端新材料项目,总投资41亿元,产品用于新能源电池、高强度材料等领域,具有国内领先的自主研发技术,明年3月项目全部投产后,将新增销售收入超百亿元,企业营销总收入可突破350亿元,引领带动全市新材料千亿级产业集群发展。 下面来看看华鲁恒升两个项目具体建设内容: 1.高端溶剂项目 建设地点:山东省德州市德城区天衢西路24号,山东华鲁恒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现有厂区。 建设内容:以草酸二甲酯为原料,建设60万吨/年碳酸二甲酯装置;以碳酸二甲酯和乙醇为原料,建设30万吨/年碳酸甲乙脂装置,副产5万吨/年碳酸二乙酯,公用工程、辅助设施和安全环保设施相应配套。 建成投产后,年产碳酸二甲酯30万吨、碳酸甲乙脂30万吨,年副产碳酸二乙酯5万吨。 2.尼龙66高端新材料项目 建设地点:位于山东省德州市山东华鲁恒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现有园区内 总投资:316834万元 建设内容:建设2套4万吨/年尼龙66装置、1套20万吨/年己二酸装置、1套4万吨/年己二胺装置、1套36万吨/年硝酸装置,以环己醇、氢气、液氨、己 二腈为原料经己二酸、己二胺,最终生产尼龙 66。同时建设与之配套的原料和产品的储运设施、公用工程及辅助生产设施、环保设施等。部分水、电、气等公用工程及辅助设施、环保设施依托公司现有。基础原料液氨、氢气、环己醇由公司现有装置自给。最终产品为8万吨/年尼龙66、14.8万吨/年己二酸。 据了解,己二腈国产化点燃了下游尼龙66投资热情,国产化黎明前夜,截止到2月底,下游530多万吨尼龙66产能已经悄然上路,2022年国内尼龙66开始进入扩能期。 未来两年,新进入的尼龙66产能还会增加,值得注意的是,进入尼龙66这条赛道,有拥有原料的化工企业,有洞察需求的尼龙66改性企业,有传统的化纤企业等的各路资本,采用的聚合技术既有连续法,也有间歇式,未来尼龙66将从单一产品进入应用场景、一体化、生态赛道。 另据华鲁恒升最新财报显示,公司预计2021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0亿元至75亿元,同比增长289.32%到317.13%。 报告期内,受市场供求等诸多因素影响,国内化工行业景气度较高,主导产品价格同比有较大增长;虽三季度后期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但公司适时调整产品结构,实现了生产装置稳定高效运行,经营业绩同比实现较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