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 机器学习揭示昆虫翅膀铰链的控制机制》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 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4-21
  • 2024年4月17日,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在Nature发表题为Machine learning reveals the control mechanics of an insect wing hinge的文章。

    昆虫构成了后生动物中物种最丰富的适应辐射,这一成功得益于主动飞行的进化。不同于翼龙、鸟类和蝙蝠,昆虫的翅膀并不是从腿进化而来的,而是一种新颖的结构,通过生物力学上复杂的铰链连接到身体上,将专门力量肌肉的微小高频振荡转化为翅膀的前后运动。铰链由称为骨片sclerites的微小硬化结构系统组成,这些骨片通过灵活的关节相互连接,并由专门的控制肌肉活动进行调节。

    该研究报道了基于基因编码的钙指示剂,对果蝇的这些肌肉活动进行成像,同时用高速摄像机跟踪翅膀的三维运动。利用机器学习,创建了卷积神经网络,可以根据转向肌肉的活动,准确预测翅膀的运动,以及编码器-解码器,可以预测单个骨片对翅膀运动的作用。通过在动态缩放的飞行机器人上回放机翼运动模式,量化了转向肌肉活动,对气动力的影响。基于物理模拟结合铰链模型,产生了与自由飞行昆虫非常相似的飞行动作。

    这种综合的、多学科方法揭示了,昆虫翅膀铰链的机械控制逻辑,可以说是自然界中,最复杂和进化上最重要的骨骼结构之一。

相关报告
  • 《Nature | 隐孢子虫生命周期的转录控制》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5-31
    • 2024年5月29日,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在 Nature 期刊发表了题为Transcriptional control of the Cryptosporidium life cycle的文章。 隐孢子虫寄生虫是幼儿腹泻病的主要病原体,也是慢性营养不良的原因和后果。目前还没有疫苗,治疗方法也很有限。寄生虫会感染肠细胞,并在其中进行无性和有性复制,这两种复制对持续感染和传播都至关重要。然而,它们的分子机制在很大程度上仍不清楚。 该研究利用单细胞 RNA 测序揭示了副隐孢子虫在培养物和感染动物体内整个生命周期的基因表达程序。与流行的模式不同,研究人员发现细胞内只有三个阶段:无性I型子囊虫、雄性配子虫和雌性配子虫。研究人员揭示了在每个阶段组件组装的高度组织化程序。通过剖析潜在的调控网络,研究人员发现转录因子Myb-M是雄性命运的最早决定因素,而这种生物缺乏遗传性别的决定。该因子的条件表达可推翻发育程序并诱导广泛的雄性,而条件缺失则会导致雄性发育夭折。这两种情况都会对感染产生深远影响。现在,大量阶段特异性基因为了解、设计和破坏寄生虫的性别和生命周期进程提供了机会,从而推动了疫苗和治疗方法的开发。
  • 《中国科学家提出昆虫性信息素静电纺丝纤维的释放调控机制》

    • 编译者:李周晶
    • 发布时间:2025-06-16
    •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农药分子靶标与绿色农药创制创新团队结合田间实验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综合研究了负载梨小食心虫昆虫性信息素静电纺丝纤维的释放行为,揭示了多组分昆虫性信息素在微纳纤维载体中的释放调控机制。该成果以“How to Control the Release Behavior of Insect Sex Pheromones Using Nanomicro Fiber: Insights from Experiment and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为题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在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上。 昆虫性信息素因微量高效、靶标害虫特异性、环境安全等优点,长期被应用于害虫监测、诱捕和干扰交配等绿色防控策略中。然而,提高昆虫性信息素在田间释放的稳定性与时效性仍是制约制剂技术发展的瓶颈。静电纺丝微纳纤维因具有大比表面积、可调控孔隙和理想的机械性能,被认为是理想的载体材料,但其对昆虫性信息素的释放调控机制尚未完全明确。 本研究采用不同聚合物电纺纤维包封多组分的梨小食心虫昆虫性信息素,构建控制释放体系。通过释放实验,发现不同聚合物组成纤维的释放速率和半衰期存在较大差异,释放数学模型的拟合结果表明信息素分子的释放主要遵循浓度梯度驱动的扩散 。分子动力学模拟揭示了信息素分子在聚合物网络中是经长时间振动形成空腔,然后发生跳跃扩散。结合纤维载体材料的热力学性能、孔隙特性和结晶行为研究结果,表明分子间作用力和结晶性为调控昆虫性信息素静电纺丝纤维释放行为的主要因素。最后,在长期的田间诱捕实验中,负载昆虫性信息素纤维的持效期结果与释放研究规律相吻合,证明该释放理论对实际生产具有现实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