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子刊报导海洋所生物膜胞外多聚物研究重要论述》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熊萍
  • 发布时间:2024-10-28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特聘研究员Hans-Curt Flemming在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影响因子69.2)发表了关于生物膜胞外多聚物的重要综述,重点讨论了生物膜中的胞外多聚物(EPS)在天然环境和人工构筑环境中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以及其它环境化学过程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并指出了EPS对生物污损和微生物腐蚀(MIC)的重要影响作用,拓展和提升了当前对相关领域研究的认知,为理论研究和技术发展指明了方向。

    EPS是指由微生物分泌的多糖、蛋白质、脂类等胞外物质的统称。EPS能够促进生物膜中细胞的交流,并可吸附环境中的有机物、金属离子和化学污染物等,在生物膜形成过程中能够加速微生物在界面的黏附,因此对生物膜的形成和发展至关重要。EPS在天然环境如土壤、沉积物和海洋中有利于维持生物膜系统稳定、提高营养物质的利用率等。但在人工环境如污水处理厂、饮用水系统中,EPS可加剧生物污损和MIC的发生。此外,EPS在自修复混凝土等实际应用领域也具备重要的应用潜力。

    本研究指出EPS的相关研究仍然是生物膜领域研究的短板,一些至关重要的科学技术问题,包括哪一种微生物可以产生哪一种EPS?EPS如何影响生物膜耐药性?如何更高效的从生物膜中获得可产EPS的微生物?如何调控和提高EPS的产量使其能够服务于一些生物技术行业等。H.-C. Flemming研究员提出,通过综合使用一些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工具如微生物组学与分离培养方法,使用超滤膜分离EPS中的蛋白和多糖等物质,可能会助力以上问题解决和突破。

    H.-C. Flemming研究员是杜伊斯堡-埃森大学生物膜中心前主任、名誉教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新加坡国立环境生命科学工程中心访问教授,现任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特聘研究员,曾任国际生物腐蚀和生物降解协会主席,从事生物膜和MIC研究已有30多年,是德国生物膜研究的先驱者之一,创立了德国杜伊斯堡-埃森大学生物膜中心,发表300多篇学术论文,单篇引用超过6000次。

    论文来源:

    Flemming, H.-C., et al. (2024). "Microbial extracellular polymeric substances in the environment, technology and medicine." 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DOI10.1038/s41579-024-01098-y

  • 原文来源:https://qdio.cas.cn/2019Ver/News/kyjz/202410/t20241015_7400593.html
相关报告
  • 《Cell子刊发表海洋所全球气候变化对海洋生物多样性影响新观点》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01-04
    • 全球气候变化对海洋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产生复杂而深远的影响。然而目前绝大多数的研究却忽略了一个重要事实:不同发育阶段的海洋生物对环境拥有不同敏感度,变态是海洋无脊椎动物最敏感和脆弱的发育时期,全球气候变化对变态的影响可能是影响种群生存、补充和扩散的关键因素。 近日,国际学术期刊Cell子刊Trend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IF 17.6)在线刊发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宋浩博士、张涛研究员和美国夏威夷大学Michael Hadfield教授共同撰写的观点性文章《Metamorphosis in warming oceans: a microbe-larva perspective》。文章首次提出了以变态过程的易感性(susceptibility)和易损性(vulnerability)视角重新审视全球气候变化对海洋生物多样性影响的新观点。 该研究论文指出,绝大多数海洋无脊椎动物均需要经历变态过程,变态对环境的易感性和易损性最高;不同于陆地无脊椎动物(昆虫类)、脊椎动物(鱼类、蛙类)的变态,海洋无脊椎动物的变态往往依赖外源信号,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来自微生物的变态诱导信号;全球气候变化将产生“微生物—幼虫变态”的平衡漂变,进而产生蝴蝶效应;忽视变态过程的脆弱性和“微生物—幼虫变态”的平衡漂变去评估全球气候变化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可能导致错误性结论。 论文作者宋浩围绕海洋无脊椎动物的变态过程,聚焦进化地位最原始的多细胞动物(海绵)和多样性最繁盛的软体动物门(贝类),深度解析了变态的分子调控机制和适应性进化特征,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在《Current Biology》(IF 10.8)、《Trend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IF 17.6)、《BMC Biology》(IF 7.4)等国际学术刊物发表系列论文,累计影响因子>100。荣获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中国科学院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水产学会范蠡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海洋所优秀博后出站奖励、国家实验室优秀青年学者报告等奖励。 文章链接:https://www.cell.com/trends/ecology-evolution/fulltext/S0169-5347(21)00217-2?_returnURL=https%3A%2F%2Flinkinghub.elsevier.com%2Fretrieve%2Fpii%2FS0169534721002172%3Fshowall%3Dtrue#relatedArticle
  • 《Nature子刊刊发海洋所板块俯冲样式转变最新研究成果》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19-08-08
    •  日前,Nature子刊Nature Comminucations以Article形式刊发海洋所深海中心孙卫东课题组关于板块俯冲样式转变的最新研究论文“Continuous plate subduction marked by the rise ofalkali magmatism 2.1 billion years ago”。  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中,地球的板块俯冲样式随着地幔温度的降低发生过重要的转变。在地球早期,其构造样式以滞留盖型(Stagnant-lid)垂向构造体制为主,此时的板块俯冲作用多呈短暂的、间歇性的俯冲(Episodic subduction)样式。后来,随着地幔温度的逐渐降低,板块俯冲的样式转变成为现在所看到的持续性的俯冲(Continuous subduction),表现为大洋板块沿汇聚型板块边界持续性地循环至地幔中。  本世纪以来,人们对于板块构造的开始时间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研究,但是关于板块俯冲样式的改变研究者甚少,而对于从间歇性俯冲向持续性俯冲的转变时间问题成果更为有限。  中国科学院海洋所深海中心孙卫东研究员,指导其博士后刘鹤,采用统计学手段处理了全球约55000件基性岩浆岩样品的地球化学数据,以全新的方法和视角对这一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因为板块俯冲会将冷的大洋板块俯冲循环至热的地幔中,如果板块俯冲样式在地质历史时期的某一时刻从间歇性俯冲转变为持续性俯冲,其中一个重要结果就是会加速地幔的降温。刘鹤等人研究发现,21亿年前地球上开始出现大量碱性玄武岩,而碱性玄武岩的大量出现恰恰是地幔温度快速降低的结果。因此,刘鹤等人提出,持续性的板块俯冲体制开始于21亿年前。  该该文第一作者为刘鹤,通讯作者为孙卫东。 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XDB18020000)、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C060040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473029)等联合资助。        论文信息:  He Liu, Weidong Sun, Robert Zartman, Ming Tang, 2019. Continuous plate subduction marked by the rise of alkali magmatism 2.1 billion years ago. Nature Communications 10:3408, in press.  全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19-11329-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