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Communications刊发海洋所热量存储研究成果》

  • 来源专题:深海资源开发
  • 编译者: 徐冰烨
  • 发布时间:2025-01-27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王凡团队在《自然-通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了题为“Emergence of the North Pacific heat storage pattern delayed by decadal wind-driven redistribu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对北太平洋热量存储格局的主导作用,阐明了风生经向热量再分配过程在热存储中的重要地位,并指出当前气候模式对热存储模拟的差异成因,为提升北太平洋及边缘海的气候预测水平提供了理论依据。

    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地球系统能量增加中有90%以上被海洋吸收,但海洋热量存储在地理上并不均匀,对区域气候和人类社会产生了广泛影响。第六次国际气候模式比较计划CMIP6表明中纬度北太平洋的热量存储显著增加,热带西北太平洋的储热变化最弱(图1a)。然而,观测到的北太平洋热存储格局更加复杂,与CMIP6集合平均呈现明显差异(图1),在热带西北太平洋具有最强变暖,在中纬度北太平洋变暖有限甚至变冷。由于CMIP6集合平均主要表示外强迫变化,北太平洋热存储格局的模拟-观测差异可能源于模式对外强迫驱动的热存储存在系统模拟偏差,或者源于自然变率主导观测的热存储格局。

    基于观测数据集、HYCOM海洋模式试验和CMIP6多模式模拟,该研究揭示了自然变率PDO对20世纪中期以来北太平洋热存储格局的主导作用,并证实了热存储的模拟-观测差异很大程度上由PDO解释。近几十年的PDO位相转换改变了北太平洋风场的长期变化,进而通过海洋罗斯贝波和调整西边界流黑潮延伸体系统变化驱动了海盆尺度的热量再分配,有效消除了中纬度北太平洋的变暖,并助长了热带西北太平洋的热量积累(图2)。这些过程造成的区域变暖/变冷结构掩盖了人类活动引起的热存储格局,导致观测中的热存储格局比气候模式更为复杂。进一步,根据气候模式预测的人为储热信号的出现时间(Time of Emergence,ToE),北太平洋热存储预计将持续受自然变率影响直到21世纪后期,尽管边缘海域(如北美西海岸、白令海和鄂霍茨克海)的人为加剧变暖信号已经出现。这意味着未来几十年北太平洋的热存储格局将在PDO的影响下发生变化,但可能仍与气候模式预测的不同,凸显了对PDO进行准确初始化预测的迫切需求。

    上述研究强调了自然变率对北太平洋热存储格局的主导作用,调和了气候模式与观测资料之间在热量存储格局上的显著差异,为提高气候预测水平提供了科学依据。论文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段静副研究员,通讯作者为李元龙研究员,合作作者包括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王凡研究员、吕宜龙助理研究员、中国海洋大学荆钊教授。该研究获得了崂山实验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专项等联合资助。

    论文来源

    Duan,J.,Li,Y. *,Lyu,Y.,Jing,Z. & Wang,F.,2025: Emergence of the North Pacific heat storage pattern delayed by decadal wind-driven redistribution. Nature Communications.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5-56005-7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5-56005-7


  • 原文来源:http://qdio.cas.cn/2019Ver/News/kyjz/202501/t20250123_7522413.html
相关报告
  • 《Nature Communications刊发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热量存储研究成果》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2-07
    •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王凡团队在《自然-通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了题为“Emergence of the North Pacific heat storage pattern delayed by decadal wind-driven redistribu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揭示了太平洋年代际振荡(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PDO)对北太平洋热量存储格局的主导作用,阐明了风生经向热量再分配过程在热存储中的重要地位,并指出当前气候模式对热存储模拟的差异成因,为提升北太平洋及边缘海的气候预测水平提供了理论依据。 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地球系统能量增加中有90%以上被海洋吸收,但海洋热量存储在地理上并不均匀,对区域气候和人类社会产生了广泛影响。第六次国际气候模式比较计划CMIP6表明中纬度北太平洋的热量存储显著增加,热带西北太平洋的储热变化最弱。然而,观测到的北太平洋热存储格局更加复杂,与CMIP6集合平均呈现明显差异,在热带西北太平洋具有最强变暖,在中纬度北太平洋变暖有限甚至变冷。由于CMIP6集合平均主要表示外强迫变化,北太平洋热存储格局的模拟-观测差异可能源于模式对外强迫驱动的热存储存在系统模拟偏差,或者源于自然变率主导观测的热存储格局。 基于观测数据集、HYCOM海洋模式试验和CMIP6多模式模拟,该研究揭示了自然变率PDO对20世纪中期以来北太平洋热存储格局的主导作用,并证实了热存储的模拟-观测差异很大程度上由PDO解释。近几十年的PDO位相转换改变了北太平洋风场的长期变化,进而通过海洋罗斯贝波和调整西边界流黑潮延伸体系统变化驱动了海盆尺度的热量再分配,有效消除了中纬度北太平洋的变暖,并助长了热带西北太平洋的热量积累。这些过程造成的区域变暖/变冷结构掩盖了人类活动引起的热存储格局,导致观测中的热存储格局比气候模式更为复杂。进一步,根据气候模式预测的人为储热信号的出现时间(Time of Emergence,ToE),北太平洋热存储预计将持续受自然变率影响直到21世纪后期,尽管边缘海域(如北美西海岸、白令海和鄂霍茨克海)的人为加剧变暖信号已经出现。这意味着未来几十年北太平洋的热存储格局将在PDO的影响下发生变化,但可能仍与气候模式预测的不同,凸显了对PDO进行准确初始化预测的迫切需求。 上述研究强调了自然变率对北太平洋热存储格局的主导作用,调和了气候模式与观测资料之间在热量存储格局上的显著差异,为提高气候预测水平提供了科学依据。论文第一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段静副研究员,通讯作者为李元龙研究员,合作作者包括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王凡研究员、吕宜龙助理研究员、中国海洋大学荆钊教授。该研究获得了崂山实验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专项等联合资助。 论文来源 Duan,J.,Li,Y. *,Lyu,Y.,Jing,Z. & Wang,F.,2025: Emergence of the North Pacific heat storage pattern delayed by decadal wind-driven redistribution. Nature Communications.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5-56005-7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5-56005-7
  • 《Nature子刊刊发海洋所非传统稳定同位素最新研究成果》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19-11-06
    • 近日,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以Article形式在线发表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大洋岩石圈与地幔动力学课题组关于利用Mo同位素体系示踪俯冲带流体性质最新成果,对理解岛弧岩浆作用、地幔楔氧逸度及研究壳幔循环作用具有重要意义。陈硕博士为文章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    俯冲带是地球表生圈层和深部圈层化学交换的主要场所。俯冲板片在俯冲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变质、脱水反应形成流体,并诱发地幔楔部分熔融进而产生岛弧火山作用。然而,目前关于俯冲流体通量的大小、来源及性质的认识仍十分有限。针对以上科学问题,陈硕博士在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教授Tim Elliott及合作导师牛耀龄研究员指导下,联合德国柏林自由大学Timm John教授、英国布里斯托大学Remco Hin、Richard Brooker博士,对来自西班牙Cabo Ortegal Complex及厄瓜多尔Raspas Complex地区的榴辉岩及蓝片岩样品进行了系统的Mo同位素分析,并开展了相关高温高压实验。研究发现,这些样品的Mo同位素和Mo/Ce比值正相关,并且均低于亏损地幔值,显示洋壳Mo同位素在俯冲过程中发生了显著分馏。结合高温高压实验,揭示了Mo同位素在俯冲过程的分馏机制,估算了俯冲流体通量大小及氧逸度。计算结果发现,这些样品在俯冲过程中经历了大量氧化性流体,并且指示这些流体来源于下伏蛇纹石化板片橄榄岩(serpentinised slab mantle)。该研究为利用Mo同位素体系示踪俯冲流体性质提供了全新思路,对理解岛弧岩浆作用、地幔楔氧逸度及研究壳幔循环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近期,该课题组在非传统稳定同位素研究方面取得了系列进展,其中通过揭示Fe同位素在MORB演化过程中的分馏机制为硅酸盐地球具有球粒陨石δ56Fe值这一假说提供了重要依据,相关工作已发表在国际地球化学领域期刊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陈硕博士为论文第一作者,陈硕博士和牛耀龄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