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镜下的胶体凝胶特性》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 郭文姣
  • 发布时间:2019-06-10
  • 胶体凝胶这个术语可能不是每个人都熟悉的。但是,大多数人每天都会接触到这些材料。许多化妆品,药??品,食品甚至建筑材料都是由胶体凝胶制成的,因此这些材料被广泛研究。然而,迄今为止,研究方法还没有能够遵循完整的凝胶化过程。现在,东京大学的研究人员使用共聚焦显微镜以单粒子分辨率实时分析该过程。他们的研究结果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

    胶体凝胶由两相相互交织组成:固体颗粒网络和液体溶剂。结果是具有独特性能的软固体材料,包括弹性和机械稳定性,这使它们成为众多应用的有吸引力的选择。虽然这些属性已经商业化,但迄今为止已经获得的理论理解并未完全解释它们。

    “研究已经形成的胶体凝胶意味着凝胶化的实际过程仍然是一个黑盒子,”研究的主要作者之一Hideyo Tsurusawa解释说。另一位主要作者Mathieu Leocmach继续说道:“通过建立一种方法,使我们能够跟踪完整凝胶化过程的动力学,我们已经对胶体凝胶特性的起源有了新的认识。了解凝胶化的各个阶段使我们能够证明凝胶的机械稳定性与等静压结构之间存在直接联系。“

    等静压结构是经历平衡力的粒子或簇。研究人员发现,凝固过程中凝固过程中的点对应于通过凝胶的等静压结构的各向同性渗透点。他们对低浓度凝胶和高浓度凝胶之间渗透行为差异的比较表明,等静压结构的空间跨度渗透与机械稳定性直接相关。

    相应的作者Hajime Tanaka解释说:“我们技术的实时性和分辨率已经导致了以前无法实现的深度理解。” “我们希望增强的洞察力对于致力于解决广泛胶体凝胶应用中复杂的机械和流变问题的研究人员非常有用。”

    ——文章发布于2019年5月31日

相关报告
  • 《硒化锌:锰水性胶体量子点在光学和医学领域的应用》

    • 来源专题:纳米科技
    • 编译者:chenfang
    • 发布时间:2016-05-24
    • 在这项研究中,我们提出了锰+的光学特性的优化掺杂涂覆有在含水介质中巯基乙酸的ZnSe量子点(也被称为D-点)。通过离子耦合等离子体,电子顺磁共振,透射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法的纳米颗粒进行了表征。通过施加UV照射的对照的剂量,我们获得了高效的橙色发光的d点(4T1[向右箭头]6A1过渡在580nm处居中)。结果指出,以在纳米粒子大于1%(0.89%),更小的掺杂级分,并且该锰+离子优选位于靠近粒子的表面上。紫外线光活化程序对发光强度和在颗粒上的胶体稳定性有一定的影响。光敏锰+ D-点缀合到伴刀豆球蛋白A和靶向糖基描绘了成功使用这些量子点的荧光探针的特异性标记的白色念珠菌酵母细胞。
  • 《东北农业大学:琥珀酰化改性大豆分离蛋白海藻酸钠乳液凝胶的结构特性、相互作用和槲皮素的释放行为 》

    • 来源专题:食品安全与健康
    • 编译者:王晓梅
    • 发布时间:2024-07-09
    • Insight into succinylated modified soy protein isolate-sodium alginate emulsion gels: Structural properties, interactions and quercetin release behavior 琥珀酰化改性大豆分离蛋白海藻酸钠乳液凝胶的结构特性、相互作用和槲皮素的释放行为 2024年2月,东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学院江连洲(通讯作者、国际食品科学院院士)、王欢(通讯作者)和Sai Yang(第一作者)在国际期刊《Food Hydrocolloids》(JCR一区,IF=10.7)上发表题为“Insight into succinylated modified soy protein isolate-sodium alginate emulsion gels: Structural properties, interactions and quercetin release behavior”的研究论文。 摘要 研究探讨了琥珀酰化改性大豆蛋白分离物(SSPI)与海藻酸钠(Alg)构建的乳液凝胶体系的结构特性、相互作用以及槲皮素的释放行为。通过调整Alg的浓度(0%,1%,1.5%,2%,2.5%,w/v),评估琥珀酰化改性和Alg浓度对乳液凝胶结构和形成机制、槲皮素的包埋效率、释放行为和消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琥珀酰化改性和增加Alg浓度可以改善乳液凝胶的质地属性,并通过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等分析技术确认了凝胶网络的形成主要通过静电相互作用和氢键稳定,随着Alg浓度的增加,提高了乳液凝胶的槲皮素传递特性。 引言 生物活性化合物的包埋是一种有效的靶向递送和吸收方式,乳液凝胶由于其独特的物理稳定性和优异的包裹能力,成为了研究的热点。大豆蛋白分离物(SPI)是常用的植物蛋白之一,具有良好的凝胶形成、乳化和两亲性质。研究基于SPI与海藻酸钠的复合体系,探索其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潜力,特别是作为功能性成分槲皮素的载体。 研究内容 研究首先通过调整pH和盐浓度的方法提取和改性SPI,然后将其与不同浓度的海藻酸钠混合,通过高压均质和酶促交联的方法制备成乳液凝胶。研究了琥珀酰化改性对SPI结构功能特性的影响,以及不同Alg浓度对乳液凝胶结构、槲皮素包埋效率和释放行为的影响。通过低场核磁共振、流变学和显微结构分析等技术评估乳液凝胶的物理特性和功能性。 总结与展望 研究表明,通过琥珀酰化改性的SPI与海藻酸钠复合,能够显著改善乳液凝胶的物理和化学特性,提高其作为槲皮素等生物活性物质传递系统的潜力。该体系展现出优良的包埋效率和可控的释放行为,为开发新型的功能性食品成分递送系统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未来的研究可进一步探索该体系在实际食品中的应用效果和生物可利用性。 图文赏析 原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268005X24001310?via%3Dihub 免责声明「原创」仅代表原创编译,水平有限,仅供学术交流,本平台不主张原文的版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献解读如有疏漏之处,我们深表歉意,请作者团队及时联系NSTL《食品安全与健康》平台,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修改或撤稿重发,感谢您的谅解!投稿链接:https://www.wjx.top/vm/h47lAc0.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