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项制造业区域发展政策年内出台》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战略政策
  • 编译者: 杨芳
  • 发布时间:2018-06-21
  • 为进一步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产业集群做大做强,未来我国将出台多项制造业区域协调发展政策和措施,其中包括在年内完善和更新中国制造2025分省市指南,以及出台长江经济带世界级产业集群指南。业内普遍认为,打造跨省市的区域性产业集群已成为我国制造业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在政策助力下,我国有望形成多个世界级产业集群,这不但能够大幅增强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还能确保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增长阶段继续保持健康发展。

    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我国一直高度重视。早在2014年,当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明确了,要重点实施“一带一路”倡议、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战略;并指出这三大区域经济带成为新的经济增长带。至此,我国经济逐渐开启了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大棋局”。

    记者已从发改委、工信部等相关部门了解到,年内我国将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为重点,扎实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召开京冀产业协同发展联席会议,制定并出台长江经济带世界级产业集群实施指南,完善和更新“中国制造2025”分省市指南,以此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并加速形成区域性的重点产业集群。

    近期,工信部部长苗圩还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8年会上透露,将完善“中国制造2025”分省市的指南及实施机制,加快形成因地制宜、错位竞争的制造业发展新格局,同时将“中国制造2025”示范区建设与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结合起来,形成若干有较强影响力的协同创新的高地和优势突出的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据悉,年内将出台的长江经济带世界级产业集群指南,主要聚焦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汽车、家电、纺织服装等领域,将依托长江经济带区内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11省市现有超过100个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和产业园区,建立更加协同高效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目前,以打造跨地域的产业集群来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已成为各界共识。从国外经验来看,欧美发达国家都采取了类似的做法。比如,美国的密西西比河经济带、德国的莱茵河经济带,在汽车、装备制造、化工等产业均形成了规模可观的产业集群,同时造就了众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

    广东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彭澎以长江经济带产业集群发展为例向《经济参考报》记者介绍,长江经济带具有多个优势产业,同时产业层次合理,区域内劳动力较为充沛,水资源、航运资源丰富,同时还贴近市场,是构建全区域产业链的合适选择地。他还认为,随着上述多个产业集群逐步成型,长江上中下游地区的产业格局将进一步优化,长江经济带将形成新的产业格局,并继续带动相邻区域协同发展。

    为了加速区域性产业集群的成型,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各地政府也已展开行动。例如,上海市政府已明确提出,以高端发展为导向,落实“中国制造2025”,形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装备、生物医药与高端医疗器械、新材料等千亿以上产业集群,增强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的竞争力。江苏省表示,将加快推动产业集群创新发展,力争到“十三五”末形成百亿级以上产业集群150家、千亿级产业集群10家以及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江苏区域特色产业集群5家;广东省力争到2020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产值规模突破3万亿元,形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数字创意等3至4个万亿元级支柱产业,成为全球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集聚区。

相关报告
  • 《武汉“光谷制造十条” 每年10亿专项资金支持制造业发展》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tengfei
    • 发布时间:2017-10-09
    • 12日下午,武汉东湖高新区发布《关于推进光谷制造2025的若干政策》及实施方案,简称“光谷制造十条”。 新政每年将安排不低于10亿元光谷制造业发展专项资金,围绕光通信与移动通信、新型显示及智能终端、集成电路、激光、智能装备、生物医药、高性能医疗器械、北斗、智能网联汽车与新能源汽车、绿色与能源管理等十大重点产业领域,全面支持“光谷智造”创新引领及智能制造示范。 东湖高新区相关负责人称,到2020年,该区将初步建成光谷特色制造业创新中心、智能制造技术集聚地。到2025年,建成有全球影响力的光谷特色制造业创新中心、有国内影响力的智能制造技术策源地,建成一批国家和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让光谷成为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和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区。 “光谷智造”十条新政,真金白银等你来—— 第一条适用范围:本政策支持高新区从事光通信、新型显示与智能终端、集成电路、激光、智能装备、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北斗导航、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绿色与能源管理等十大领域(以下简称“十大领域”)的工业企业和 生产性服务企业发展。 第二条支持方向:每年安排不低于10亿元光谷制造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制造业创新引领 、智能制造示范、基础能力提升、规模提升、产业集聚、服务型制造和 生产性服务企业发展、质量和品牌建设、国际化发展等。 第三条制造业创新引领工程:支持制造业创新载体建设,对经认定的制造业创新中心,对设备购置、办公租赁、合同开发等方面予以配套支持,对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最高可达2亿元、对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最高可达5000万元。对企业牵头新组建的国家级工程研究中 心,技术创新中心及企业技术中心,给予200万元一次性奖励。 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对符合条件的企业按照当年研发投入的10%予以补贴,单个企业每年补贴经费额度最高可达500万元。 鼓励开展面向制造业的创新创业活动,对经备案并通过审核的创新创业活动,按照举办各类活动实际支出的50% 给予后补助,每年支持金额最高不超过100万元。 第四条智能制造示范工程:鼓励推进企业信息化发展,对工业企业信息化升级项目,对信息化软件及配套信息采集硬件系统的予以补贴,单个企业每年补贴总额可达500万元。 鼓励企业推进智能制造示范,对获得在高新区实施的国家智能制造项目,竣工验收后,单个项目补贴总额最高可达2000万元。 第五条产业基础能力提升工程:鼓励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对总投资在500万元以上的技术改造项目,单个项目补贴总额最高可达 1000万元;对技改总投资在5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从项目完工下一 年起,按照对区级财力贡献增量的100%实行以奖代补。 鼓励提升“四基”能力,对高新区企业承担、在高新区实施的国家强基工程竣工验收后,单个项 目补贴总额最高可达2000万元。 第六条产业规模提升工程:继续推进领军企业计划,对领军企业最高奖励资金可达2000万元。 促进中小微企业成长,对成长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按照贷款基准利率的50%给予贴息,每家企 业贴息总额不超过100万元。对工业企业本年度工业用电新增部分(以上一年度为基数)给予20%的电费补贴,最高不超过100万元。 第七条产业集聚工程:加大产业集聚配套,对总投资在500万元以上新落户配套工业企业的新建项目,对三年内的设备投资、融资租赁、厂房租赁等费用按一定比例予以补贴,单个项目累 计补贴总额最高可达1000万元。 鼓励区内企业协作配套,支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年采购无资产关联关系企业所生产的产品、零部件以及软件,最高可达500万元。鼓励企业参与政府采购项目和军民融合采购项目,参与武汉市政府采购项目,最高奖励不超过100万元。 第八条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工程:实施“光谷智造街区”计划,对面向产业链、产业集群、行业性和区域性的云制造、工业物联网、协同供应链、产能合作等生产性服务平台,单个平台补贴最高可达500万元;对于以服务创新创业企业为主的大型综合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单个平台补贴最高可达1000万元。 提升工业设计水平,对获得iF国际设计金奖、红点之星、红点至尊奖、国家级工业设计奖(中国优秀工业设计奖)等设计类奖项,最高单项给予100万元奖励。 第九条质量与品牌提升工程:鼓励工业企业应用先进 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积极参与 “光谷造”品牌建设。对获得国内外权威机构认证认可,对相关认证费用的予以补贴。对于获得“光谷造”认证的企业,对其认证费用补贴。 鼓励工业企业参与标准创制,对主导和参与创制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企业给予一定的奖励,最高可达100万元。 支持检验检测中心及检定认证机构建设。对获批国家级检验检测认证中心(含重点实验室、技术中心)、获国家绿色产品认证资质的机构、获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认 可的机构等,最高给于50万元奖励。 第十条实施制造业国际化工程:鼓励企业国际研发合作,对企业国际研发合作费用支出给予30%补贴,单个企业年度支持金额最高 不超过200万元;对企业新设境外研发分支机构的前期费用支出给予30% 补贴,支持金额最高不超过300万元。 鼓励企业跨国并购和重组,设立“一带一路”发展基金,以股权投资方式支持区内企业开展境外技术并购、国际产能合作等。对示范区内上市企业境外并购重组发生的实际费用的20%补贴,每年每家补贴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 鼓励企业加大国内外市场推广,鼓励企业以组团的形式参加国际化推广活动,对企业赴境外参加展会进行产品推广的,对其费用(包括展位费、物流费等)予以补贴,每家企业年补贴金额可达50万元。对企业因跨越出口贸易技术壁垒而开展并获 得国际认证的,实行以奖代补。 哪十大“智造”领域最为受益? 一是光通信与移动通信。目标是成全球第一的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全国规模最大的移动互联产业基地。 二是新型显示及智能终端。目标是打造全国规模最大的中小尺寸显示研发生产基地和全国乃至全球领先的智能终端生产基地。 三是集成电路。目标是打造全国最大的存储器产业基地。 四是激光。目标是打造“全国一流、国际知名”的激光产业基地。 五是智能装备。目标是打造全国最大的智能制造产业基地和国内有影响力的智能电网产业集群。 六是生物医药。目标是成为“亚洲一流、国际知名”的生物健康产业高地和创新源泉。 七是高性能医疗器械。目标是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激光医疗设备、数字医疗设备的重要研发和生产基地。 八是北斗。目标是建设成“国家北斗应用示范区”。 九是智能网联汽车与新能源汽车。目标是努力成为世界性新兴产业策源地。 十是绿色与能源管理。目标是推进光谷生态文明建设。 科技大区为啥要大力发展制造业? 在人们的印象中,东湖高新区作为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能力位居全国前列,但7万家企业中,绝大多数为活跃的中小科技企业,制造业、尤其是规模以上制造业,并不是光谷的强项。 重研发、轻资产的创业模式,似乎成为了光谷双创的主流。“光谷制造十条”新政的出台,将对区域产业带来怎样的风向标? 东湖高新区负责人介绍,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 2015年5月8日,国务院正式发布《中国制造2025》,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第一个十年行动纲领。 为了贯彻实施《中国制造2025》,湖北省政府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湖北行动纲要》,武汉市政府也发布了《武汉制造2025行动纲要》。为了对接国家和省、武汉市行动纲要,东湖高新区围绕光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现代服务业、集成电路和网络经济等“5+2”产业新定位,推进光谷制造业转型升级,助力“四谷一港”建设。 “四谷一港”即光谷、药谷、金谷、智谷和国际人才自由港,而智谷的重点便是智能制造。光谷大力发展制造业,并非产能过剩的传统制造业,而是科技含金量极高的新兴“智造”业。高度信息化、物联网化、人工智能化、高端装备,才是未来“光谷造”的产业雄心。
  • 《美国制造业数字化发展分析》

    • 来源专题:科技政策与战略动态监测服务
    • 编译者:金瑛
    • 发布时间:2019-05-13
    • 摘要 制造业数字化是新的工业革命的核心技术,其核心是信息和通信技术重塑现代制造业。制造业的数字化几乎将改变现代制造业的各个方面,从产品如何研究、设计、制造和生产、分配和消费,到制造供应链如何集成及厂房车间如何运作。数字化制造的关键技术不仅包括高性能计算(HPC)、数字建模与仿真、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3D打印、机器人等技术,还包括近十年出现的云计算、移动终端、智能传感器、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大数据、LTE与5G技术等。据世界主要智库预测,智能制造业有望在未来20年内将全球工厂的生产率提高25%,同时为全球GDP增加10至15万亿美元,而数字化所获得价值中,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占价值的5%到7%;质量管理的改善占4%到7%;工厂设备的资产利用率占6%到15%;原材料、订货和库存管理的效率占创造价值的4到5%。数字化制造的核心不仅能提高工厂的生产率,而且可以提高组织的能力,能够更快速地处理情报。未来制造业的竞争力将越来越取决于整个工业供应链在迅速将创新产品推向市场方面的实力。综合来看,美国制造商使用数字制造技术是零星的,除了少数几家领先公司外,数字制造技术仍处于初始阶段。通过跨行业数字化程度数据比较,发现与美国的其他产业相比,美国制造业的数字化程度尚算中等。从投资角度看,美国制造业固定投资占GDP的比例远远落后于韩国、日本和瑞典等国际领先国家以及墨西哥、捷克共和国和匈牙利等新兴经济体,并且美国制造商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投资一直处于中等水平,尽管有缓慢加速的迹象。这表明:要在国家(甚至全球)经济层面全面实现智能制造的愿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美国制造业数字化的挑战包括:遗留资产、技术尚未成熟、鸡蛋相生问题、市场分散及缺乏可互操作的标准、技能差距以及缺乏关于如何进行操作的信息等。在宏观政策的推动方面,领导美国制造业数字化的两个最重要的联邦机构支持的实体,数字制造和设计创新研究所(DMDII)和美国制造业拓展伙伴关系(MEP)计划的合作越来越紧密,通过促进中小企业数字化策略,以提升中小企业意识,定义数字制造和设计领域的新兴角色,目标是开发一个综合品牌和能力网络。对比美国制造业数字化发展现状,有针对性对我国制造业数字化发展提出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