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大力推进农机化进程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

  • 来源专题:农机装备
  • 编译者: 江浩
  • 发布时间:2025-06-03
  • “我们研发的全球首款棉花智能打顶机器人采用‘双目视觉三维重建+AI规划算法’,可模拟大田棉花人工打顶动作,实现高精度、高效率作业。”新疆纬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销售经理胡梁晨27日说。
    2025新疆国际农业机械博览会正在此间举办,逾1.1万台现代农机装备集中亮相,其中有不少像上述棉花智能打顶机器人这样的“网红农机”。
    5月27日,在乌鲁木齐市举行的2025新疆国际农业机械博览会上,全球首款棉花智能打顶机器人亮相。 苟继鹏 摄
    据胡梁晨介绍,该机器人作业精度达95%以上,每小时可完成15亩作业量,相当于20多人的工作效率。“该设备自2021年启动研发,目前已在新疆小范围推广。此外,我们还计划在今年年底推出自走式升级款,通过多模块并行将作业效率再提升数倍。”
    作为中国主要的棉花产区,近年来新疆棉花机械化水平逐年攀升。数据显示,2024年,新疆棉花种植面积为3671.9万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97%,机采率突破90%。
    新疆钵施然智能农机股份有限公司是新疆一家专注于棉花装备制造的企业。其在此次博览会上展出的几款升级版采棉机备受青睐。
    “通过不断拓展产品线,我们现已形成覆盖棉花耕、种、管、收全流程的农机装备制造体系,在新疆有四个生产基地,销售和服务网络遍布新疆。”该公司市场部经理张万强说,其海外市场已覆盖中亚、欧洲、南美洲等地。
    记者还在博览会上见到,与玉米、番茄、辣椒、苹果、葡萄等作物相关的农机装备一应俱全。
    在新疆中收农牧机械有限公司展位前,来自塔城地区沙湾市的辣椒种植户妥建功看中了一款自走式辣椒收获机。“村里成立了农业合作社,今年共种植了500亩辣椒。现在辣椒种植、管理都已实现机械化,准备再买一台辣椒收获机,实现全程机械化。”
    据该公司营销中心副主任陈积旭介绍,这款辣椒收获机适用于多种辣椒采摘,增加设计了跟车卸椒系统,单机日作业量可达150亩,相当于100多人的采摘效率。
    近年来,新疆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据统计,2024年新疆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超90%,位居中国前列。
  • 原文来源:http://www.amic.agri.cn/secondLevelPage/info/30/205275
相关报告
  • 《农机装备产业加速升级 企业抢滩高端智能市场》

    • 来源专题:农机装备
    • 编译者:江浩
    • 发布时间:2025-08-20
    • 近期,黑龙江、浙江、四川等多地出台智能农机装备发展支持政策。数据显示,当前我国智能农机装备正加快发展,2030年智能农机市场规模有望突破千亿元。记者获悉,下一步,我国还将加快多个重点领域农机装备产业化应用,推进研发农业领域低空经济装备。 当前正值秋粮生长也是田间管护关键期,无人喷灌车、无人施肥机、无人喷药机等智能农机在田间地头大显身手,大大提升了农机作业效率与质量。 近年来,我国先进适用农机加快研发应用,越来越多的智能化装备为农业生产助力。目前,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经超过75%,三大主粮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 与此同时,我国农机装备产业正加快发展。智慧农业科技企业潍柴雷沃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随着农业规模化经营的推进,市场对高效、智能、便利的高端智能农机需求不断增加。“今年,雷沃动力换挡拖拉机销量暴涨,换挡无需踩离合,劳动强度大幅下降。” 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规模以上农机企业已达2271家。一些头部企业已经进入全球农机企业第一方阵,部分中小企业专注细分市场,也形成了较高的市场占有率。 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至2024年中国农机市场复合年均增长率7.8%,2025年中国农机市场规模为907亿元,203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467亿元,其中智能农机市场规模达1039亿元。 近来,围绕智能农机装备,多地出台支持举措。其中,黑龙江省出台支持高端智能农机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的20条政策措施,支持大马力拖拉机、智能农业机器人、大载荷农用无人机等整机及关键零部件的技术攻关,支持实施一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浙江省围绕农用无人机发文明确具体目标,到2027年浙江将实现省级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农用无人机配置全覆盖。四川省发文开展农用无人机等技术攻关。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提出,要推动农机装备高质量发展。专家表示,农机装备在推进“先进性”的同时,还要突出“适用性”,形成适应不同区域、不同作物、不同规模的农机装备体系,补齐丘陵山区适用机械缺乏、经济作物机械化率不足等短板。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鲜食玉米生产国和消费国,鲜食玉米年产值突破700亿元。黑龙江省的鲜食玉米种植面积达200多万亩,但长期以来,约90%的鲜食玉米依赖人工收获,高成本、低效率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瓶颈。 这一困境随着国产高端智能装备的研发生产迎来转机。黑龙江重兴机械设备有限公司与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工程科学研究院联合研发的大型高端智能鲜食玉米收获机,可一次完成柔性低损摘穗、无损输送、清洁除杂、果穗集箱、装车等多项作业功能,其收获效率达到人工的60倍,打破了国外机械在该领域的垄断。 在黑龙江重兴机械设备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记者看到十几台智能鲜食玉米收获机一字排开,正准备陆续发往新疆、内蒙等地。公司总经理闫胜民对记者表示,目前,智能鲜食玉米收获机卖得非常火爆,已经供不应求。 此外,蔬菜起垄播种、工厂化育苗、有机肥精量撒施、水肥一体化等技术装备也正加快普及。记者获悉,下一步,我国还将加快实现蔬菜自动移栽机、叶菜收获机、池塘养殖高效起捕机等重点装备的产业化应用;积极研发农业领域低空经济发展所需的装备,助推解决丘陵山区大田、果园及设施农业生产难题。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当代农史研究室助理研究员杨梦颖表示,推动农机装备高质量发展,要强化农机研发技术攻关,取得一批具有重大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科技成果。夯实农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增强我国农机装备行业关键领域的产业控制力和影响力。另一方面,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数字技术的深度应用,积极布局符合未来农机产业发展方向以及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的技术创新。
  • 《农机化发展法治支撑系列报道(二)——关于农业机械试验鉴定问题》

    • 来源专题:农机装备
    • 编译者:江浩
    • 发布时间:2025-07-18
    • 农机化发展法治支撑系列报道(二) 关于农业机械试验鉴定问题   《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第十六条第二款规定,“农业机械生产者或者销售者,可以委托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机构,对其定型生产或者销售的农业机械产品进行适用性、安全性和可靠性检测,作出技术评价。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机构应当公布具有适用性、安全性和可靠性的农业机械产品的检测结果,为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选购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提供信息”。   农机试验鉴定是农机化质量管理的重要手段,是一项基础性、公益性、长期性的工作。农机试验鉴定工作经历了从无到有并不断改革完善的过程。1982年,原农牧渔业部发布《农业机械鉴定工作条例(试行)》,明确我国农业机械施行推广许可证制度,要求未通过鉴定或未取得“农业机械推广许可证”的农机具一律不得推广,不得享受财政和信贷的优惠待遇。1984年,开始对手扶拖拉机、小四轮拖拉机、小型柴油机和小型脱粒机进行鉴定,自此农机鉴定工作进入快速发展阶段。1985年,印发《农业机械鉴定工作条例(试行)实施细则》,鉴定范围拓展到农牧渔业领域的50多种农机产品。1988年,农机鉴定总站加入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农林拖拉机官方试验标准规则组织,实现了包括中国在内的38个成员国进出口商品检验局对农业机械试验检测结果相互认可。1997年,根据《行政处罚法》的规定,对《农业机械鉴定工作条例(试行)》进行修订,取消了农机鉴定机构对企业不合理的处罚权责。2001年,按照农业行业标准《农机产品质量评价技术规范》,鉴定内容从注重农机产品安全和性能,拓展到适用性、安全性、质量保障等方面。2005年,按照《行政许可法》规定,原农业部对涉及行政许可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进行清理,制定发布《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办法》,《农业机械鉴定工作条例(试行)》同时废止,取消“农业机械推广许可证”制度。《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办法》对农机鉴定工作按类别划分为部级鉴定和省级鉴定,按鉴定目的划分为推广鉴定、选型鉴定、专项鉴定,通过推广鉴定的颁发“农业机械推广鉴定证书”。2015年,为推进农机推广鉴定制度改革,对《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办法》进行第一次修订,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不再审查鉴定报告、发布鉴定产品公告、颁发农业机械推广鉴定证书,农机鉴定业务责任下放到鉴定机构。2017年,财政部印发《关于清理规范一批行政事业性收费有关政策的通知》,按照部里转发的通知要求,从4月1日起农机鉴定机构取消收取农机产品测试检验费。2018年,根据新修订的《农业技术推广法》和国务院“放管服”改革要求,再次修订《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办法》。新办法不再按部级鉴定和省级鉴定分类,将农机鉴定划分为推广鉴定、专项鉴定两大类,明确了推广鉴定和专项鉴定的关系以及农业农村部和各省农业机械化行政管理部门的农机鉴定工作职责,优化了鉴定程序,畅通了新产品鉴定渠道,有利于增强鉴定机构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提高工作效率。   经过多年改革与发展,目前全国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组织体系,构建了比较完善的农机试验鉴定制度体系和技术体系。现有省级以上农机鉴定机构36个,鉴定能力达15大类200余个品目,基本实现农机购置补贴产品的全覆盖。全国联合、协作开展鉴定工作的机制不断完善,农机新产品鉴定加快推进,鉴定工作效率显著提高,每年平均颁发推广鉴定证书5000余张,有效保证和支撑了先进适用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同时,建设全国农机试验鉴定管理服务信息化平台,提升信息化水平,加快推进一网通办,实现受理审查全流程可追溯,缩短受理时限,信息公开和透明度不断提高,工作规范性和时效性不断增强。   但是,随着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改革的深入推进,面对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公益性定位问题。目前,农机试验鉴定工作主要是为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提供技术支撑,鉴定在推进农机化管理、科研开发、技术推广、安全监理等方面的基础性保障作用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二是工作机制问题。农机试验鉴定全国“一盘棋”格局还没有形成。国家鉴定机构与地方鉴定机构、地方与地方鉴定机构之间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机制还没有理顺,异地受理、一网通办功能还没有完全实现。三是鉴定能力问题。新产品鉴定滞后于产品研发制造,尤其是在农机化与信息化融合方面,自动化、智能化产品鉴定能力弱。四是退出机制问题。对一些技术落后、质量不高,实用性和经济性低的产品,还没有建立科学有序的退出机制和方案,鉴定重点不明确。五是鉴定采信问题。鉴定对农机检测、产品认证采信仍需进一步规范,如何统筹发挥认证机构在鉴定中的作用亟待明确。   总的来看,对农机产品的适用性、安全性、可靠性进行技术评价,是农机鉴定区别于其它质量检测的技术特色。下一步,在《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中,应进一步明确农机试验鉴定的基础性地位、公益性职能,加强规范引领和制度约束,更好地为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服务。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我国农机试验鉴定工作改革与发展思路是:一是明确定位。围绕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夯实农机试验鉴定的工作基础,不仅要为政府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提供信息服务,还要强化为农机科研、制造、推广等服务的公益性功能,使农机试验鉴定成为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一项长期性基础性工作。增强新产品新技术开发的鉴定能力,加快农机化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增强农机产品试验验证能力,促进农机装备制造产业转型升级;加强鉴定和技术推广融合,加快新技术普及应用,促进农业机械化高质量发展;增强鉴定数据应用能力,提升农机化管理工作水平。二是建立和完善制度体系。进一步明确中央与地方事权,提出农机试验鉴定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要求。建立通畅有序的省际间鉴定业务协调协作机制,形成全国“一盘棋”,打造农机试验鉴定工作“一张网”。推动全国范围互联互通的农机试验鉴定信息化系统建设,规范鉴定服务,提高工作透明度,减环节、优流程、转作风、提效能,实现一网通办,一站式服务,为企业提供高效、便捷和满意服务。三是提升鉴定能力。加强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制造企业的合作交流,开展农机试验验证理论、方法研究,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手段,加快实现农机试验鉴定信息化、智能化。推动“国家农机试验鉴定中心”等项目建设,加强区域性、专业性鉴定机构建设,优化全国农机鉴定布局,全面提升农业机械试验鉴定能力。利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农机化科研基地等资源,共建农机试验鉴定基地。四是合理合规采信。在国家产品质量监管制度框架下,按照有关规定,采信社会有资质的检验检测机构出具的检测数据,推动农机试验鉴定公益性资源和市场资源合理配置,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五是加快农机试验鉴定结构调整。大力拓展急需农机产品的鉴定种类和范围,扩大农机产品的鉴定覆盖面和有效供给,补齐农机鉴定薄弱环节短板,重点加快棉油糖等经济作物、养殖业、加工业和设施农业机械,以及高效智能、绿色环保农机新产品试验鉴定能力建设,提升农机试验鉴定的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对一些技术成熟、市场供需基本稳定的农机产品,建立退出机制,集中力量解决好农机新产品鉴定能力不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