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装备产业加速升级 企业抢滩高端智能市场》

  • 来源专题:农机装备
  • 编译者: 江浩
  • 发布时间:2025-08-20
  • 近期,黑龙江、浙江、四川等多地出台智能农机装备发展支持政策。数据显示,当前我国智能农机装备正加快发展,2030年智能农机市场规模有望突破千亿元。记者获悉,下一步,我国还将加快多个重点领域农机装备产业化应用,推进研发农业领域低空经济装备。
    当前正值秋粮生长也是田间管护关键期,无人喷灌车、无人施肥机、无人喷药机等智能农机在田间地头大显身手,大大提升了农机作业效率与质量。
    近年来,我国先进适用农机加快研发应用,越来越多的智能化装备为农业生产助力。目前,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经超过75%,三大主粮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
    与此同时,我国农机装备产业正加快发展。智慧农业科技企业潍柴雷沃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随着农业规模化经营的推进,市场对高效、智能、便利的高端智能农机需求不断增加。“今年,雷沃动力换挡拖拉机销量暴涨,换挡无需踩离合,劳动强度大幅下降。”
    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规模以上农机企业已达2271家。一些头部企业已经进入全球农机企业第一方阵,部分中小企业专注细分市场,也形成了较高的市场占有率。
    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至2024年中国农机市场复合年均增长率7.8%,2025年中国农机市场规模为907亿元,2030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467亿元,其中智能农机市场规模达1039亿元。
    近来,围绕智能农机装备,多地出台支持举措。其中,黑龙江省出台支持高端智能农机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的20条政策措施,支持大马力拖拉机、智能农业机器人、大载荷农用无人机等整机及关键零部件的技术攻关,支持实施一批省级科技计划项目。浙江省围绕农用无人机发文明确具体目标,到2027年浙江将实现省级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农用无人机配置全覆盖。四川省发文开展农用无人机等技术攻关。
    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提出,要推动农机装备高质量发展。专家表示,农机装备在推进“先进性”的同时,还要突出“适用性”,形成适应不同区域、不同作物、不同规模的农机装备体系,补齐丘陵山区适用机械缺乏、经济作物机械化率不足等短板。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鲜食玉米生产国和消费国,鲜食玉米年产值突破700亿元。黑龙江省的鲜食玉米种植面积达200多万亩,但长期以来,约90%的鲜食玉米依赖人工收获,高成本、低效率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瓶颈。
    这一困境随着国产高端智能装备的研发生产迎来转机。黑龙江重兴机械设备有限公司与黑龙江省农业机械工程科学研究院联合研发的大型高端智能鲜食玉米收获机,可一次完成柔性低损摘穗、无损输送、清洁除杂、果穗集箱、装车等多项作业功能,其收获效率达到人工的60倍,打破了国外机械在该领域的垄断。
    在黑龙江重兴机械设备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记者看到十几台智能鲜食玉米收获机一字排开,正准备陆续发往新疆、内蒙等地。公司总经理闫胜民对记者表示,目前,智能鲜食玉米收获机卖得非常火爆,已经供不应求。
    此外,蔬菜起垄播种、工厂化育苗、有机肥精量撒施、水肥一体化等技术装备也正加快普及。记者获悉,下一步,我国还将加快实现蔬菜自动移栽机、叶菜收获机、池塘养殖高效起捕机等重点装备的产业化应用;积极研发农业领域低空经济发展所需的装备,助推解决丘陵山区大田、果园及设施农业生产难题。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当代农史研究室助理研究员杨梦颖表示,推动农机装备高质量发展,要强化农机研发技术攻关,取得一批具有重大应用价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科技成果。夯实农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增强我国农机装备行业关键领域的产业控制力和影响力。另一方面,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数字技术的深度应用,积极布局符合未来农机产业发展方向以及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的技术创新。
  • 原文来源:http://www.amic.agri.cn/secondLevelPage/info/30/209017
相关报告
  • 《黑龙江支持高端智能农机装备产业发展》

    • 来源专题:农机装备
    • 编译者:江浩
    • 发布时间:2025-08-19
    • 记者从黑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获悉:近日,黑龙江围绕支持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一体化发展、促进企业扩能升级、加快构建质量标准体系、加强要素资源支撑4个方面,制定出台支持高端智能 农机 装备产业高质量发展的20条政策措施。 黑龙江省拥有一批特色 农机 装备制造企业,产品领域涵盖耕种管收各环节,大型大垄密植高速精量播种机、鲜食 玉米 收获机、大马力混合动力拖拉机、 玉米 籽粒收获机、激光除草机器人等一批创新产品达到国内乃至国际领先水平,产业发展势头良好。近年来,黑龙江省实施产业振兴行动计划,将高端智能 农机 装备产业作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点之一,制定出台高端智能 农机 装备产业振兴专项行动,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装备支撑。
  • 《华为抢滩智能网联技术市场》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08-27
    • 在探索汽车智能系统的道路上,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为”)从不掩饰自己积极布局、抢占市场的勃勃野心。   近日,华为先是被传出新增“一种机动车辆自动驾驶方法及终端设备” “控制智能汽车行驶方向的方法和装置”以及“交通信号灯的识别方法、系统、计算设备和智能车”三项汽车智能系统相关专利,用以布局自动驾驶;后又正式公布了华为鸿蒙车载系统,加速布局车联网。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我们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迎接汽车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我们结合自身在ICT技术的积累,聚焦在开发工作量大和难度大的数字平台基础要素。”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总裁王军坦言,华为不造车,但未来将携手产、学、研与各领域伙伴协同推动智能网联汽车发展。   多项汽车智能化专利曝光   天眼查APP显示,近日,华为新增三项专利信息,分别是“一种机动车辆自动驾驶方法及终端设备” “控制智能汽车行驶方向的方法和装置”以及“交通信号灯的识别方法、系统、计算设备和智能车”。其中,“一种机动车辆自动驾驶方法及终端设备”与“控制智能汽车行驶方向的方法和装置”的申请日期分别为2017年6月和2017年4月,公开日期为2020年8月。   华为公布的专利资料显示,“一种机动车辆自动驾驶方法及终端设备”在实施案例中,终端设备可根据车辆外部环境数据和初始定位精度确定机动车辆的目标驾驶参数;“控制智能汽车行驶方向的方法和装置”可增强智能汽车在恶劣天气下的控制稳定性,提高智能汽车的安全系数;而“交通信号灯的识别方法、系统、计算设备和智能车”则涉及人工智能AI领域。   然而,拥有多项先进技术的华为并没有停止探索汽车智能化的脚步,8月中旬,其又正式发布了华为鸿蒙车载系统,其中包含鸿蒙座舱操作系统HOS、智能驾驶操作系统AOS和智能车控操作系统VOS三项内容。   王军透露,目前鸿蒙座舱操作系统HOS、智能驾驶操作系统AOS已有大量开发,而智能车控操作系统VOS可支持包括恩智浦等在内的芯片供应商。跨域集成软件框架VehicleStack可对鸿蒙座舱操作系统HOS、智能驾驶操作系统AOS和智能车控操作系统VOS进行控制管理。   智能化“朋友圈”持续扩大   事实上,华为在汽车领域的布局早已开始,今年更是动作频频。据公开资料显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1987年,为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2014年,华为开始设立车联网实验室,布局汽车相关业务。2019年5月,华为成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定位为“面向智能汽车领域的端到端业务责任主体,将华为的ICT技术优势延伸到智能汽车产业,提供增量ICT部件和解决方案”。   今年1月,HuaweiOctopus在湖南省长沙市湘江新区正式上线;2月,德国莱茵TUEV集团向华为MDC智能驾驶计算平台颁发了ISO26262功能安全管理认证证书,该标准是全球电子零部件供应商进入汽车行业的准入门槛之一;4月,华为的直流快充模块hicharger发布;5月,华为联合一汽集团、长安汽车、东风集团、上汽集团、广汽集团、北汽集团等18家车企成立了“5G汽车生态圈”,旨在推动汽车领域AI、5G技术的发展;7月,全球首款搭载华为5G技术的量产车型——比亚迪汉正式上市。   记者了解到,目前,华为HiCar生态合作伙伴已经超过30家,包括奥迪、一汽、广汽、北汽、奇瑞、江淮等车企,合作车型超过120款。   “未来5年,华为将投资1000亿美元的研发经费,通过网络架构重构来解决面临的多项待解问题,面向智能汽车的连接、车载计算、自动驾驶等都是车联网的重要方向。”华为创始人任正非表示。   运营主体不明成行业最大挑战   “在政策支持、技术发展以及成本下降等多重利好因素的推动下,自动驾驶已成下一个技术应用落地的风口,华为作为世界一流的通信企业,积极布局相关领域,可有效推动中国汽车行业‘新四化’不断进步。”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此前中信证券曾预计,华为在智能汽车领域的营收有望在未来十几年内达到500亿美元的量级。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目前业内已有不少企业在积极布局智能网联技术,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路上,仍存在不少障碍。   “目前车联网最大的挑战是没有明确和强大的运营主体。现在基本是各个地方政府与几个企业合作搞创新试点,还有很多地方过多关注招商引资,并没有完全聚焦在车联网的建设和运营上。”华为C-V2X车路协同领域总经理缪军海指出。   此外,产业链尚不完整,核心技术积累不足也是目前阻碍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重要问题。“尤其是在芯片、操作系统、计算平台等核心部件上,类似于中兴、华为等高技术产品断供的情况对产业影响很大;车企普遍在高性能传感器、线控底盘、汽车AI等核心领域技术积累不足,研发投入比例偏低。”国汽(北京)智能网联汽车研究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博认为,目前智能网联汽车的法律法规标准、商业模式以及产业生态等都还有待健全,而智能路网基础设施投资大、周期长等问题也同样制约着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   “智能网联汽车的真正到来,需要的不仅仅是行业内和跨行业的合作,更需要全社会的合作。”上述业内人士表示,在推动产业发展过程中,不仅需要像华为那样的高技术企业,更需要政府、企业的跨界合作,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