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夏季风对于平流层气溶胶有重大影响》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
  • 编译者: APC
  • 发布时间:2017-11-12
  • 近期卫星观测在亚洲夏季风(ASM)期间,在亚洲对流层附近确定气溶胶层(ATAL)增强。由人类活动的有机物和硫酸盐组成的,经济增长和人口的增长增加了平流层低层人造污染物的数量。NOAA开发的印刷光学粒子光谱仪(POPS)仪器可以准确测量气溶胶性质,并且比其他具有相似灵敏度的仪器更易于部署。研究人员在2015年8月在中国昆明的气象气球测量了气溶胶颗粒数量和尺寸分布。

  • 原文来源:;http://www.esrl.noaa.gov/csd/news/2017/213_0710.html
相关报告
  • 《地环所揭示人为黑碳气溶胶及温室气体对亚洲季风影响的不同机制》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
    • 编译者:APC
    • 发布时间:2020-11-03
    • 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大气中温室气体及气溶胶含量的增加是造成人类世气候和环境显著变化的重要强迫因子。黑碳气溶胶作为大气溶胶的重要组成成分,主要产生于化石燃料和生物质燃料燃烧过程。它可直接通过吸收可见光到红外波段范围内的太阳辐射加热大气,是除温室气体以外对引起全球变暖最大的贡献者。近年来由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使得亚洲成为世界上黑碳排放的主要源区。观测和模拟结果都表明黑碳气溶胶对亚洲区域辐射收支、大气环流和水循环有重要影响,但由于黑碳气溶胶复杂的时空特性以及气溶胶 - 辐射 - 云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它对亚洲夏季风的影响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而且人们对其作用机理还缺乏深入的认识和理解。最近,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解小宁副研究员等利用降水变化的驱动和响应模式比对计划( Precipitation Driver Response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 , PDRMIP )框架下的 9 个全球海 - 气耦合模式试验结果,研究了 10 倍黑碳气溶胶和 2 倍 CO2对亚洲夏季风和降水的影响,对比分析了黑碳与CO 2含量增加引起的区域气候环境效应的异同。 PDRMIP 多模式集成结果显示: (1) 黑碳气溶胶和CO 2都可以显著的增加亚洲季风区夏季有效降水量,分别增加 13.6% 以及 12.1% 。但是,黑碳气溶胶引起的有效降水量增加在不同模式间存在着更大的差异 ( 图 1) 。 (2) 利用水汽收支分析显示,黑碳气溶胶引起的亚洲季风区有效降水量增加主要是加强的季风环流引起的动力项增加,而二氧化碳引起的有效降水量增加则是增加的水汽相关的热力项增加 ( 图 2a) 。 (3) 从大气环流角度,黑碳气溶胶引起的大气低层季风环流以及向上垂直风速都有着更加明显的增加,同时伴随着大气高层西风急流轴显著性北移 ( 图 3) 。而二氧化碳引起季风环流以及西风急流轴的变化则不显著。黑碳气溶胶及CO 2引起亚洲夏季风变化的机制差异主要来源于不同强迫引起的温度反馈 ( 图 2b) 。黑碳气溶胶的增加直接加热中纬度对流层上层大气,增加高层南北海陆热力梯度,加强季风系统动力环流。而二氧化碳主要加热赤道对流层上层大气,使得高层海陆梯度明显减小,抑制季风系统动力的发展。这种不同强迫下控制机制的差异,将会有助于我们理解未来全球变暖以及人为污染双重影响下亚洲季风的变化。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41991254)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 (XDB40030100) 及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等项目的共同资助,相关成果发表在《 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 》期刊上。原文详见: Xie, X., Myhre, G., Liu, X., Li, X., Shi, Z., Wang, H., Kirkev?g, A., Lamarque, J.-F., Shindell, D., Takemura, T., and Liu, Y., 2020: Distinct responses of Asian summer monsoon to black carbon aerosols and greenhouse gases, 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 20, 11823–11839, https://doi.org/10.5194/acp-20-11823-2020.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5194/acp-20-11823-2020 图 1. 人为黑碳气溶胶和 CO 2引起亚洲夏季风有效降水量 P-E 的变化 ( 单位: mm day-1) 。 (a, b) 亚洲季风区域即蓝色实线区域内空间平均值以及多模式的平均值 MMM ; (c, d) 多模式平均有效降水变化的空间分布。 图 2. (a) 人为黑碳气溶胶和 CO 2引起的水汽收支变化 q budget (mm day-1) ,包括夏季有效降水量变化 △ P-E ,热力项 △ TH ,动力项 △ DY ,以及其余项 △ Res 。 (b) 亚洲与海洋海陆南北梯度的变化 △ MLOTG ( 摄氏度 ) 。 图 3. (a, c, e) 人为黑碳气溶胶和 (b, d, f) CO 2引起的对流层低层以及高层的大气环流变化,包括 850 hPa 风矢量 ( △ UV) , 500 hPa 垂直风速 ( △ Omega) ,以及 200 hPa 的西风 ( △ U200) 。
  • 《ERL: 新冠期间减少的气溶胶通过增强亚洲西风急流而贡献于2020年的"暴力梅"事件》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与碳减排
    • 编译者:李扬
    • 发布时间:2023-07-25
    •      2020年6-7月,江淮流域遭受了破纪录的梅雨侵袭,对当地的生命安全和社会经济活动造成了重大影响。近日,季风系统研究中心课题组在2020年夏季江淮流域“超级暴力梅”成因研究方面取得了新进展,该研究基于利用观测数据和数值模式分析了新冠疫情期间气溶胶减少对此次“超级暴力梅”事件的可能影响机制。结果表明,由于新冠疫情期间人类活动的减少,2020年夏季我国南方地区的气溶胶浓度降到了近30年最低水平(图1a和b),其通过影响地气系统辐射平衡使东亚南部的大气温度升高(图1f)。升高的大气温度增大了东亚对流层的南北温度梯度(图1c和g),并通过热成风平衡使得2020年夏季亚洲西风急流达到近40年来最强(图1h)。强的亚洲西风急流通过引起对流层高层的辐散而使江淮流域上空的上升运动加强,配合西北太平洋异常反气旋输送的大量水汽,江淮流域出现了创纪录的梅雨事件(图1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