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病毒致病机制和疫苗研发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3-04-24
  • 近日,华中农大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动物医学院彭贵青教授团队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陈鸿军教授团队研究成果“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 I73R is a critical virulence-related gene: A potential target for attenuation”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研究发现,缺失I73R基因的重组病毒完全丧失对家猪的致病性,且能抵抗致死剂量亲本强毒株的攻击,表明I73R是ASFV编码的主要毒力基因之一。

    非洲猪瘟(ASF)是猪的一种具有高度传染性和致死性的烈性传染病,在我国被列为一类动物疫病。ASF基因组有180 kb,可编码150-200种蛋白质,且有一半以上的蛋白功能尚不清楚。由于ASFV 结构复杂,病毒感染和免疫机制不清,所以市场上还没有商品化疫苗。近年来报道ASFV基因缺失疫苗可以提供完全保护作用,因此是目前最具开发潜力的疫苗。

    2021年,彭贵青教授团队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探究了抑制宿主蛋白合成的非洲猪瘟基因,阐明E66L是通过跨膜区(13-34 aa)调控PKR/eIF2α通路来抑制宿主蛋白的翻译(Journal of Virology, 2021)。最新的合作研究成果又揭开了ASFV一层新的面纱:I73R基因在ASFV感染早期定位在细胞核中,发挥核酸结合特性,阻止宿主高GC成分的mRNA出核,从而广泛抑制宿主抗病毒蛋白的合成。体内致病性研究显示,缺失I73R基因的重组病毒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和免疫有效性。上述研究结果为深入理解非洲猪瘟病毒致病性和免疫逃逸机制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为非洲猪瘟缺失疫苗的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170161;U19A2039;U20A2059;32102652)、国家重点研发专项(2021YFD1801401;2021YFD1801300;2021YFD1800104)、上海市青年科技英才杨帆计划(23YF1457400)、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科学技术创新项目(CAAS-ZDRW202203)和中央公益性科研单位基础研究基金(Y2022PT11)等项目资助。上海兽医研究所刘英楠博士和华中农业大学沈洲博士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上海兽医研究所陈鸿军研究员、华中农业大学彭贵青教授和华南农业大学王衡副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

  • 原文来源:https://news.bioon.com/article/726de6860588.html
相关报告
  • 《猪瘟病毒免疫代谢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3-02-21
    • 近期,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陈金顶/范双旗团队在传染病学领域Top期刊Emerging Microbes &Infections以Article形式在线发表题为“The regulation of cell homeostasis and antiviral innate immunity by autophagy during classical swine fever virus infection”的研究论文(论文在线地址: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6583373/),进一步阐明猪瘟病毒免疫代谢的相关分子机制。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传染病,该病致病机制的研究一直是热点。糖代谢、氨基酸代谢以及脂代谢在病毒感染免疫应答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猪瘟病毒感染与免疫代谢的关系研究尚不清晰。该研究基于团队前期成果(Autophagy,2014;Autophagy,2016;Autophagy,2020.1823123;Autophagy,2020.1739445),深入研究发现猪瘟病毒感染可致使机体免疫因子分泌紊乱,导致干扰素信号通路活化、炎症和凋亡信号转导受阻,以及机体天然免疫功能异常。同时发现猪瘟病毒感染使机体代谢发生适应性改变,重塑糖代谢、脂代谢以及氨基酸代谢进程。 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猪瘟病毒可通过代谢调控酶影响自噬进程,调控细胞的糖酵解以及氨基酸代谢进程,并利用代谢产物乳酸及ATP满足自身复制需求,进而影响宿主天然免疫。该研究揭示了猪瘟病毒免疫代谢的相关分子机制,从新的角度认知猪瘟发病机理,为猪瘟新型疫苗研发及有效防控奠定基础。 近期团队成员围绕猪瘟感染致病机制,相继在Frontiers in Immunology(Liu et al,2022)、Virulence(Li et al,2022)、Cells(Li et al,2022)等期刊发表相关论文,不断揭示猪瘟病毒引起免疫抑制的调控机制,为猪瘟防控提供有效支撑。  
  • 《我国非洲猪瘟病毒攻关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9-11-17
    • 从中国农业科学院获悉:我国非洲猪瘟病毒科研攻关取得重要进展,科学家团队成功分离国内生猪生产中发现的非洲猪瘟病毒流行株,采用冷冻电镜单颗粒三维重构的方法首次解析了非洲猪瘟病毒全颗粒的三维结构,为防治非洲猪瘟的新型疫苗开发创造条件。   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家猪、野猪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动物传染病,所有品种和年龄的猪均可感染,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100%。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其列为法定报告动物疫病,我国也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2018年8月3日农业农村部新闻办公室通报我国首例非洲猪瘟疫情,很快病毒传播到全国大部分地区,已经造成超过千亿元的经济损失。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饶子和、王祥喜团队和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步志高团队联合上海科技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所、南开大学等单位,于2018年12月开始对非洲猪瘟病毒颗粒和相关抗原分子开展从基础科研到临床检测以及高效疫苗多方面的联合攻关研究。   2019年10月,饶子和、王祥喜团队和步志高团队合作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上发表了学术论文。据介绍,该研究阐明了非洲猪瘟病毒独有的5层(外膜、衣壳、双层内膜、核心壳层和基因组)结构特征,包含3万余种蛋白亚基,组装成直径约为280纳米的球形颗粒,是目前解析近原子分辨率结构的最大病毒颗粒。同时,该研究新鉴定出非洲猪瘟病毒多种结构蛋白,阐述了结构蛋白复杂的排列方式和相互作用模式,提出了非洲猪瘟病毒可能的组装机制,为开发效果佳、安全性高的新型非洲猪瘟疫苗奠定了坚实基础。